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创新融合方式探讨

2021-10-31袁林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大学生

袁林

摘  要:中国历经五千年的不断革新进步和洗礼,其中所蕴含的政治和思想文明是珍贵的宝藏,拥有着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而现代社会重视对大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旨在强化学生的政治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爱党主义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大义。所以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現状和趋势,参考并借鉴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本文重点分析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创新融合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历史知识;创新融合;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2

历史经验和资料所记录和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客观事实,是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规律。学生了解和学习历史知识有助于强化自身的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同时也能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积累、提升大局观。思政教育开展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强化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事物的认知,提升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助力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实现进程。将历史知识与思政教育进行创新融合可以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激发更有效的教育效果。

一、现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待解决问题

(一)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没有丰富的阅历,所以缺乏较为强大的心理素质,这使其在面临学习、就业等各种压力时,会产生力不从心、迷茫困顿等消极心态,在不及时纾解的情况下就会逐渐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再加上受信息化时代的影响,学生接触和了解的信息越来越多,接触的思想和意识也多种多样,而大学生受自身思想、意志力等因素以及外界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会逐渐产生享乐、利己、拜金等思想,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动摇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也让社会中的潜在隐患将这些大学生列为首要目标。

(二)道德观念问题

中国各个教育阶段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所以大学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义务教育后,对国家和党有着较深的热爱和认同。但是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了解和接触的文化呈现多元化,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也趋向多元化发展,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评价逐渐缺乏客观性。加上社会各领域竞争的激烈,让大学生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利益和发展,反而对其道德素质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社会行为与实践问题

智能手机、计算机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这些技术产品确实拓展了学生的信息资讯获取渠道,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对近期发生的新闻事件了如指掌。这样便捷的特性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学生的社交实践、生活实践等能力逐渐降低,真正面临问题时会发现很多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都不强。

(四)思政教育队伍问题

一是有些高校将思政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混为一谈,让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和班级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这使得思政教育队伍单薄,教师教学照本宣科,学生左耳听、右耳冒,师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都非常低。二是课程思政是思政教育落实的重要环节,需要整个教师队伍给予重视。但是除去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其他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觉悟性和渗透性都非常弱,教师本身不能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创新融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政治意识

古人的智慧是值得每个大学生学习的,所学习的不仅是前辈总结出的经验理论,更是经验获取的过程以及大智慧精神。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将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融合能够助力学生透过历史事件或者理论来客观、辩证地看待国家现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做出理智、科学的情感判断,感受社会发展规律。而这个过程就是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历史观以及文化观的过程,也是学生端正政治态度、强化政治意识的过程。

(二)有利于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每个大学生都有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历史文化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发展五千年所凝聚的历史文化精髓对国家日后的发展有着积极推动和警示意义。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的融合创新中增强自身的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并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将优秀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根据时代特色对其做出创新和发展。

三、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创新融合的方式

(一)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历史经典

许多历史经典案例大学生都耳熟能详,但是很少有学生去深入分析这些历史经典事件中蕴含的思政内容。教师在思政教育中引用历史经典事件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文化共鸣,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二者的结合引导学生从新的视角看待历史事件,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另外,历史事件是真实存在的,其中蕴含的优秀文化,也包括历史对社会发展的警示,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更加全面。比如,教师可以总结历史发展中失败的救国运动,如维新救国、扶清救国、实业救国、革命救国等,让学生分析救国运动开展的背景、过程、结果以及失败原因等。然后对比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民、经济、制度等各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发展现状,也能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增强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对国家、对党的认同感及归属感。

(二)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历史中沉淀形成的民族意识、文化、信仰、价值观念等,是维系、协调、指导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思想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展现,更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与灵魂。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爱国主义精神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除去爱国主义精神,中华民族精神还包括儒家思想之仁爱天下、道家提倡之道法自然、佛家的悲智双运。另外,民族精神随着历史和时代的发展在不断丰富和创新,如民主革命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八荣精神以及现在的战疫精神等[1]。

这些都是在历史发展中衍生和丰富的民族精神内容,是中华民族之魂,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将这些历史知识中的民族精神提取出来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育内容的深刻性和先进性,增加大学生对国家的热爱和信仰,并为之付出行动。而教师在融入教学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在思政教育中融入的民族精神需要重点突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二是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被丰富和创新,让学生知道自己既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创新者。

(三)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党建历史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是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的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思想、作风以及制度建设引领着中国的发展[2]。大学生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主力队伍,应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响应党的指示,遵从党的领导,实现自身价值。但是这一切落实的前提是学生要对中国共产党有较高的认可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党建历史,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开始的发展、完善进步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了解中国共产党参与的历史事件以及产生的代表人物等。让学生在了解的过程中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黨的发展历程,感受代表人物身上体现的爱国、爱党和爱民族的无私精神,进而提升学生对党的认可与尊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和岗位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端正自身的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国家服务。

(四)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历史实践

思政教育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更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教师需要在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直观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来感受历史,提升思想觉悟。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部队慰问演出、老兵送温暖、民族文化节等活动,或者带领学生参观圆明园、故宫、长城、秦陵兵马俑、苏州园林、三孔、中山陵、西安碑林、华清池等历史遗址,还有各个地区的历史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教师将思政教育与历史实践融合的方式,学生也会在实践体验中深化对历史的认知,并结合自身的生活进行有效思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是解决大学生思想、心理、政治意识等问题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校和教师给予足够重视。而将历史知识融入思政教育不仅能够直接优化思政教学内容和教育质量,还能强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值得高校思政教师探索和应用。但是在二者融合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规避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剖析,同时准确找到现代思政教育与历史知识之间的切入与契合点,然后借助丰富的教学形式实现历史事件、民族文化以及历史实践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融入渗透,进而优化思政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汉卿.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的历史启示[J].红广角,2011(7):9-11.

[2]常臣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下平等价值观的诠释[J].广西社会科学,2020(12):41-46.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新学期大学生网球装备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