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路径构建研究

2021-10-31陈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志愿服务

摘  要: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理念下,社区治理需要地方高职院校的参与与协同。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作为最广泛且最有效的参与形式,在实际参与社区治理的各项工作中存在着一些困境。因此,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路径构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坚持党建协同引领;二是构建双向嵌入机制,引导多元合作治理;三是主导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从而,能够打造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服务于区域内社区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区域共同体;志愿服务;社区治理;协同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社区治理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的有效途径。作为地方高职院校,社区治理在区域共同体的视角下对从事志愿服务这一高职院校基本社会服务职能,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推进。因此,在社区治理体系中,需要紧密结合“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依托“合作治理”以及“嵌入式”的理念,创新参与社区治理的协同路径,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内涵、服务社区治理水平,服务于社区治理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协同现状——合作参与与共建共享

作为培育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先进科学文化传播的功能外,同样承接着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重要职责。随着高等教育的全方面进步,高职院校自身具有着相对丰富的师资资源、文化和素养程度较高的青年学生,同样也在党建、专业等多个方面有着丰富的物质和社会资源。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中人力资源和服务意愿相对集中的先天优势与地方社区治理的需求能够有效衔接。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工作在参与社区治理中,可以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和居民,通过在居民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积极展示当代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社区作为基本单位,同样是高校教育开展的基础,社区资源的优势成了社区与高校互动的重要契机。地方高职院校与社区治理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交互的协同,社区治理主体和受众在需求层面及操作层面上能够协助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达成服务目的和提升服务效能。地方社区与高职院校在实际的互动中也在寻求双赢。高校与社区的合作,推进了志愿服务理念的不断丰富,促进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理念,提升了育人水平;参与社区治理的程度越高,就越能推动高职院校其他社会服务和创新内涵得到深化。高校志愿服务的主体参与到社区治理结构中,在实际参与社区治理中角色也可以从承接到的具体项目逐渐到参与治理环节的设计规划,作为一个重要的团体力量加入社区治理主体中,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社区治理主体多元和合作治理的趋势。

二、区域共同体中高职院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内生缺陷与合作困境

第一,内生缺陷。一是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内涵不足,志愿服务效果需要有较强的团队组织来进行有效支撑。志愿服务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校时间仅有两年到两年半,培育期偏短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人员的更迭和队伍的建设上流动性比较大,服务开展和项目开发商虽然有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但因为团队打造和项目运维上更多的是主观经验的传承,服务能力建设和系统的团队培训建设上没有长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体组织队伍能力和内涵的深度发展。二是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建设不足。在志愿服务的团队中,依靠校内的共青团、学生组织和一些社团等半行政的方式来维系,服务动机有一定的被动性,从精神层面和文化层面的教育认同上缺乏氛围和体系。存在着主体业务的指导缺乏了精神层面和价值引领教育,乐于奉献、崇尚服务的志愿服务理念宣教仅仅停留于口头和理论环节,缺失了环境和服务环节的精神文化引导。在业务和文化建设上,注重业务也就是志愿服务项目驱动,只是简单地将参与服务等同于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而志愿服务的文化氛围、精神认同建设的缺失,会让志愿服务参与者离开团队后,降低持续有效地开展志愿服务的欲望。

第二,合作困境。一是合作的模式和行为较为单一。大部分的高校与社区开展社区治理合作时,采用的都是签约合作基地、设立挂牌工作室或者就单一项目进行签约合作,仅仅从高校的行政层面与社区治理的管理层面进行了交流,在合作行为上由行政机关主导,主体间的合作行为固化,以任务导向为依托,对志愿服务实际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性不能保证,双方的合作模式意义大于内容,对实际过程中志愿服务开展承接社区治理的需求导向性、约束性不大。在模式上没有创新,不能够引入社会第三方机构加入,直接参与社区治理项目环节时会存在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二是项目开发与需求对接不充分。高校志愿服务的供给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会出现信息不一致、資源对接不流畅的情况,传统经验指导下完成的供需对接会造成渠道不畅通和供需失衡的情况。更多情况下,高校志愿服务的开展活动仅仅将工作开展看成实践环节,没有紧密地将课堂与实践相结合,忽略了社区治理本身也是育人的一个重要阵地[1]。在校地联动的育人阵地中,社区与高职院校的育人主体合作和协同上发挥的也不够充分,突出表现在协同机制、课程与社区治理项目的融通多元合作内容没有构建等方面。

三、区域共同体视角下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协同路径构建

第一,坚持党建协同引领。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建立校地合作的共享共治格局。基层党组织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的职能定位应该体现在领导、协调、保障、激励四个方面。组织区域内高校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以党建带动群团组织、志愿服务组织进行联动联建,可通过学习实践阵地互动、活动需求对接等形式,将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精准参与到社区治理的痛点、难点中,有效地承接力所能及范围内的社区治理项目。通过党建结对,从志愿服务精神和文化层面上破解协同的困境,由社区党组织与高校党组织牵头对接,将校社联动从单一合作转变为治理服务的落地。

第二,构建双向嵌入机制,引导多元合作治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与社区治理之间相互嵌入,承接对应的功能和项目,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环节,以社区治理项目为导向,作为实施主体参与其中的同时,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环节的一个项目相互衔接,构成双向的功能和环节嵌入。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通过参与社区治理中的具体项目、社区文化和邻里嵌入,以治理参与的主体与社区治理的居委会、其他社会组织有效对接,建立与社区、街道、当地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志愿服务程度、广度和效度,提升服务水平。并且,可与其他社区治理的多元化主体形成平等参与的局面,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在合作的基础之上,有效服务于社区治理体系的完善和现代化水平。通过双向嵌入,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内涵建设,拓展社区以及多元主体为高职院志愿服务供给育人实践的契机和平台,服务于高职院校治理和育人水平的提升。

第三,主导资源共建共享,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方式,除人力和专业项目参与外,将高职院校的文化、科技、体育等优势项目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参与到社区治理文化项目的服务中,可依托区域共同体的区位优势,推动高雅艺术与高品位的文化项目走进社区,通过一些文艺演出、适合社区的体育运动等项目举行,不断丰富社区内的文化生活,从而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增长需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志愿服务的公益化与市场化结合,在社区内围绕“适老”“适幼”“适残”等需求开展“半公益性”服务,由社区治理主体运用统一购买的方式进行适当补贴,提升服务效能。高职院校在实际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可以立足社区治理的区域优势,充分利用区域特色文化,打造社区特色文化品牌[2]。

第四,推进评价保障制度,提升服务效能。社区治理的政府部门应当从地方性政策法规层面,在社区治理环节中制定出对志愿服务工作开展的规范和要求。从政策法规层面明确权责,有效保障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在社区治理中的权益,同时能更好地规范和约束相关行为,提升服务参与治理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同时运用一定的财政、金融、组织、市场扶持政策改善高职院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环节中存在的经费、基础建设、服務支持不足的现象。校地双方也需要从育人角度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从动机和目标导向两个方面有效管控服务参与治理的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和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涛.常州高校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路径优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2020.

[2]蒲新微,衡元元.还权、赋能、归位:群众制度化参与社区治理之路[J].南京社会科学,2021(2):68-73.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志愿服务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红十字建设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