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洁中段尿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对我院泌尿外科上尿路结石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

2021-10-29牛琰廖卫梁鑫南黎王华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新乡453000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21年20期
关键词:中段尿路感染革兰

牛琰,廖卫,梁鑫,南黎,王华(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上尿路结石(Upper Urinary Calculi,UUC)是临床泌尿外科疾病,会导致腰腹部疼痛、尿频尿急,手术取石是其常见治疗手段[1];但术后极易发生尿路感染,进一步引发肾盂肾炎、肾周围炎等多种炎症性疾病,并加速结石生长与肾实质损伤,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多采用抗菌药物控制感染情况的发展,但不同病原菌引发的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临床应积极明确病原菌构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2]。清洁中段尿是检测尿路感染的重要标本,细菌培养及耐药性试验能指导临床抗菌药物规范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升抗菌效果[3-4]。本研究选取我院泌尿外科UUC术后尿路感染91例,旨在探讨其清洁中段尿标本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7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泌尿外科UUC术后尿路感染91例,其中男46例,女45例;年龄24-73岁,平均(53.68±9.58)岁;结石直径2.4-5.2cm,平均(3.57±0.53)cm;手术时间0.5-2.5h,平均(1.34±0.38)h;急性梗阻43例,慢性梗阻48例;合并糖尿病19例,未合并糖尿病72例;手术类型:经皮肾镜手术47例,输尿管镜手术26例,输尿管软镜手术18例。

1.2 选例标准 ①纳入标准:均伴有肋脊角、腰、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疼痛,出现尿频、尿急、血尿等临床表现;经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确诊为UUC;患者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排除标准:合并其他泌尿系统疾病;均未合并全身性出血疾病;合并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合并严重心脏疾病不耐受手术;精神或意识障碍无法配合检查治疗;近期服用过抗菌药物。

1.3 方法 ①清洁中段尿标本细菌培养:在无菌条件下排去前段尿,收集清洁中段尿样本10ml于无菌容器中作为标本,用于尿细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血清琼脂平板,于37℃恒温下培养24h;革兰染色后对细菌形态特点进行观察,参照阴性杆菌氧化酶结果进行微量鉴定管接种,然后再次将标本于37℃恒温下培养24h,参照生化反应编码鉴定明确菌种类型。②药敏试验:采用贴纸片法,采用无菌棉拭子蘸取经校正的比浊浓度菌液(108cfu/ml),涂布MH琼脂培养基,涂抹3次后旋转平板,角度为60°/次,干燥后在90mm的平板贴6张,取纸片中心距≥24mm,且与平板内缘相距≥15mm,贴好后于室温下放置15min,倒置于37℃恒温箱中,继续培养24h,观察结果;质控菌株由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实验室提供,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1.4 观察指标 ①统计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病原菌分布。②分析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病原菌药敏试验。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采用Excel2013录入与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行药物敏感率统计。

2 结果

2.1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病原菌分布 91例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共培养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革兰阳性菌43株,真菌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中占比较高者为大肠埃希菌34株,铜绿假单胞菌17株,肺炎克雷伯菌10株;革兰阳性菌中占比较高者为粪肠球菌21株,屎肠球菌9株,见表1。

表1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病原菌分布

2.2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头孢呋辛耐药性分别为80.00%、80.00%、70.0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曲南耐药性分别为100.00%、100.00%、76.47%;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耐药性分别为97.06%、88.24%、85.29%,见表2。

表2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革兰阴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2.3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粪肠球菌对庆大霉素、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性分别为95.24%、76.19%、71.43%;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耐药性分别为100.00%、100.00%、77.78%,见表3。

表3 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

3 讨论

尿路感染是UUC术后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肾功能损伤,最终发展为尿源性脓毒血症,临床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抗生素治疗[5]。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广谱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广泛,会不断增加细菌耐药性,提升治疗难度[6]。

UUC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种类繁多,本研究对91例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进行病原菌培养,结果显示共培养出病原菌12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74株,革兰阳性菌43株,真菌6株,进一步证实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中病原菌的复杂多样性。临床应积极选用抗生素进行针对性治疗,控制感染状态发展与炎症反应,缓解病情[7]。但由于细胞膜通透性改变、钝化或分解抗生素酶类、抗菌药物作用部位改变或代谢途径改变等多种原因,会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8]。且随着抗生素使用不规范现象日益严重化,诸多病原菌对抗菌药物耐药性较高,面临逐渐被淘汰趋势[9];而病原菌耐药性是感染控制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可通过细菌耐药性实验对耐药性进行准确分析,制定合理抗菌治疗计划[10-11]。基于此,本研究对清洁中段尿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对头孢噻肟、头孢呋辛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超过50%,因此临床对于革兰阴性菌感染应避免对上述耐药性较高的抗菌药物进行选择,并尽量选用亚胺培南、呋喃妥因等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此外,革兰阳性菌如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G、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耐药性高达60%以上,临床应尽量避免对上述药物的选择,提高对阿莫西林、加替沙星等抗生素的使用率。针对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规范应用,应对上述不同病原菌类型采用与之相对应药物,科学合理选择抗生素类型,提高临床抗感染效果,同时降低耐菌株产生风险[12]。总之,采用清洁中段尿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有助于明确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致病菌构成及菌属;而药敏试验能反映病原菌对药物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但部分尿路感染病原菌在体外抗菌实验中对抗生素敏感性较高,而在临床实际体内应用过程中可能效果欠佳,故无法单独依靠实验室药敏试验判断临床药物应用,应进一步结合临床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判断。

综上所述,UUC术后尿路感染患者清洁中段尿标本中病原菌种类繁多,且对多种抗生素耐药性有所差异,可指导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合理使用。

猜你喜欢

中段尿路感染革兰
尿检时如何取中段尿
憋尿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之一
肿瘤医院感染患者革兰阳性菌分布与耐药性及经验性抗MRSA的研究
东天山中段晚古生代剪切带叠加特征及构造控矿作用
老年尿路感染的抗生素合理应用
迈好从低段到中段的“坎”
基层医院ICU与非ICU主要革兰阴性杆菌分布与耐药性差异
2011—2013年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监测结果分析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锁骨中段骨折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