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流苏人物形象及其现实意义
2021-10-29包思远
包思远
内容摘要:《倾城之恋》是作家张爱玲于1943年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记述了没落大家族女子白流苏与多情浪子范柳原相识并相爱的故事,最终虽然两人结为夫妇,但似乎只能维持十年八年的和谐生活,圆满的结局下依旧透露着浓稠的悲哀。文章拟从白流苏人物形象及其成因来探讨女性意识觉醒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倾城之恋 白流苏 女性意识 悲剧色彩
张爱玲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发表《倾城之恋》这一短篇小说。探討了一个在爱情、婚姻和人性面前,如何生存和挣扎的女性人物——白流苏。她经历过两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没有让她享受到一个女子该有的温柔,不争气的丈夫使她产生了离婚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不久后,从成为范柳原的情妇再到成为他的妻子,可这样的婚姻与第一段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白流苏看似获得了婚姻的自由,实则仍活在“围城”里面,是一只“金丝雀”。
一.白流苏人物形象分析
白流苏是一个活在“围城”里面,进得去出不来的女子,本可以完成生命的救赎,做一个具有革命精神的女子,然而却再一次陷入婚姻的坟墓,走进了另一座“围城”,她的确具有反抗精神,然而却不彻底;她具有一身的傲气但却没有一块傲骨;她妥协了,再一次低头了,愚昧的思想使她再一次蒙蔽双眼。
1.拥有不彻底的反抗精神
白流苏在遇到范柳原之前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这段不幸的婚姻结束后白流苏只得回到自己的娘家,自己的哥嫂在她离婚后获得大笔钱财时对她态度和善有加,但当他们将钱财挥霍一空时,便认为白流苏已经成为这个家里的累赘,急切地想要让她离开这个家,一开始让她回去替死去的前夫守孝,到后来全家人都在忙活为宝络与范柳原牵线搭桥,对流苏的再嫁不闻不问,只是将它当成了一个笑话。
白流苏作为一个离过婚的女性,在旧社会中地位低下,没有人会真正在意她的感受,但是她却又不甘于过早地结束自己美好的一生,因此在宝络与范柳原相亲的聚会上,面对范柳原对她的邀舞,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她的四哥四嫂也因此咒骂她,说她是个不检点的女人,可是她并不在乎,“她只想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她们以为她这一辈子完了嘛?早哩!”她向命运反抗,不愿意听从家人的意见嫁给一个鳏夫,她渴望爱情。渴望有人能真正的理解她。因此。她只能紧紧地抓住这根“稻草”,企图在这冰冷的大家庭中找寻属于自己的一点温暖并借此活下去。
2.具有傲气却无傲骨的品格
白流苏第一次反抗命运是在她第一次婚姻期间,她不满那个整日吃喝赌钱的丈夫,她想要真正的幸福,不愿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于是毅然同他离婚。在当时的旧上海,虽然新式婚姻观念已不少见,但真要鼓起勇气去结束一段婚姻,寻常女子断不可能有这种勇气。由此可见,白流苏的出场就是自带着她的骄傲与骨气,不愿意向命运低下她倔强的头颅。
在香港的这段时间里,白流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她的心里已经对范柳原种下了情根,看到他跟其他女子调情,心里会吃醋;他对她说“我爱你”,她的心里会怦怦直跳。虽然,白流苏爱着他,但是当她发现只能成为范柳原的情妇时,她又宁愿回到那个让她备受屈辱的白公馆,她明白“此次一回,更不比往日。她和这个家早已恩断义绝了。”她在赌,赌范柳原心中放不下她,最终,她赌赢了。
3.带有妥协且愚昧的幻想
白流苏确实对自己的命运表现出了控诉与不满,但最终并未使她走上一条革命的道路,成为一名革命的女性,而是继续依附在范柳原的身边,并且在第二次前往香港的途中“她早失去了上一次愉快的冒险的感觉,她失败了。”她明白,自己已经成为了范柳原的猎物,成为一只缠绕在蛛网上的昆虫,她屈服了,成为了范柳原的情人,若不是一场战争导致范柳原无法前往英国,可能他与她在一起的欢愉时光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一场战争摧毁了一座城,却意外成就了一段看似美满的倾城之恋。
二.白流苏人物形象成因
白流苏之所以会有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实则仍旧活在原地,是因为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家庭环境以及她自身双重的人物形象导致的。这是一个女人,一直被命运左右,无力反抗挣扎的悲哀。“他爱她。这毒辣的人,他爱她,然而待她也不过如此!”[1]
1.封建社会的荼毒残余
旧社会的女性清醒地知道自己是男人的附属品,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这种封建社会的旧思想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使得女性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她们的思想里面依旧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才是自己的本职事业。为了谋生而成家,婚姻也只是一种交易,这构成了女性苍凉的人生。在这种大环境背景下,她们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
2.家庭环境的影响
无论白流苏身处何处,她都是处于被物化的地位,没有谁会真正在意她的想法。不仅仅是白流苏,白公馆里诸多女子同样也是被当做待价而沽的商品等待着他人的挑选,白家人在一开始就知道范柳原是个情场浪子,但是为了他的财富,还是让白流苏的妹妹宝络盛装打扮前去相亲,甚至白流苏的三嫂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举荐与范柳原相差近二十岁的女儿前去相亲,这不仅仅是白公馆女子的悲剧,更是在旧社会千千万万普通女人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
3.自身双重矛盾的性格
白流苏具有矛盾的性格,一方面,她奋起反抗男权制度,一方面又不得不向男权文化妥协。这集中体现在她第一段果断的离婚和回娘家之后,把钱财交给娘家哥哥管理这一细节上。看似是一个刚强的女子,在婆家敢主动提出离婚,但回娘家之后,知道谁是家庭的当家人,也明白自己的处境,于是也只能将钱财交予娘家人管理,说明在男权制度下的白流苏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之萌芽期的代表,虽然不能够使女性地位得到明显的提高,但至少得到了新的审视,也是进步的代表,至少不彻底。
三.白流苏人物现实意义
白流苏作为一个生活在旧社会的女性,在面对命运的压迫时并没有选择去默默地承受,而是鼓起勇气去反抗,她尽管外形瘦小,骨子里却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她反抗命运,却最终没有变成一名革命女性,她与范柳原的结局看似美满,但却隐藏着浓厚的悲剧色彩。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女性自我价值的贬低、父权社会的约束、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1.女性自我价值的贬低
在《倾城之恋》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认识到以白流苏为代表的旧时代女性想要冲破旧社会的枷锁,却往往因为对自我价值的贬低而被迫告终。白流苏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中,从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寻一个好人家嫁出去,因此在她的身上更多的是对命运无可奈何的妥协。她反抗过命运,毅然决然地从第一段不幸的婚姻中解脱开来,但是她这一生终究无法逃离这种悲惨的命运。
2.父权社会的约束
人类社会最大的不平等是两性之间的不平等,男权制作为一只看不见的手,使男性在社会中处于支配地位,女性处于劣势与服从的地位。20世纪初的中国虽然已经步入到新社会,各种西方先进思想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但在现实生活中,依旧是父权社会作为整个社会的主宰,女性作为父权社会的附庸,社会地位低下,几乎没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白流苏在白家受到自己哥哥的百般羞辱,自己带来的钱被两个哥哥挥霍一空,两个哥哥在榨干白流苏的价值后,看她就像一个无用的累赘,希望赶紧给她找个人家嫁出去。流苏即使遇到了范柳原,她也明白范柳原并不一定真心爱她,他所迷恋的只是她的美貌。
3.对男性的依附心理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一般认为是男性的附庸,在社会物质分配方面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受此影响,女性纷纷被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应该依靠男性来获得社会地位,更加强了自身附庸地位。白公馆的女性明知范柳原是一个善于玩弄女性的情场浪子,但是仍然像飞蛾扑火一般围绕在他的身边,甚至于四奶奶让自己与范柳原相差近二十岁的女儿前去相亲,她的女儿也乐此不疲地准备着,这些无一不显示出旧社会男性对女性精神上的阉割。作者在白流苏与徐太太的对话中,揭示了当时女子的价值观:“找事情做,都是假的,还是找个人是真的。”由此一位本应该踏上革命道路的女性,成为了旧时代压迫下的牺牲品。
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2]《倾城之恋》中,张爱玲对女性悲剧命运背后的自身人格弱点的揭示,是张爱玲小说现代性的重要体现。白流苏的结局看起来是圆满的,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能使自己安稳的过上十年八年的幸福,但是细探结局,在一切看似圆满的背后又有着旧时代女性渴望追求幸福却无法真正得到的悲哀。白流苏试图反抗,她想要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是受到旧社会各种力量的压迫,与范柳原的结合看似幸福,但是幸福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她始终无法真正的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活在看似圆满的结局中。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7,第260页.
(作者单位:浙江科技学院人文与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