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信息素养层级化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2021-10-31王振华 徐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教育高校

王振华 徐媛

摘  要:当今社会,信息的多元化、易得性给人们带来便捷与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污染等问题。为了应对信息的海量无序与需求精准之间的矛盾,高校毕业生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即强大的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和信息分析能力。本文依据高等教育层次划分,确定了各个层次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层级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层级化

中图分类号:G2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11-00-02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学生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将其放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一高度进行思考,把信息素养教育与高校专业建设、专业发展联系起来,将信息素养教育与生产生活实践、专业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结合,并根据不同教育层次对信息素养的不同需求分层次、分阶段开展。

一、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越来越重视,一些高校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和实践成果。

复旦大学图书馆通过学科服务助力通识教育;深圳大学图书馆针对本科新生信息素养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开展了新生入馆教育O2O创新实践[1]。然而,有些高校还是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局限于图书馆入馆教育、读者培训、文献检索课程等传统手段,这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有一定作用,但传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很多问题,诸如信息素养与专业课无法整合、与现实生活联系不紧密,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不完善,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无法为学生终身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另外,一部分高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信息素养教育,将计算机素养作为信息技术的核心,计算机素养的提升固然对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有着推动作用,但信息素养是包含了计算机素养的一种综合应用能力,是涵盖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检索与应用能力、信息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综合素养。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层次划分及培养目标

(一)高等教育层次划分及其培养目标划分

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分为专科(高职)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侧重点各有不同。三个教育层次之间既互相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层次衔接方面,一是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不是必须衔接的两个层次,两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二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相衔接。在培养目标方面三者应是递进的关系,即专科(高职)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职业技术型人才[2];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侧重学术研究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的是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其学术科研创新能力,毕业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人才。

(二)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层次划分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应按不同教育层次的需求和培养目标,划分为通识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和学术研究信息素养三个不同的层次,以满足信息素养教育的普适性和针对性。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高等教育三個教育层次在课程设置、授课的难易程度、及教学方法方面都应有所区别和侧重。专科(高职)信息素养教育更侧重于通识教育和专业能力;本科信息素养教育在通识教育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侧重专业学术研究和学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较强的批判意识和发现错误的能力,进而去发现规律,在专业领域进行知识或技术的创新。

三、高校信息素养层级化教育内容体系

(一)通识信息素养

通识信息素养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生必备的素养能力,一般由图书馆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师承担。本文将通识信息素养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新生的入馆教育,即向新生介绍图书馆的使用方法,包括图书、期刊的分类、检索、借还方式等基础知识,以及图书馆的空间布局、规章制度等内容。此阶段可与新生入学教育结合起来,以讲座、参观、视频、游戏闯关等形式进行,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增加其趣味性,激发学生使用图书馆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包括制定检索策略、选择检索工具、搜索引擎和中外文数据库的利用等知识。此阶段要注重对学生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系统课程、专题讲座等方式进行,以问题为导向,以内容讲解与实训、答疑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学习等方面信息获取的难题。

第三,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知识,即解决知识产权、隐私、信息犯罪等在大学生中容易存在的信息伦理安全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规范使用网络媒介发布信息,在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利用信息,识别网络病毒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等。

(二)专业信息素养

高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从事各专业领域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专业学习的精深程度,为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信息素养的提高可由系部专业教师和图书馆学科馆员合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当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专业信息素养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专业信息的获取途径及评价标准。高校学生获取专业信息资源的途径主要是图书馆,但对专业信息资源的系统性、完整性、可信度等知识掌握有限,因此专业信息素养课程应为学生介绍专业图书、期刊、电子资源、相关网站等专业信息获取渠道,并教授学生对专业文献可信度进行评价的标准。其中专业信息源的介绍一般由系部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承担,信息资源的评价标准由学科馆员进行讲解。

第二,专业信息的检索技巧及使用规范,包括专业术语的使用规范、检索策略的制定、检索工具的选择、中外文数据库、专业网站的使用技巧等。此部分内容专业术语的使用规范由专业教师负责传授,数据库、网站的使用技巧由学科馆员进行讲解。

第三,专业信息的利用和专业论文的写作,包括课题分析、研究综述、学术论文写作的流程、规范、基本方法的撰写、学术信息引用标准等,可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学位论文提供帮助。

(三)学术研究信息素养

学术信息素养是从事学术研究必备的高层次信息素养,它要求信息主体掌握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查找、分析和学术文献,搜集整理学术数据等,具备全周期地在学术规范的框架内进行学术研究等创新工作的素养和能力。本研究认为,学术信息具体涉及到三方面的能力。

第一,学术研究选题能力,包括学术前沿信息的跟踪、学术信息工具的选择和利用、学术文献的检索、分析与评价、科技查新和专利检索基础知识等;

第二,学术研究能力,即掌握学术研究方法,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独立和合作完成学术调研、学术数据的搜集,使用专业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或论证研究假设的能力;

第三,学术思想的抽象、升华、表达与传播的能力,即要求学生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方法、规范标引和参考学术文献,将研究成果可以逻辑正确、推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并掌握中外文学术期刊的投稿方式等。

学术研究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除了理论课程的传授外,还应安排学生实际参与科学研究全周期,培养方式以导师指导为主,如為学生的科研选题把关,传授学术的研究方法和程序与论文的撰写规范等相关知识。课题科技查新、专利申请等工作可由图书馆辅助承担,或在学科馆员指导下完成。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层次划分及其培养目标对信息素养层级化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构建。其中高职阶段应注重通识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生活信息、专业信息查找、以及继续学习的能力;本科阶段应注重通识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并涉及到部分学术信息素养,让学生在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对学术研究有初步的了解和涉猎;而研究生阶段应注重专业信息素养和学术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其完成学术论文和从事学术研究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牛勇,刘瑞琨.基于“以本为本”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0(2):124-127+139.

[2]徐艳红,叶琦.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优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32-3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教育高校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定位探析
“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论信息素养教育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浅谈MOOC时代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
社会性软件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