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021-11-01靳伟跃程杰马娟娟关胜江孙士江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石家庄0500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050200
靳伟跃,程杰,马娟娟,关胜江,2*,孙士江*(. 河北省中医院药学部,石家庄 0500;2. 河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胃癌发生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主要以胃黏膜萎缩/伴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为特征的一种疾病[1]。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因素多样、机制不明确及病情迁延反复,致使其在疾病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防治较为棘手。本研究通过采用医院HIS系统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总结本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用药经验,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大数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本研究以2017年1月—2018年12月脾胃病科名医堂出诊处方为来源,筛选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病例,共收集有效处方200首。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版)[1],其西医诊断标准如下:
①临床表现:可无典型症状,也可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满的症状,可伴有上腹胀、嘈杂、嗳气、呕吐等症状,其内镜、病理学表现与症状之间无相关性。
②内镜检查: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
③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或肠化。可根据病理结果结合内镜,判断萎缩的范围和程度。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版)[2]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具体见表1。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确定证型。
表1 中医胃炎分型Tab 1 Gastritis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3 纳入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60岁;③同一患者同一诊断的处方仅纳入首次就诊时处方;④病案资料规范,病史全面,处方完整。
1.4 症状评分标准
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1]中的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具体评分标准如下:按照无、轻、中、重分级量化计分,在主证分别记0、2、4、6分,在次证则分别记0、1、2、3分,比较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变化或症状总积分变化。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为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为有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 30%为无效。积分变化计算公式为:[(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1.5 分析软件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由中国中医科学院提供。
1.6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将上述符合纳入标准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在完成数据录入后,由双人审核录入的数据,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性。
1.7 数据分析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中“统计报表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挖掘方法,对医案中所使用的方剂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及组方规律分析,并以统计表及网络图形式显示结果[3-4]。
2 结果
2.1 中医证型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有脾胃湿热、肝胃气滞、肝胃郁热、胃络瘀血、脾胃虚弱、胃阴不足6个证型[2]。将200首处方中的中医证型分类进行统计分析,脾胃湿热证出现频次最高,占54.50%,见表2。
表2 中医证型分类Tab 2 Syndromes typ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2 用药频次分析
符合纳入标准的有200首处方,包含247味药物。用药频次在70次以上的有30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排前3位的分别是茯苓、白芍、香附,见表3。
表3 药物频次分析Tab 3 Drug use frequency
2.3 药物四气、五味、归经分析
对200首处方中的247种药物归经频次进行分析,四气频次统计显示寒性药物使用频次为2194次,所占比例最大,为38.09%;五味频次统计显示苦味药物的使用频次是2860次,所占比例最大,为33.87%,见表4。归经频次统计显示:使用频次第一位的是胃经,见表5。
表4 药物四气、五味频次分析Tab 4 Frequency of four qi and five flavors of drugs
表5 药物归经频次分析Tab 5 Frequency of channel tropism of drugs
2.4 基于关联规则的组方规律分析
将支持度个数设为114,置信度设为0.95,获得核心组合28个,涉及1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对是白芍-茯苓,见表6。分析所得药物组合的用药规则见表7,网络展示见图1。
图1 关联规则网络展示图(支持度为114,置信度为0.95)Fig 1 Demonstration of association network (support 114,confidence 0.95)
表6 处方中使用频次为114以上的药物组合Tab 6 Drug combinations in the prescriptions with frequency over 114
表7 处方中药物组合关联规则(置信度>0.95)Tab 7 Association rules of drug combinations in the prescriptions (confidence>0.95)
2.5 新方分析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和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分析:选择相关系数为10,惩罚度为3,运用复杂系统熵聚类,提取出3~4味药的核心组合,共计46个(见表8)。在以上核心组合的基础上,应用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得到14个核心组合,见表9,网络视图见图2。可以进一步聚类,得到7首新处方(见表10),新处方药物网络图见图3。
图2 用于新处方聚类的组合药物网络展示图Fig 2 Network demonstrations of drug combination of new prescription clustering
图3 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新处方药物网络展示图Fig 3 Network demonstration of new prescriptions for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rescription
表8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药物核心组合Tab 8 Key drug combinations based on complex entropy clustering system
表9 用于新处方聚类的药物组合Tab 9 Drug combinations of new prescription clustering
表10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Tab 10 New prescriptions based on entropy clustering
3 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范畴,临床上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胀满、呃逆、嗳气等,病位在胃腑,与脾、肝和肾三脏密切相关,病因多由感受外邪、情志内伤和饮食不节等因素损伤脾胃,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而发病。本文收集本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例,筛选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效处方200首,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处方中药物频次、组方规律、规则分析,进一步进行数据挖掘,提取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新方剂。
3.1 中医证型研究
本研究显示在证型分类中脾胃湿热证占第一位(54.50%)。由于湿热致病广泛,缠绵难愈,病因病机复杂,病程较长,一直备受关注。王彦刚等[5]认为浊毒既是致病因素,同时是代谢产物,也是病理产物,提出“浊毒学说”,并以清热利湿和化浊解毒为根本大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显著。此外,在湿热证的病程中要忌大汗、大下和滋补。吴鞠通[6]指出:“汗之则神昏耳聋;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同时还要注意慎用温补法,以免“甘温壅滞,助热留邪”。肝胃气滞证在证型分类中占第二位(27.50%),这提示精神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工作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忧思焦虑,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横逆犯胃。黄炜铭[7]认为目前临床上慢性萎缩性胃炎属肝胃气滞证患者比例较大,治法以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为主,方用胃炎舒解汤加红花。肝胃气滞证在疾病演变过程中,久则可生郁热,甚则耗气伤阴,而理气药又大多味辛偏燥,故在治疗选用理气药时,须防过于香窜燥烈,尤须注意病情经久不愈而阴份不足者。
3.2 常用药物
本研究通过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总结分析发现,用药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茯苓、白芍、香附、黄芩、当归、砂仁、白花蛇舌草、枳实、鸡内金、茵陈。归属中药中的利水渗湿药、清热药、理气药、补虚药、化湿药和消食药。可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多以苦味、寒味药物为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在辨证时要分清主次和疾病的虚实。脾胃湿热者,加茯苓、黄芩、砂仁、白花蛇舌草、厚朴、豆蔻、蒲公英、藿香等清热化湿,和中醒脾;肝胃气滞者,加香附、白芍、枳实、川芎、苏梗、木香等疏肝理气和胃;肝胃郁热者,加黄芩、茵陈、白芍、黄连、柴胡等清肝泻热,和胃止痛;胃络瘀血者,加当归、三七、延胡索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接下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频次排名靠前的药物进行深入分析。
茯苓归心、脾、肾经,具有健脾和胃、利水渗湿、宁心等作用,研究表明茯苓有抗炎、调节胃肠功能、提高免疫力等作用[8]。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养血柔肝、敛阴止汗、缓中止痛等作用,研究表明白芍有抗炎、提高免疫功能、抗溃疡、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9-10]。《滇南本草》记载:“收肝气逆疼,调养心肝脾经血,舒经降气,止肝气疼痛”,说明白芍具有柔肝止痛、舒经缓急的作用。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等作用,其提取物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来预防阿司匹林引起的胃黏膜损伤[11]。香附还具有理气宽中,助消化的作用。黄芩具有苦寒之性,尤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有研究表明黄芩素发挥抗氧化应激及抗炎的作用可改善胃溃疡大鼠胃黏膜损伤[12]。当归味甘、辛,性温,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当归有抗氧化、镇痛、抗炎、提高免疫力等作用[13]。白花蛇舌草,味苦、甘,性寒,入胃、大肠、小肠经,有清热解毒、清利湿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显示,白花蛇舌草总黄酮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同时,其提取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4]。枳实,苦寒,归脾、胃经,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之功,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中药。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可见,以上10种药物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要药。
3.3 常用药物组合
进一步分析其用药模式,设置支持度为114,可以得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药物组合,涉及中药13味,包含药物茯苓、白芍、香附、黄芩、当归、砂仁、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百合、三七、乌药、枳实、茵陈。其中白芍、香附、黄芩、当归、砂仁、白花蛇舌草、鸡内金与茯苓,当归与白芍,砂仁与香附,茯苓、当归与白芍之间最常见配伍。统计分析显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处方中最常用的两味药对是白芍-茯苓,茯苓能健脾渗湿以促气血生化,白芍于土中泻木,柔肝抑肝,二药相伍,脾健肝柔,脾胃自和。最常用的三味药对是当归-白芍-茯苓,辛散苦泄之品散邪易耗伤人体正气,而以甘味药物补之,可缓和辛味苦味药物过急之性,更能使中气充沛,而使上下气机转输正常。故三者合用,可使散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敛邪。健脾药以茯苓最常用,针对脾胃虚弱的病机特点;疏肝药以白芍、香附最常用,针对肝胃不和的病机特点;清热药以黄芩、白花蛇舌草最常用,针对湿热内蕴的病机特点;化湿药以砂仁最常用,针对寒湿蕴脾的病机特点;活血药以当归、三七最常用,针对胃络瘀阻的病机特点;理气药以乌药、枳实最常用,针对脾虚气滞和肝郁气滞的病机特点。这些药物组合体现了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益气健脾、清热化湿、疏肝理气为基本大法,佐以清肝、养阴、活血的治疗思想。
3.4 新处方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用熵层次聚类分析数据挖掘方法,得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4个核心组合,7个新处方,分析其药物组成,新方1和7适应肝胃气滞证;新方2适应胃络瘀血证;新方3适应脾胃虚弱证;新方4、5和6适应湿热和肝郁证。7个新处方有疏肝、理气、和胃、活血、健脾、清热、解毒、祛湿的功效,能治脾胃虚弱,兼有湿热蕴结、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浊中阻等因素导致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补虚泻实,扶正祛邪,对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用药有其多样性,本文结合以前的相关研究[15-16],基于医院HIS系统和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分析了本院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方剂组方用药规律。通过对临床数据的发掘获得了药物使用频次、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等信息,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有价值的思路。同时,本研究也表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可用于总结名老中医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