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期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期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0-29姚宗花

中华养生保健 2021年13期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康复

姚宗花

摘  要:目的  探究早期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期间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临沂市中医医院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组方式为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针灸治疗,其中对照组治疗期间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治疗期间实施早期中医护理,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波特曼(Portmann)评分无明显差异,结果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早期中医护理干预应用于周围性面瘫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该护理模式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早期中医护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康复;临床影响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13-0128-03

周围性面瘫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一侧面瘫,患者无法完成抬眉、鼓腮或者微笑等面部动作,患者还会出现不自主地流口水,讲话漏风,口角歪斜等症状,该病不仅给患者机体带来不适而且还会影响患者的外形美观,进而使其心理产生压力[1-2]。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治疗手段,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灸依据经络腧穴理论可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在临床上也表现出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本文选取医院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在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的9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患者22例,女患者23例;年龄范围22~78岁,平均年龄(51.18±5.15)岁。研究组中男患者21例,女患者24例;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年龄为(51.24±5.01)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且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纳排标准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上对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4]。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的患者;②存在高血压的患者;③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医生的操作下进行针灸治疗,具体施灸操作如下:选取患者合适的穴位进行,例如选取患者的合谷穴、阳白穴、太冲穴等,以达到激活其机体经络,调理脏腑和疏通气血、益肾通督、通痹止痛以及温阳散寒等功效,治疗1次/d,相关护理人员也应当按照医生教给的方法为患者定时施灸。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例如对其进行心理指导,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并给予解决,将面瘫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讲述给患者听,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做好口腔护理等。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早期中医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如下:①心理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健康知识,提高患者认知,进而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情绪。②隔姜灸护理。操作前询问的患者的病史,对相关治疗进行讲解,告知患者护理的过程,施灸过程中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例如待患者面部产生灼烧感时将姜片适度提起,或者更换新的艾炷;使用艾灸棒实施面部悬灸,在患者面部蒙上纱布,施灸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造成烫伤;根据医嘱将适量的中药乌头、附子、川芎、青矾研磨成粉末状,用布包裹成适宜大小塞入患者的鼻孔进行鼻疗;③穴位敷贴护理。穴位敷贴前应当仔细检查患者局部皮肤情况,同时向患者详细地讲解治疗目的,以增强其依从性,敷贴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患者穴位敷贴处的皮肤情况等,将预后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同时做好抗感染工作等。

1.4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Portmann评分,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使用Portmann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面部运动功能情况,包括闭眼、抬眉、撅嘴、鼓腮等,各项评分为3分时表示运动功能正常,评分为2分时表示运动功能减弱,评分为1分时表示运动功能明显减弱,评分为0分时表示运动功能消失,总分为20分。护理满意度以医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其中,满意(分数在90~100分)、一般(分数在70~89分之间)和不满意(分数在69分以下)。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在统计学软件SPSS 22.0中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无明显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異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为(12.92±3.52)d,对照组患者康复所需时间为(17.62±3.96)d,研究组患者的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127,P<0.05)。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炎,近几年来该病发病率也逐年升高,目前其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诱发该疾病的主要因素为病毒感染,可导致患者面部神经痉挛,患者在发病初期可感觉到耳后轻微地疼痛,但随着疾病进展会逐渐发展成为面部肌肉强直痉挛,严重时会导致味觉、嗅觉等功能丧失。通常情况下,周围性面瘫在发病2 h达到急性期,同时该时期也是最佳治疗时期,错过该时期可能会导致患者面部神经永久性损伤,面部肌肉长久萎缩,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同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美观,给其心理带来压力,因此在临床救治中应当抓住最佳治疗时间[5]。周围性面瘫经治疗后大多数均可以痊愈。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机体受到风寒、冷气入侵等的影响,导致患者经络不畅以及血供不足等[6-7]。针灸用于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报道越来越多,虽然目前中西医对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研究尚不明确,但其临床治疗效果越来越明确,通过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面部肌肉痉挛,同时再辅助一定的护理工作,能够在短时间内使患者面部运动功能趋于正常,从而回归到正常生活和工作中[8-9]。

目前在治疗周围性面瘫过程中还未形成标准化治疗模式,没有完善相应的治疗体系,缺少对周围性面瘫分期治疗的规划等。为了解决以上弊端,使针灸更好地服务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造福于社会。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辅助一定的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早期中医护理通过对患者与疾病相关的穴位进行研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例如在早期实施隔姜灸、面部悬灸以及中医鼻疗等,从而使治疗效果达到最佳,能够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痛苦。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周围性面瘫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的研究,即不仅单纯地重视针灸治疗该疾病的临床实践,还需要加强理论研究。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中医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瘫症状,缩短康复时间的同时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还有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模式值得在臨床上应用。

参考文献

[1]海洪涛,黄梅,赵英爽.蒙医针灸结合推拿按摩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21,27(1):22-23.

[2]万美萍,吴兴振.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灸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7):52-54.

[3]王晓棠.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1):174-175.

[4]于杰,孙忠人,李洪玲.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介入时间及治疗手段多样化概述[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3):333-338.

[5]毛曦晔,吴兰翠,黎燕.不同穴位刺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评价[J].中医外治杂志,2020,29(5):30-31.

[6]杨引弟.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实施针对性护理的方法与临床效果[J].光明中医,2020,35(4):573-576.

[7]李显辉.针灸联合温控中药熏蒸仪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0):12-14.

[8]党睿,王静.早期康复护理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7):2186-2188.

[9]马翔,彭勋超,唐成林,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1):160-162.

猜你喜欢

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康复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疗效分析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针灸治疗耳鸣耳聋研究概况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
西药加电针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药结合辨证治疗68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
“十二五”期间3.6万贫困孤独症儿童获得康复补助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方法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