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外媒体对中国援建形象建构研究

2021-10-31熊晶晶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熊晶晶

摘  要:本文运用新闻框架理论比较2015—2020年间中国、美国、印度及斯里兰卡四国媒体对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口项目的相关新闻报道所呈现出的特点。经分析发现,受不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印度两国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援建形象较消极。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援建形象的污名化行为,中国要提升在国际对外援助领域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建构“负责任大国”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援建形象;斯里兰卡港口;中外媒体

中图分类号:D822.34;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斯里兰卡旧称锡兰,处于东西方海上交通要道的战略节点上,是印度洋联结亚、非、欧及中东地区的大动脉。随着斯里兰卡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中斯关系的发展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斯两国政府达成了援建汉班托塔港、科伦坡港口项目的协议,同时引发外媒高度关注。拟通过中国、美国、印度、斯里兰卡四国主流媒体对斯里兰卡港口项目的相关报道来探讨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问题,正是本研究的意义所在[1]。

一、框架理论与中国援建形象

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认为,只有通过符号化才能理解现实生活中看似毫无联系的社会事件,进而内化为与个体心理有关联的主观认知,包括新闻框架和受众框架两大类。新闻框架是通过选择对符号进行解释、表达、强调,而受众框架是受众对事件已有的认知,它会影响框架的建构效果。受众对其他国家形象的建构会受到新闻媒体所提供的或正面、或负面消息的影响。

随着援建海外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中国“有担当、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也得到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认可。然而,西方国家把中国对外援建视作国家海外形象建构的主要方式,一直有组织、有计划地捕捉有关中国的负面议题,努力建构有关中国形象的负面定势[2]。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决定了国家形象,但国家形象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被塑造的。

二、国家媒体选择与语料分析

中斯建交以来,中国以官方发展援助的形式对斯里兰卡开展了大规模经济援建,帮助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科伦坡港、汉班托塔港均处于印度洋国际航运线的黄金位置,也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明显的竞争优势[3]。美国媒体在全球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直密切关注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及对周边国家产生的影响。由于印度独特的地缘优势,其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不可小觑。本文选取中国、美国、印度和斯里兰卡四国主流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共198篇进行分析,其中来自中国一带一路网及《人民日报》(海外版)65篇,美国《纽约时报》及《洛杉矶时报》43篇,印度《新印度快报》54篇,斯里兰卡政府官网及《斯里兰卡每日时报》36篇。

三、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国家媒体对中国援建报道的特点呈现

第一,新闻报道议题内容与框架。2015年至2020年间,中国媒体相关报道内容大多属于政治类,如中斯两国政府达成科伦坡南港建设意向,为斯里兰卡创造了10余万个就业机会,培训了上万名技术与管理人才,对斯里兰卡积累人力资本、促进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外交类是美国媒体最关注的议题内容,而印度媒体更关注是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一直是斯里兰卡新闻媒体的重要议题。

以2016年关于“斯里兰卡工人暴力抗议中国企业租借港口”的报道为例。美国《纽约时报》通过外交类报道质疑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目的。《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则通过描述汉班托塔港为斯里兰卡当地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将公众对工人暴力抗议的注意力转移至积极的一面,肯定中国援建汉班托塔港只有商业意图绝无政治企图。笔者搜寻了斯里兰卡媒体的相关报道,发现斯里兰卡总理拉尼尔·维克勒马辛哈2018年7月初在国会发表的特别声明中证实,斯政府与中方公司签订的汉港协议中专门规定,汉港不会被用于任何军事活动。中斯双方就汉班托塔港开发经营权达成共识,坚持自由开发原则,为招商引资创造条件,使汉港尽快扭亏为盈。

如表1所示,四国媒体的相关新闻报道框架呈现以下差异:中国媒体多使用事实框架展现国家综合国力,积极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之间互通互融、互惠互利,共享发展成果;美国媒体多使用责任归因框架,以此来大肆宣扬中国援建背后的政治目的;而印度媒体多使用冲突框架,将矛头指向中国来提高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斯里兰卡媒体多使用发展框架,阐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第二,媒体消息源与情感倾向。四国媒体新闻报道中总体上来看,来自政府的消息源数量居多。除政府外,专家学者及企业也是中国媒体报道的重要消息源。美国媒体的消息源以公众及其他类居多,即非官方机构组织是主要消息源;印度媒体的消息源主要来自非政府组织;斯里兰卡媒体的消息源则以政府类为主。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倡导者和推动者,而斯里兰卡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两国媒体通过互引消息源,塑造了中斯之间共建“一带一路”、深化政治互信、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形象,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美国、印度媒体分别用他国公众及非政府组织信源来质疑中国倡导“一带一路”的真实目的。情感倾向方面,积极情感倾向在中国媒体报道中居多,占66.2%,无明显倾向占33.8%。无明显情感倾向在斯里兰卡媒体报道中居多,占58.4%,其次是积极倾向占33.3%。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印度媒体报道的消极情感倾向分别占62.8%、83.3%,无明显倾向分别占37.2%、16.7%,没有积极倾向的报道。

(二)不同国家媒体报道之中国援建的媒介形象

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中、美、印、斯四国媒体所建构的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港口项目的形象存在以下差异:中国媒体肩負向全世界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职责,对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是正面的、安全的,遵循“一带一路”所倡导的“互利互惠”“互融互通”“共商共建”“共享共荣”的原则。相比之下,美国媒体报道偏负面。比如,2018年10月4日美国副总统彭斯在哈德逊学院就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发表的演讲中,专门提到中国对斯里兰卡的投资,污蔑中国利用所谓“债务外交”扩大影响力[4]。美国媒体更多关注政策、经济和安全问题,频繁使用责任归因框架,炒作所谓中国的“珍珠链”战略,对港口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增加了周边国家对“中国威胁”的担心。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及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印度一直以来将斯里兰卡看作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持质疑态度,认为中国援建斯里兰卡是有政治目的的,这与西方国家的“珍珠链”思维模式如出一辙。斯里兰卡媒体则将中国援建视为“先进技术+雄厚资金”的大国外交,在谋求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搞好与印度的睦邻友好关系,故多持中立态度,这将对中斯之外交关系产生一定影响。

四、结语

四国新闻媒体对中国援建形象的建构受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在美国媒体的报道中,以“政治”为议题内容的文章突出强调中国援建的军事目的,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印度媒体对中国援建斯里兰卡的新闻报道反映了其对中国形象的认知,迅速发展的中国与印度之间不仅是合作伙伴,更是竞争对手。中国对外援建是展示国家形象和软实力的有力载体,西方媒体不会主动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中国尚未向国际社会有效传达对外援建理念,导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被西方舆论曲解为“乌托邦幻想”,“一带一路”倡议被扭曲为类似“马歇尔计划”的地缘政治阴谋[5]。为推动全球经济发展,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为沿线国家及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援助的同时,更应树立“发展有效性”理念,以适应对外援助发展趋势的转变,合理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而建构积极、正面的国家对外援建形象。

参考文献:

[1]赵平广,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外媒体对中国高铁的形象建构研究[J].全球传媒学刊,2018(3):58-72.

[2]孙英春.中国国家形象的文化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0(11):33-39.

[3]朱翠萍.汉班托塔深水港:重塑斯里兰卡海上丝路地位[J].世界知识,2017(20):30-32.

[4]张洁.汉班托塔港:“债务陷阱”是否存在[J].世界知识,2018(21):36-37.

[5]孙明霞.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困境与突围——以中国对外援助领域为例[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4):64-70.

(责任编辑:董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