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干预在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29张雪
张雪
河南省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心脏外科 47300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病的主要方式,能够有效减轻心功能障碍,延长生存期[1]。术后患者需接受抗凝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抗凝期间患者需按时复查、及时调整药物用量,预防用药不当造成的并发症降低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但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医嘱逐渐淡忘,加之居家期间缺乏专业人员指导与督促而忽略自我管理,导致遵医行为降低,引起抗凝效果不稳,增加抗凝并发症发生风险,对患者术后尤为不利[3-4]。延续性护理是将医院护理延续至患者家庭中,使其获得持续性、专业性健康照护[5]。本研究将延续性护理干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旨在观察对其术后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3例。本研究经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对照组男34例,女19例;年龄范围为35~69岁,年龄(53.45±5.27)岁;23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6例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三尖瓣置换术。观察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范围为37~68岁,年龄(52.19±5.04)岁;21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8例二尖瓣置换术,14例三尖瓣置换术。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 入选标准(1)纳入标准:均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出院后处于恢复期;术后均接受抗凝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2)排除标准:精神、意识障碍;合并严重贫血、出血等抗凝禁忌证;电解质紊乱、甲亢者;联系方式不固定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患者住院期间均接受抗凝知识健康宣教,包括服用方式、注意事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等,护理人员做好饮食、简单活动、环境等基础护理。出院前告知患者复查时间,于其复诊期间实施健康指导。
1.3.2 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1)组建小组。成立延续性护理小组,选择6名5年以上护理经验丰富的责任护士承担护理工作,自选1名成员担任组长,邀请主治医生与专家共同制定延续康复手册。成员轮流对患者实施电话随访,每月1次。(2)康复手册。康复手册内容包括抗凝监测、自我管理方式、功能锻炼、强化医嘱、伤口护理等,手册制作两份,患者1份,指导患者或家属如何填写手册;医务人员1份,于随访时记录患者康复情况。(3)实施方式。电话:患者出院后每2周1次电话随访,每次20 min,强化术后用药、饮食等术后康复知识,提醒复诊时间。门诊:患者于出院后第1个月、3个月、6个月回门诊复查,现场指导患者护理方式,强化抗凝监测,约定下次随访时间。微信:建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微信群,每周一与周五安排1名成员将疾病康复知识编辑成视频或文字推送至群内;鼓励患者群内提问,记录出现次数较多的问题,统一圈内回复,针对较难解决问题需咨询主治医生后才可回复患者。(4)同伴支持。间隔2个月举行1次同伴交流会,邀请康复良好患者分享自我管理经验,鼓励提出问题,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分析讨论,最后由医生进行总结,提出解决方式。干预至出院6个月后。
1.4 观察指标 (1)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出院时、出院6个月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评价患者自我管理行为,自我概念(8条目,32分)、健康认知(17条目,68分)、自我责任感(6条目,24分)、自我护理技能(12条目,48分)4个领域评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采用5级评分法(0~4分)评估,共172分,分数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行为更佳;使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比较患者生活质量,包括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各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质量更佳。(2)遵医行为:出院6个月后根据医嘱完成情况评价其遵医行为。完全遵医:严格遵医嘱完成用药、抗凝监测、复诊、饮食与运动;部分遵医:遵医嘱完成部分用药、抗凝监测、复诊、饮食与运动;不遵医:经常不用药,不运动锻炼,饮食不佳、未按时复诊与抗凝监测。遵医率=[(完全遵医例数+遵医例数)/总例数]×100%。(3)并发症发生率: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瓣周漏、出血、血栓栓塞、感染。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 出院时两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s)
注:观察组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53 53自我管理行为出院时84.96±11.52 82.16±12.79 1.197 0.234出院6个月146.48±7.15 129.82±9.66 10.092<0.001生活质量出院时54.60±9.88 53.45±8.73 0.635 0.527出院6个月72.90±5.33 64.66±6.08 7.419<0.001
2.2 遵医行为 观察组患者出院6个月后遵医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38),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遵医行为比较[例(%)]
2.3 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75,P=0.046),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心脏瓣膜病是由风湿热、感染创伤、退行性病变等原因引起的心脏病变,可引起患者血液流动异常、心力衰竭等症状。心脏瓣膜置换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循环动力障碍,改善心功能[6-7]。但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接受抗凝药物的治疗与监测,其住院期间在医务人员严格监督下可按时用药与监测。出院后因缺少他人督促,致使自律性变差,引起不按时复查、用药不规律等不良现象,影响术后恢复[8-9]。
延续性护理是借助现代化工具对患者实施一种开放式、延伸式干预模式,可为护患之间建立高质量沟通平台,有利于医务人员向其提供持续化及专业化的健康指导与督促[10]。本研究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评分较高,遵医率较高,抗凝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表明延续性护理用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与生活质量,增强其遵医行为,从而减少并发症。张璐等[11]研究显示,延续性护理可提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术后抗凝依从性,与本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自我管理是指患者通过维持自身健康行为以促进身体健康,积极管理自我疾病症状,减轻疾病对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的一种健康行为[12]。延续性护理的本质为健康管理,于患者出院后康复阶段采取护理服务,护理人员用专业的知识解决患者居家康复需求,及时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协助其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养成健康行为,积极复查、遵医嘱用药,为预防抗凝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奠定重要基础[13-14]。微信作为一种即时互动软件,具有实时性、便捷性及互动性等优势[15]。本研究采取的延续性护理将微信作为护患沟通软件,借助微信不断强化患者康复知识,使其充分认识术后遵医嘱复诊、抗凝监测的重要性,进而重视自我管理,主动规范用药、定期复查。延续性护理干预实施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对患者进行动态病情跟踪,尽早发现药物错服、漏服等不良现象,保证药物疗效,予以其监督与指导,有利于及时消除潜在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延续性护理的运用能够弥补传统护理回访不及时、督促不到位等缺陷,使患者出院后仍可获得密切关注与专业详细的健康指导,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其遵医行为,规范居家康复措施,促进患者身心维持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接受延续性护理后可主动学习自我医疗监护,增强自管理意识,规范自我管理遵医行为,预防因自我管理不佳或遵医行为差而引起的抗凝并发症,有效维持患者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