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下,我们如何做家长
2021-10-30肖松
肖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訓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双减”意见》一共八个大点、三十条细则,篇幅长达六千字,字字珠玑,句句铿锵。我们逐字逐句读上几遍,定会感受到党和国家实施“双减”的决心和力度。
许多业内专家认为,《“双减”意见》比近年来发布的任何一个关于中小学生减负的政策都更细、更实、更严,也比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共同印发的堪称“史上最严”的《中小学生减负措施》(减负三十条)更具操作性、可控性、精准性。
有专家指出:“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可是,一些家长却因为《“双减”意见》的发布而不知所措:“这可怎么办,不让机构培训学科类科目了,很多培训机构要关门了,以后谁来管我家孩子的学习呢?”的确,这么多年以来,有些家长被攀比之风裹挟着,不断给孩子增负,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把孩子送进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早教班、兴趣班、培训班。现在国家下大力度治理培训机构,很多家长这才发现自己对机构的“黏性”已经上瘾,甚至一下子失去了陪伴孩子的能力。面对种种新规,其实大部分的家长还在适应阶段。
新学期开学后,家长们已经切实感受到了“双减”带来的变化。“双减”的初衷是要让教育回归到最初的样子,绝大多数家长对这个政策举双手赞成。想当初,抢走“快车道”——争上提高班,家长和孩子起早贪黑,双休日也难得休息,整得疲惫不堪。如今能够慢下来,当然是一件好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减”政策对于家长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减负,而是应该抓住这个时机,重新检视孩子的教育方向和方式,根据孩子的个体情况,适时地调整教育途径和方法。
孩子的教育是一种平衡,需要学业和能力的同步培养,需要家庭和学校的紧密配合,也需要父母的通力合作。“双减”政策的落地,不仅仅是“减”,我们更应看到“减”背后的“加”。减一些紧张,加一些从容;减一些责备,加一些包容;减一些冰冷,加一些温情;减一些眼泪,加一些笑容。打破原有的平衡,形成新的平衡,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机遇。
(责编 吴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