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

2021-10-30周欢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1年16期
关键词:辛亥革命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已经正式颁布,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教学具有明确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统编版辛亥革命一课为例,探讨如何进行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提供帮助。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辛亥革命

一、通过孙中山生平经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把史事放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方便理解当时具体的史实。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本质的体现。从初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此阶段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感性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对抽象的事物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我在教学中呈现了孙中山生平经历的时间脉络,并依此设置三个依次的问题,通过层层设问,不断深化学生的历史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1866年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1875年,入村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

1879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

1895年,广州起义事泄失败,被迫亡命海外。

1900年10月,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07年12月,发动镇南关起义。

1911年10月,发动武昌起义。

1912年1月1日,就职临时大总统,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2月,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

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孙中山出生在什么年代?当时中国面临的什么样的局面?

(2)孙中山上书失败之后都做了什么?为什么?

(3)回想所学知识,思考先进的仁人志士面对如此局面都进行了哪些探索,最终结果是什么。

孙中山9岁时还是一名村塾的学童,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着四书五经,按理说应该很普通的一个人,最后却走上了一条反清道路,为什么会这样?以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来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观察时间脉络回答问题。

将时间脉络和孙中山的早年经历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围绕孙中山个人经历设置系列问题,促使学生感受历史情境,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从中探索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系列问题的设置可以使得学生把不久刚学过的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起到一个串联知识的作用,有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将辛亥革命放到中国近代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去考量,有助于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因为历史事件之间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交替发生的。

二、通过历史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我们在对历史进行解释的时候,都可以看到历史概念的影子。历史解释和历史概念是息息相关的、密不可分的。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最基本思维形式。任何科学理论系统,可以说都是由概念体系建构的,概念组成和支撑了学科的内容及其范围、层次。理解和掌握概念,对学习历史学习来说是基本的、必须的。本文通过分析汉典网在线词典对“钦”“钦定”“约法”的解释和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来对三者之间的概念进行辨析,为历史概念的学习打好基础。

汉典网在线词典对“钦定”的解释:“钦定的意思是旧称皇帝的著述,或经其裁定者。”。学生可能刚一接触,有点陌生,其实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知识进行关联。如学生平常看的电视剧里面一般皇帝在颁发诏书再由大臣宣读后,诏书里面开头都会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最后一句都会说一句钦此。欽此一词,学生知道这是象征皇帝到此亲自颁布诏书(亲临此地),虽然并没有实际到场,由此学生可以联想到钦字是跟皇帝的所作所为有关的,以表示对皇帝的尊敬和皇权的崇高。从“钦定是旧称皇帝的著述,或经其裁定者”中,我们可以看出“钦定”是跟皇帝有关的,是体现皇帝意志和行为的一种表述。从汉词典在线解释来看,约法的意思是国家宪法制订以前,由议会制定让政府跟民众相约共守的法律。学生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学习过的成语进行知识的迁移,如约法三章,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都有接触过,刘邦进入咸阳后,以废除秦朝苛法为号召,与当地的百姓相互约定好彼此要遵守的一些规则如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那学生就可以知道约法有订立法律与人民相约遵守的意思。

三、关于辛亥革命一课的实施策略建议

(一)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上好一节精彩课的前提。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只是单一地讲教材的行为,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学习。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师生角色的转变、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只顾自己讲,也要注意跟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可以跟学生进行眼神交流,请学生阅读材料和回答问题,把一堂历史课作为教师和学生一起互动的课程,有学生的参与,而不是教师的满堂灌。

(二)调整授课顺序,实现整体优化

对于某一事件意义类的认识,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为例,以《钦定宪法大纲》和《民国临时约法》进行比较,得出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推翻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共和政体。对于这课可以根据高中生之前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的时候学生们已经了解过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在高中阶段应该具体深入。基于此,我们可以先给出辛亥革命的意义,再通过具体的内容讲解,把每一个知识点讲解给学生。也就是可以先给结论,再具体讲授。也可以换一种思路,先讲解具体的内容,具体讲解完了之后再给同学们结论。两种方式都可以使用,对于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学生们先了解结论,这样目的明确,同学们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可以更加聚焦于教师讲解的内容,教学也更加具有针对性。有了清晰的所学目标内容,学生学起来也有方向。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我们可以先对内容进行讲解,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着重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分析能力,尤其是对比能力。

(三)明确指导思想,规范教学行为

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历史课程标准》,历史课标是指导我们教学的主要依据,体现了教材编写者的理念,也有效指导着历史教师具体的教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相应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进历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评价教师讲课效果的时候主要就是看其是否具体紧紧地围绕着课程标准来实施课程教学。

(四)设计教学立意,突出本课亮点

历史教师上课不是循规蹈矩地讲授,牢牢地以教科书为准。教科书只是课程开发的资源之一,教师不应该只讲教科书的内容。教科书的内容为了排版的方便,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知识的联系,因此教师也要重组教科书内容,不能说教科书这一节写什么我们就只讲什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之一,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有开发具体知识的权利,教师可以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呈现给学生,有自己的知识储备在里面,通过知识的广泛联系,教给学生全面的知识,而不是片面的某一具体知识,知识是一个整体。谈到对孙中山的评价,教师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但也要掌握一定的评价标准,我们不是在戏说历史。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共和是大势所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是我们需要积极肯定的。

(五)了解初高中知识的区别,把握知识深浅

高中历史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重复,但教师教学的时候不能只是对初中历史知识的重复,应该有拔高的,比如说对知识的具体细化。在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如何与高中知识进行区分这很重要,具体的基础知识学生可能已经知道,我们在讲辛亥革命的意义时,它的局限性也是需要着重引导学生一起探讨的。初中知识虽然是基础,但绝不是简单化教学,只是随便放几篇历史人物图片就完事了,教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一人物背后的深层意义,教给学生们如何来鉴赏图片,挖掘深层信息。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集中体现了学科特殊的的育人价值功能。在初中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暂时有待提高的规律下,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梳理时间脉络、理清历史概念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3]庞丽娟,贾丹丹.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中学历史教学策略——以统编版“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06).

作者简介:

周欢(1998.01.20),男,汉族,河南南阳市人,學生,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

猜你喜欢

辛亥革命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设计初探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历史教科书中辛亥革命评价的“变”与“不变”
《辛亥革命亲历记》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
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对话视角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