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苗族刺绣色彩的现代性研究

2021-10-31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天工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绣品冷暖纯度

任 伟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汉族人占贵州省人口的62.2%;苗族人占贵州省人口的 12.2%,是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贵州的苗族分布在全省各处,文化和生活习惯又有很大不同,虽同属于苗族,但支系庞杂,从而奠定了贵州苗族文化的丰富性。苗族刺绣是苗族文化的代表,不仅是穿在身上的无字史书,同时也是可以行走的活化石。本文从色彩的角度探讨贵州苗族刺绣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联系。

一、贵州苗族刺绣代表——清水江型刺绣和都柳江型刺绣

清水江型刺绣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雷山县附近的清水江流域,其中以施洞苗绣为典型代表。施洞苗绣多用于装饰女性服装和儿童服饰,其中女性服装袖饰的造诣最高,刺绣图案凸起,有浮雕感和青铜器图案的神韵,而且图案造型丰富,颇有《山海经》中远古神话的神秘色彩,底布多为黑色或黑褐色,刺绣部分多为红色调。

都柳江型刺绣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黎平县附近的都柳江流域,此地区侗族人口较多,所以在刺绣上主要分为侗绣和苗绣,其中苗绣的典型代表是丹都式苗绣,主要用于装饰百鸟衣,不同地域的百鸟衣底布颜色不同,多半是黑色、白色和绿色,图案多为鸟、蜈蚣、蝴蝶、蛇、鱼、铜鼓、太阳和几何纹样等构成,造型具有强烈的图腾和巫术文化的特色。

二、苗族刺绣色彩符合现代色彩体系认知

不论是工艺美术还是当代艺术在色彩运用方面都以科学的色彩学理论为创作依据,而蒙赛尔色彩体系是运用最广泛的现代色彩体系之一。蒙赛尔色彩体系包含色相、纯度、明度三个要素,这三个要素中每一个要素产生变化都会引起色彩本身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色彩调和。色彩有三原色,即红色、黄色、蓝色,通过这三种颜色的调和可以调出无穷无尽的颜色,两个原色等量调和产生间色,两个间色或者三个原色适量调和产生复色,因调和的色彩比例不同所以复色是无穷的。在色彩调和的过程中产生色相、纯度和明度的变化,如复色大多是低纯度呈灰色性,原色的纯度最高。在一件作品里色彩不会单一存在,同一件作品只要有两种以上的色彩并存就产生了色彩对比。

(一)色相对比

在现代色彩学理论中,色彩对比分为色相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等,其中色相对比又分为邻近色对比、类似色对比、中差色对比、对比色对比、互补色对比等。邻近色和类似色对比属于弱对比,中差色对比属于中等强度对比,对比色对比属于强对比,互补色对比属于极地对比,也就是最强烈的色彩对比形式,如红色与绿色、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色之间的对比,在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的作品中常见,在我国的工艺美术中也常见,尤其是红色与绿色的对比被视为具有中国标志的色彩运用方式。贵州苗族刺绣中色彩对比的运用同样符合现代色彩理论,如黔东南凯里市清水江型绣品有很多用绉绣和辫绣针法绣制的苗族衣袖饰,在红色的底布上运用绿色系的绣线绣制,使绣品具有强烈的、醒目的视觉效果,这类色彩对比的运用属于色相对比中的极地对比形式(图1)。毕节市布贴绣和平绣针法结合的苗族刺绣裙腰中的绣品在红色的底布上绣黄色、白色,少量配比绿、蓝两色,视觉效果柔和、细腻,这类色彩对比的运用属于色相对比中的中等强度对比(图2)。黔西南州贞丰县的多数纱绣在黑色的底布上绣上满满的蓝色系绣线,视觉效果典雅、肃穆,这类色彩对比的运用属于色相对比中的弱对比形式(图3)。

图1

图2

图3

(二)明度对比

色彩的明度分为三个调性,即高调、中调、低调。高调给人明亮、轻松、寒冷的感觉,中调给人柔和、稳定、甜美的感觉,低调给人厚重、忧郁、沉闷的感觉,这三个调性也是平面作品中色调的一部分,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暗调、亮调。色彩的明度对比分为强对比、中对比、弱对比。贵州苗族刺绣作品在现代色彩学理论的明度对比样式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如黔东南州黄平县清水江型纱绣在黑色的底布上大面积用蓝色绣线,使绣品呈暗色调,配少量的白色、玫红色、黄色等亮色,给人含蓄、内敛但不失活泼的视觉感受,是色彩明度对比中的低调性强对比形式(图4)。黔东南州黎平县都柳江型贴布绣、平绣的苗族刺绣背扇大面积运用草绿色、水粉色、天蓝色等明亮的色彩,配以少量的钴蓝色、紫色等中等明度的色彩,视觉效果轻松、活泼,这种配色方式属于色彩明度对比中的高调性中对比形式(图5)。

图4

图5

(三)纯度对比

将不同纯度的颜色并置会使鲜艳的颜色更鲜艳、混沌的颜色更混沌,这就是色彩的纯度对比。纯度分为三个基调:高纯度、中纯度、低纯度,这三个基调也是平面作品中色调的一部分,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鲜调、灰色调。纯度对比分为强对比、中对比、弱对比。贵州苗族刺绣作品在现代色彩学理论的纯度对比样式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如黔东南州台江县清水江型锁绣绣品在鲜亮的红色底布上搭配纯度很低的金黄色和乳白色绣线,给人以高贵、雅致的视觉体验,是色彩纯度对比中的高纯度基调强对比形式(图6)。黔东南州台江县清水江型绉绣绣品以低纯度的黑褐色为底色,搭配同样低纯度的绿色系和紫色系,再配以少量高纯度的桃红色,给人以安静、沉稳的视觉体验,是色彩纯度对比中的低纯度基调中对比形式(图7)。

图6

图7

(四)冷暖对比

颜色的冷暖感知是心理和生理的反应,有的颜色给人温暖的感觉,如红色、桔黄色;有的颜色给人以寒冷的感觉,如天蓝色、翠绿色。但有一些颜色比较难区分冷暖倾向,辨别它们的冷暖要看与它们对比的是什么颜色,如紫色与蓝色对比会觉得它偏暖,与红色对比会觉得它偏冷,所以这样的颜色是中性的,不能武断地判断它的冷暖倾向,要根据它所在的色彩环境来做判断。颜色的冷暖对比一直是平面作品中非常重要的对比形式,尤其在我国工艺美术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比如红色配绿色就是典型的冷暖对比形式,色相对比中的互补色对比是最具代表性的冷暖对比的典范。贵州苗族刺绣色彩也受到东方色彩观念的影响,运用冷暖对比的绣品比比皆是,尤其是黔东南地区清水江型刺绣以红色为底布的绣品几乎都是冷暖对比的佳作。例如,黔东南州台江县苗族刺绣衣袖饰的锁绣作品在红色的底布上运用了温暖的黄色搭配寒冷的蓝色和紫色,中间用无彩色的白色和黑色进行穿插呼应,是典型的色相对比中的对比色对比,同时也符合冷暖对比的配色方式(图8)。同是黔东南州台江县的苗族刺绣衣袖饰清水江型苗绣在黑色的底布上用锁绣的针法,用红色、樱桃红色、玫瑰色、黄色等暖色搭配黄绿色、中绿色、浅蓝色等冷色,绣品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本来玫瑰色和黄绿色在色彩冷暖上是偏中性的,但这件绣品里玫瑰色明确是暖色,黄绿色明确是冷色,因为玫瑰色比绿色更暖,黄绿色比红色更冷,所以它们的色彩倾向可以通过感官被明确下来(图9)。

图8

图9

(五)面积对比

在平面作品中有色彩存在就会有面积存在,即使是一条细线也会有痕迹留下,痕迹本身就是面积,只是面积大和小的区别。尤其是在工艺美术作品中颜色通常会被平涂使用,每一种颜色占作品的面积都是肉眼可见的,尤其是苗族的刺绣作品,因为苗族刺绣作品用色大多是平面的,根据图案先用线绣出边框,然后在边框内填充一种或几种颜色,面与面之间有大有小,这就是色彩中的面积对比。在色彩搭配中,面积的变化对作品视觉效果有很大影响,决定了作品的色调,同一个艺术形象改变颜色的使用面积便会改变作品的色调。例如,同一个艺术形象,大面积的颜色用黄色系而少部分用黄绿色系,那么这件作品的颜色就是暖调。如果大面积的颜色用普兰和翠绿色而少部分用玫瑰色和紫色,那么这件作品的颜色就是冷调。通过颜色使用面积的调整同一个艺术形象可以表达出无数个不同调性的作品,作品之间不雷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不满足于现实的颜色,在颜色的世界中可以自由发挥它们的灵性。苗族刺绣中的颜色同样不是对现实的抄录和模仿,而是对自然的提取和关照,体现了苗族人超强的色彩概括和抽象能力。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也能看到一些刺绣作品使用的是同一个形象,但颜色运用面积的变化改变了绣品的色调。如黔东南台江县的苗族刺绣衣袖饰(图10)与图9的形象一样描绘的都是双身龙,运用的针法也一样都是锁绣,但两件绣品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件活泼明快,另一件沉稳含蓄,主要原因是在搭配颜色时色彩的面积有变化。图9龙头颜色用了玫红色,这是此绣品中面积比较大的一块颜色,其他龙身和龙尾的位置也用到了红色系,大面积运用玫红色系使这件作品具有了高明度调性,而图10中龙头用的灰绿色,龙身和龙尾运用了灰绿和灰蓝色系,虽然绣在红色的底布上,但还是给人以明度低的感觉。

图10

三、结语

贵州苗族刺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苗族人擅长用对比的手法,其色相对比、明暗对比、纯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都运用得炉火纯青,在纯色的底布上尽情运用色彩的对比关系描绘他们的文化观念和对自然的认知。他们对色彩运用自如的能力令后人佩服,他们的用色方法与现代色彩体系相吻合,所以苗族刺绣受到当代艺术工作者的欣赏。苗族刺绣的色彩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认知,所以贵州苗族刺绣的色彩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值得艺术工作者挖掘。

猜你喜欢

绣品冷暖纯度
退火工艺对WTi10靶材组织及纯度的影响
浅谈绣品中的戏曲文化
冷暖——老旧小区改造,改变的不止是墙面
传承非遗汉绣绘出美好生活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交织冷暖
“蚕要暖”与“麦要寒”——在冷暖中成熟
青莲冷暖有谁知——读《纳兰容若词传》有感
磷酸法合成肌苷酸工艺的优化
间接滴定法测定氯化铜晶体的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