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不如这样更有趣
2021-10-30许莉莉
许莉莉
一、内容概述
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纸盒,通过观察,发现幼儿对盒子很感兴趣,总是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用眼看、用手摸、和同伴交流,玩法多样。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与家长联系,与幼儿共同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大小、各种形状、各种材质与用途的盒子,一节小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盒子”应运而生。
⒈活动导入
活动开始老师用神秘的语气说道:“小朋友们,把你们背后的盒子宝宝请出来吧,仔细看一看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和你旁边的小朋友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一会儿请你向大家介绍你手中的盒子宝宝。”
一连串的问题在幼儿掏出“盒子宝宝”的那一刻都有了答案,整个活动室里“哇,我的是巧克力盒”“我的是圆形的”“我的比你大”……幼儿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盒子,嘴巴里高声地说个不停。
教师趁机问道:“小朋友们,谁愿意来和大家介绍你的盒子宝宝?”
话音未落,“我”“我来”“老师,我愿意”……一声更比一声高。
⒉游戏环节
教师继续以神秘的口吻说道:“小朋友们,现在我要给你们变一个魔术,仔细看,我这里有什么?”
说罢,教师轻轻揭开覆在盒子上方的幕布,一个大大的圆形蛋糕纸盒出现了,活动室里一片寂静,所有的幼儿都在屏气凝神、聚精会神地看着前面的魔术。
只见教师轻轻拈起了大蛋糕盒子上的细线、缓缓上拉,由大到小的若干盒子依次出现,盒子里藏着一块小小的手帕。这个时候,全班幼儿发出了“哇”的声音,连连鼓掌,都在为教师表演的魔术感到神奇和有趣。
教师问道:“小朋友们,刚刚你们看到了什么?”待幼儿回答:“盒子”后,迅速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⒊自主操作
教师介绍道:“小朋友们,刚刚我们看到的魔术里有大盒子、小盒子,小盒子都是放在大盒子里的。老师今天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各种各样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盒子,也请你们来装一装、放一放这些盒子,看谁收拾的盒子最多。”
面对桌上的盒子,有的幼儿不知如何下手,有的随手拿起随意摆放,有的幼儿向教师求助。
就这样,5分钟过去了,活动室里逐渐恢复了安静。
二、活动分析
整个活动持续了32分钟,回顾活动过程,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繁多,急于求成
短时间内,大量的元素密集呈现,会造成重难点难以区分、幼儿无法有效认知。大量的内容以蜻蜓点水的形式呈现在活动当中,往往会让人感觉匆忙和慌乱,缺乏活动内容先后顺序的合理规划,整节活动显得杂乱无章。
2.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在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陷入了照本宣科、走流程的误区。活动过程中,幼儿的疑问、行为、语言等积极反馈不足,而且对盒子的认知和观察仅仅局限在外形、大小上,对于小班下学期幼儿的发展水平来说难度略低。而在活动中强调盒子的形状,但平面形状与立体图形间的转换对幼儿表述来说,有较大难度,未能真正发挥盒子蕴含的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
3.游戏化氛围不足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魔术”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有且只有在这一环节,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完全被激发、全身心投入和沉浸到了游戏情境中去,然而在其他的活动环节,仍然是教师说得多、以教师为主导,游戏化精神贯彻不足。
4.幼儿探索操作欠缺
活动过程中,每个环节幼儿的操作时间未得到真正的满足,常常匆匆结束了该环节进入下一个内容。因此,导致幼儿对本节活动的对象“盒子”观察和了解不足,操作和探索欠缺,没有真正遵循幼儿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学习特点。
三、活动反思
教师在课程游戏化理念引领下,对课程游戏化的精神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知,但是理论与实践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思考。
1.活动材料生活化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游戏材料的选择应该来源于幼儿生活,贴近幼儿生活,从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易得的材料出发,深入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和内涵。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发现幼儿的探索需求,选择相应的材料开展活动,才能真正吸引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使活动更加有效,提升幼儿经验。
另外从材料本身延伸到探索周边资源教育价值。首先从园内资源出发,以教育资源为中心,覆盖自然、玩具、人文资源等。继而拓展园外资源的收集与整理,以幼儿园附近的社会资源为重点,将社区资源纳入教育资源之中。
2.勤于观察,发现兴趣
教师对幼儿的有效观察必不可少,在活动中、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连续的观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与表征。要注重观察的有效性和及时分析,不要将观察流于记录的形式,要能够抓住幼儿学习和成长的“哇”时刻及“关键教育事件”,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兴趣,发现探索的方向和解决的方法。
3.专业发展,幼儿主体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当时刻坚持自己的专业性。比如科学活动中,强调规范和严谨,对一些专用术语的表达一定要更准确,不可模棱两可,给幼儿带来负面的示范。
教师要及时和幼儿进行交流,保证师幼互动的有效性,帮助幼儿提升经验和重组经验。通过讨论,帮助幼儿整合前期已有经验,获得新的经验和提高。在活动当中,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如果一个活动当中,听到的全是教师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要反问自己“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幼儿的角色是什么?这个时候幼儿在什么位置?是否保证了幼儿的主体地位?”
活动设计是教师组织开展活动的行动方案,不是剧本、不是讲稿,教师在活动中要避免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照自己原先设计的教案执教,而要把心、把注意力放在倾听幼儿语言、观察幼儿行为上,及时给予幼儿积极的反馈,不能一心想着把教案流程走完,从而导致活动浮于表面不够深入,未能真正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和意义。而且在活动中,并不是教师讲的越多、幼儿发展越好,教师要能够通过积极的引导、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幼兒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和表达的欲望。
活动中,教师要能够为幼儿主动探索与表达提供充足的机会与时间。要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聚焦幼儿多感官参与、多样化活动。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课程游戏化是对现有课程的提升改造和完善,在此过程中,我们在不断地找差距、找不足,积极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我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相信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成长。
(责任编辑:张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