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合作翻身指引在ICU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29赵佳锋
赵佳锋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ICU,浙江嘉兴 314000
ICU 是危重症患者集中病区,护理患者的主要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确保呼吸和代谢稳定性,以防出现继发性损伤。患者长期卧床,或采取被迫体位,或受制于疾病不能自主翻身更换体位,导致局部组织长期受压,易出现压疮、身体不适、呼吸道不畅等[1]。危重患者无法自主翻身,甚至无法提醒医护人员,因此护理人员需要定时为危重患者翻身。医学研究发现,翻身看似简单的常规操作,其实隐藏着极大风险,可能引发疼痛,导致生命体征波动,影响患者氧合、心肺功能和血液动力学等[2]。医护合作是一种可靠的协作方式,而建立危重患者翻身指引可规范翻身行为,本研究把医护合作翻身指应用于ICU 危重患者日常护理,观察其对患者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1日至6月30日嘉兴市中医医院ICU 按照常规翻身方法护理的213 例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7月1日至12月31日嘉兴市中医医院ICU 采用医护合作翻身指引护理的219 例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中,男112 例,女101 例;年龄18~71 岁,平均(52.39±4.86)岁;疾病类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 例,重症肺炎31 例,呼吸衰竭21例,心力衰竭30 例,感染性休克26 例,脑血管意外39例,重型颅脑外伤21 例,神经外科术后22 例;病程3~51 d,平均(17.49±1.36)d;其中重症患者175 例,病危患者38 例。研究组中,男117 例,女102 例;年龄18~72岁,平均(52.44±4.91)岁;疾病类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4 例,重症肺炎31 例,呼吸衰竭22 例,心力衰竭34 例,感染性休克26 例,脑血管意外38 例,重型颅脑外伤21 例,神经外科术后23 例;病程4~53 d,平均(17.56±1.39)d;其中重症患者178 例,病危患者41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病程、病情轻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①年龄>18 周岁;②经介绍说明后,患者意识清楚者愿意参与本研究,意识不清者家属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①ICU 病重死亡者;②病历资料不全者[3]。
1.2 翻身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翻身法,1 次/2 h,顺序为:左侧卧位→平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左侧卧位,循环往复[4]。转侧卧方法为:两名护士站在病床同侧,分别用双手托住患者肩背部、髋臀部、双膝下,同时抬起患者移向近侧,再把患者推转身面向对侧,把枕头垫在患者腰背部,使其处于舒适体位[5]。转平卧方法相反。
研究组建立“医护合作危重患者翻身指引”,根据该指引为患者翻身。①成立翻身指引专家委员会:由科主任任委员会主任,科护士长任委员会副主任,护士长、医疗护理质控组组长任委员,负责制订翻身指引项目、内部协调等工作。②提出主要临床问题:针对翻身护理中常见疼痛、低氧血症、反流、误吸、血流动力学改变、管道意外滑脱及其他不良事件等,通过查阅病历资料、访谈医护人员、检索文献,发现ICU 翻身护理中评估、操作、紧急处理等环节存在主要问题。③建立处理流程:对相应的问题建立翻身流程、防控流程、应急流程,医护提出初步的翻身指引,包括翻身前评估指标和体征,翻身时的间隔时间、针对性翻身方法、注意事项、应急处置方法,翻身后观察并记录皮肤状况、压疮情况、指标变化、并发症、不良事件等,专家组拟定临床专科护理指引草案;然后会议讨论与总结,并形成校订版本,专家组确认后,将指引用于临床[6]。④培训护理人员:统一对课题组护理人员培训,理解研究思路,掌握翻身方法,明确观察指标,明白注意事项。⑤注意落实反馈:设计核查表确保流程执行,定时不定时检查,确保指引落实到位。每月对指引进行校正,确保指引针对性和有效性[7]。
两组干预时间:患者入ICU 开始至ICU 转出时结束。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二次插管率、ICU 计划外停留时间、护理满意度。①不良事件判定:在翻身过程中,涉及到中重度疼痛(采用数字评分法或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疼痛评分≥4 分即为不良事件[8])、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血压变化超过正常水平的10%即为不良事件,或者出现恶性心率失常、心跳骤停,血压骤降等)、低氧血症(在翻身中患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0%,低氧血症患者氧合波动>5%者则为不良事件)、管道滑脱(管道移位、滑脱、变形而不能恢复)、反流和误吸(出现呕吐、严重的呛咳,气道内、声门下吸引可见胃内容物)、其他不良事件(坠床、骨折移位、脏器再损伤等)。②并发症:指压疮、肺炎、窒息、肺栓塞、脑疝、颈椎损伤等。③护理满意度:从ICU转出时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满意度量表涉及到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沟通交流、操作水平、护理细节等内容,Cronbach′s α 系数为0.936,总分为100分,0~69分为不满意,70~84 分为满意,85~100 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的比较(例)
2.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
研究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例)
2.3 两组二次插管率的比较
对照组16 例需要二次插管,发生率为7.51%;研究组7 例需要二次插管,发生率为3.20%。研究组的二次插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9,P=0.046)。
2.4 两组ICU 计划外停留时间的比较
对照组ICU 计划外停留时间为(2.57±0.31)d,研究组为(1.84±0.14)d,研究组的ICU 计划外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51,P=0.010)。
2.5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例)
3 讨论
ICU 收治的患者病情严重,危重患者长期卧床,定时为其翻身,取得合适体位,有利于预防发生压疮,减少长期卧床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9]。临床研究发现,翻身看似简单,却存在着很大的风险。研究表明,在ICU 期间77.4%的患者出现疼痛,而翻身是最常见的疼痛来源。超过70%转出ICU 患者对疼痛记忆深刻,超过60%患者感到中至重度疼痛[10]。且体位改变引起心血管指标变化,尤其可能引起血压剧烈波动,导致一系列意外发生。另有文献指出,在我国ICU中翻身操作不当引发的非计划性拔管占所有非计划性拔管的30%[11]。现今防控翻身相关不良事件的措施基本限于经验论,缺少系统、全面、具体的指引及评价标准。研究发现,我国尚无关于危重患者翻身相关指引,且医护合作共同制定指引的应用报道不多。
本研究对ICU 翻身存在问题,积极建立医护合作危重患者翻身指引。医护合作是一种可靠的模式,ICU医护合作体现多学科协作和团队精神,有助于提升ICU 医护质量,为患者提供全面保障,降低患者病死率和医疗费用,且提高患者满意度。翻身是ICU 护士的日常基本操作之一,也是每个ICU 护士必须掌握的技能。本研究对ICU 翻身引起的疼痛、血流动力学改变、低氧和血症、管道意外滑脱等,明确安全目标,制定翻身指引,全面评估翻身流程、防控流程、应急流程,具体包括翻身前后全面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循环、疼痛、管道风险,翻身中动态评估,针对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流程等。医护合作共同制定翻身指引,通过流程化操作,避免在翻身中出现意外,以及在出现意外时采取流程化处理方法,避免处置不当造成二次伤害。临床指引有具体流程,实施起来较简单和便利,执行者按步骤逐步实施,避免经验不足造成的安全隐患。且翻身结合拍背可引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增进胸壁活动能力,提高通气量,增加氧合,防止肺部并发症,大大提高ICU 护理质量[12]。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不良事件、并发症、二次插管均低于对照组,ICU 计划外停留时间短于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黄丽丹等[13-14]的研究相符,说明医护合作翻身指引适用于ICU 危重患者护理,有利于减少各种不良事件、并发症、非计划性拔管,促进预后康复,构建更和谐的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医护合作翻身指引针对性强,可为ICU 危重患者提供规范化翻身服务,减少各种意外事件,值得ICU 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