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英语怎么学
2021-10-30卢根存
卢根存
语言学习可不是做试卷,更不该是做选择题那么无聊。一味地面对着试卷上的题目选择“ABCD”或者打对钩的英语学习时代,可以休矣。
面对“双减”,构建“双结合”学习体系
近年来,家长踊跃给孩子们报名各种课外补习班,既有学科类的,也有音体美等素质课程类的。英语学习更是从幼儿园的娃娃开始抓起了,各种英语兴趣辅导班都恨不能尝试个遍。家长们的理由很简单: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教育“内卷”愈演愈烈。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简单讲,“双减”政策就是做两大减法,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
“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意义首先在于为提高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其次在于能够有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从家长的角度来考虑,教育质量显然是大家关心的重中之重。以英语学习为例,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首先是如何构建起孩子校内课上和校外课下“双结合”的有效学习体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
“听说”是关键,不被考试“遮望眼”
眼光如果放得够长远,我们会发现“听说”其实是语言学习的标志特征。这并不是说“读写”能力不重要,而是从语言习得的规律来讲,人类总是先学会听说,然后才有读写,这是语言习得的客观自然过程,国内外的多种语言实验对此都有验证。再者,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听说”最容易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读写”对兴趣的激发力要弱很多,甚至被学生视为“无聊”的东西。所以,我们认为小学取消英语考试是可行的。其意义在于淡化考试后,把语言学习的重点从繁重无趣的“读写”转移到以“听说”为基础的正确轨道上来,先能听懂简单的英语日常交流对话,进而可以开口进行这样的日常交际。语言学习可不是做试卷,更不该是做选择题那么无聊。一味地面对着试卷上的题目选择“ABCD”或者打对钩的英语学习时代,可以休矣。
但家长面对这个局面多少有点不知所措。从前英语学习的“抓手”(试卷)不见了。应试教育的表征就是一切围绕考试转,学习被异化成一张张冰冷的考卷,本来很有趣的学习过程被扭曲为拼命“刷题”,仿佛“刷题”就是学习。应试提高的更多的是“刷题”技能,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应试无疑会把英语学习带偏了。
瑛子是个80后,儿子上小学五年级,一家人住在市里。瑛子当年和儿子现在的英语学习都是典型的应试教育的产物。儿子之前哪懂什么叫英语,更是视英语如“洪水猛兽”。天天做题、背单词、默写,写不下来就继续被罚抄写单词。天啊,这哪里是语言习得。瑛子很为儿子的英语学习犯愁,没兴趣、不爱学、记不住、成绩不好。打开孩子的英语课本,看到上面的勾勾画画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单词“one”的旁边写着“万”,“two”的旁边写着“兔”,“three”的旁边写着“死去吧”,简直惨不忍睹。而这种现象放眼全国绝非个案,甚至一些大城市的英语学习也是用这样的汉语标注法来给英语单词注音,简单而形象,好记甚至还好玩兒。学生们在这样的英语学习中似乎找到了久违的乐趣。这种标注法当然被语言学界骂了个狗血喷头,曲解读音,误人子弟嘛。但对那些熊孩子来讲,该方法还真灵,一下子就记住了蹩脚单词的读音。这跟老一辈人把俄语单词“Воскресенье(星期天)”标注成“袜子搁在鞋里面”的情况,异曲同工。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日常学习案例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语言习得的偏差和误解。美国著名语言教育家克拉申认为,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语言“习得”的状况更多的发生在婴幼儿时期对母语的捕捉,即乔姆斯基提出的“black box(黑匣子)”假说。而语言“学习”是指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的过程,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或外国语。克拉申进而认为,通过“习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学习者,能够轻松流利地使用该语言进行交流,达到母语或类母语的水平;而通过“学得”而掌握某种语言的学习者,只能运用该语言的规则进行语言的监控,即工具性使用,比如查阅资料、应试等,而几乎无法达到流畅交际的语言目的。通过简单分析,“习得”比“学得”显得更为重要。换言之,语言的能力不是“学而得之”,而是“习而得之”。何为“习”?效而仿之谓之“习”。效仿的过程就是自然输入的过程。基于此,克拉申的理论核心就是“输入”,即学习者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其必备条件是“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同时,学习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才能对其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积极作用。
话说至此,家长们似可理解小学阶段英语的关键不是“读写”为核心的文法规则或考试成绩,而是通过“听说”输入的自然过程来达成的。如果是以考试成绩为目的的英语学习,刷题是必然;如果是以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学习,那么小学阶段大量而丰富的语言材料的正确输入是最该做的事。从最简单的字母听起,到单词,再到简单的日常交际语句。听明白,记住了,说出来。之所以“听”简单,是因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在这一阶段是一切语言学习的材料选择标准。与之相比,语法、逻辑等都不是最重要的,或者那是语言习得到达一定阶段后自然领悟的后话。我们的问题是把英语语言习得当成物理、数学题那般的“研究”,而缺乏自然输入的环节。于是,哑巴英语很多,厌弃英语者也很多。
围绕“听说”,家长不妨这样做
一二年级把重点放在26个字母的朗读、发音以及对语音敏感度的训练上。方法就是反复播放字母和简单单词的朗读音频,先让孩子仔细聆听,然后再尝试开口跟读模仿,模仿得越像越好。读音准确度不必过于苛求,基本准确就可以。同时可以尝试一些日常交际英语中的简单句子,提升孩子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和趣味。难点在于,要反复听、反复读。
三四年级的重点在于英语日常对话基于生活场景的模仿和再现。大量输入日常真实场景下的英语对话,反复模仿练习;同时,语音输入依然是重点之一,随着单词和单句的逐渐丰富,他们的读音能否在大脑中形成长久印象是关键。记住了音,就会慢慢理解他们的“意”和在特定场景中的使用顺序,有效而生动的语言交际便成为可能。
五六年级的重点开始转向除日常生活场景交际外语言领域的输入,比如,能初步听懂别人的谈论并简单发表观点,简单描述所见的人、物和事件等。这时,孩子需要一个有效的学习小组,以创建英语学习输入的环境,最好是同学。还是在这个阶段,孩子大量语音输入已经成为习惯,语言输入已经不成问题。不用担心阅读问题,能听懂的、能说出来的,往往可以看懂。
(作者系甘肃省漳县武阳西街小学教师)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