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双减” 家长的焦虑该如何纾解
2021-10-30优的爸
优的爸
笔者这几天在一些网络论坛和家长群发现,“双减”政策刚一出台,不少家长就开始讨论如何聘请合适的家教,家教的学历、方法、专业度以及收费标准等,成了家长群体里热议的话题之一。“高价家教”“一对一补课”,俨然成了新的教育焦虑源头。
校外学科培训严格受限,“一对一”家教又悄然兴起,为孩子减负的大潮之下仍有暗流涌动,家长们为何还要焦虑地寻找“政策突破口”呢?
“教育需求侧”也需要改革
应当说,本次针对教培行业的“双减”政策,不可谓力度不大。但它更多着力于教育供求关系中的“供给方”,对于家长主导的教育“需求方”较少涉及。在教育“内卷化”的巨大惯性之下,很多家长已经失去了教育主导权,被裹挟的需求在教培行业无法得到满足,就可能另寻他法。
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双减”政策出台相信只是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儿童教育发展的主导权应该握在家长手中,家庭教育才是学校、社会、家庭三大领域中的核心。只有家庭教育这个核心真正强大起来,超前教育、资本裹挟教育、教育焦虑和攀比等一系列违反教育规律的现象才能真正减少。
懂规律的父母更有力量
懂得成长规律的父母倾向于让孩子自己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比过去有进步,孩子就有成长。我们常半开玩笑地说,孩子成长最大的敌人是“别人家的孩子”。太多家长有意无意地搬出别人家的“学霸”,想要刺激自己孩子的進取,却伤了孩子的自尊。其实,成长规律客观存在,每个孩子都存在个体差异,就像有些孩子一岁半还不怎么说话,但一开口就可能成句,而他的父母之前羡慕的隔壁孩子,不到一岁就会叫“爸爸”“妈妈”,可能快到两岁还只能说零星的几个词。这种差异不胜枚举,对成长规律一无所知的父母,很容易因为与他人盲目的横向比较而陷入不受控的教育焦虑之中。
懂得成长规律的父母更能够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成长环境。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个体差异,所以每一条成长道路都会不同。现在学校的教育要满足绝大多数孩子的普遍需要,因材施教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个性化教育更多地要在家庭教育领域开展。别人家的孩子哪怕是“学霸”,他的学习经验也不能成为自己孩子的标准,照搬过来一定行不通。这就要求家长不仅懂得教育规律,也要知道自己孩子的特性,以及他所处的成长阶段,把客观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结合起来运用,才能有好的效果。
懂得成长规律的父母更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知道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家长才更愿意了解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并把家庭教育方法与孩子的个性结合起来。实际上,家庭教育的各种方法都不只是家长努力就行,关键还要看孩子是否接受。说白了,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都是“术”,而促进孩子成长、学习主动性、培养他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才是家庭教育的“道”。当孩子有了自主性,他自己会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理性决策帮家庭走出“内卷”
熟悉孩子的成长规律是家长对抗焦虑最好的“武器”。家长要了解成长规律并不难,很多专业的书籍、课程中都有涉及,而靠谱的发展心理学著作会系统地给予我们指导。
有了自我驱动的源动力,有了个性化的成长环境,有了和自己比较而非与他人盲目攀比的成长视角,教育的主动权才会真正握在家长手中,并最终将它转交给孩子自己。只有教育需求回归理性,困扰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才能慢慢平息下来,中国家庭才可以走出“内卷”,探索更多更广阔的发展可能性。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