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tse入路减压固定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2021-10-29郑豪芬郑豪侠黎冠臻马贵初
郑豪芬 郑豪侠 黎冠臻 苏 健 马贵初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广西钦州 535099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的髓核、软骨板、纤维环发生程度不一的退行性改变,加之外力因素作用,导致椎间盘纤维环发生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或刺激了相邻的脊神经根,致使腰部产生疼痛感、下肢麻木等系列症状[1]。本病多发于腰5、腰4~5及骶1,高达95%,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2]。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与生活习惯的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病率逐年升高[3],越发受到临床的关注。临床中,通常采用减压固定融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规后正中入路能有效地缓解该病症,但手术损伤较重,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椎旁肌间隙(Wiltse)入路具有手术损伤小与出血少的特点,契合微创理念,被广泛用于胸腰椎疾病的治疗中。本研究选取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分组,探讨应用Wiltse入路减压固定融合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钦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收治的8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42~67 岁,平均(53.84±6.49)岁;其中26 例表现出腰痛症状,20 例下肢表现出神经症状;26 例单节段手术治疗,14 例为双节段手术治疗。干预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3~65 岁,平均(54.38±6.57)岁;其中32 例表现出腰痛症状,24例下肢表现出神经症状;20 例单节段手术治疗,20例为双节段手术治疗。两组的年龄、性别、表现症状、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钦州市中医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进行。纳入标准:①经X 线、CT、MRI 等检查确诊为腰椎间盘受突出症;②超过3 个月的保守治疗未取得较好的效果;③依旧存在腰痛症与下肢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④临床病历资料完整;⑤患者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①存在手术禁忌证者;②椎体的先天发育存在异常;③骨质严重疏松者;④腰椎有既往手术史;⑤椎体肿瘤或腰椎骨折。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待麻醉生效之后进行气管插管,协助其采取俯卧体位,悬空其腹部,使用C形臂X 线机协助确定其手术间隙,然后做好消毒与铺巾。
对照组选择后正中入路进行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从后正中行切口,然后沿着棘突两侧将腰背筋膜切开,剥离骨膜下的椎旁肌,将双侧关节突与关节外侧显露出来,再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对症状侧的椎板进行开窗减压,并于椎间植骨进行融合[4]。完成手术之后放置引流装置,保持1~2 d,在术后1 周之内鼓励患者在腰围的辅助下开始下床活动与功能训练,12周之后将腰围去掉,恢复其日常生活,叮嘱其不可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并在术后1、6 个月进行复诊[5]。
干预组采用Wiltse 入路进行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从后正中行切口,然后从浅筋膜位置下进行分离,再按术前使用MRI 测量多裂肌与棘突的间距将腰背筋膜切开,确定多裂肌与最长肌的肌间隙,然后沿着间隙进行钝性分离,直至将手术节段的横突、关节突与椎板显露出来,用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经椎间孔对症状侧减压,并于椎间植骨进行融合。完成手术之后放置引流装置,保持1~2 d,在术后1 周之内鼓励患者在腰围的辅助下开始下床活动与功能训练,12 周之后将腰围去掉,恢复其日常生活,叮嘱其不可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6],并在术后1、6 个月进行复诊。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程度、恢复情况。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评价患者术后3、14 d 的切口疼痛程度[7],其中0 分为无痛;3 分以下为能忍受的轻微疼痛;4~6 分为尚可忍受的疼痛,但影响睡眠;7~10 分为难以忍受的强烈疼痛,影响睡眠与食欲。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腰腿痛术前1 d 及术后1、6 个月的功能情况[8],其中0~20%为轻度功能障碍,>20%~40%为中度功能障碍,>40%~60%为重度功能障碍,>60%~80%为严重的腰背痛,>80%~100%为需要卧床休息或者症状十分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转化后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或百分率表示,数据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的比较
干预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的比较(±s)
组别例数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术后引流量(ml)对照组干预组t 值P 值40 40 133.62±17.59 125.43±15.47 2.21 0.03 328.45±84.73 213.85±72.98 6.48 0.00 91.37±58.72 65.05±30.12 2.52 0.01
2.2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疼痛程度的比较
两组术后14 d 的VAS 评分均低于本组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3、14 d 的VAS 评分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VAS 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例数术后3 d术后14 dt 值P 值对照组干预组t 值P 值40 40 6.23±0.75 4.62±0.58 10.74<0.01 4.05±0.49 2.43±0.57 13.63<0.01 15.39 16.18 0.00 0.00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术后恢复效果的比较
两组术前1 d 的ODI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6 个月的ODI 均低于本组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术后1、6 个月的OD 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术后ODI 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腿痛术后ODI 的比较(%,±s)
与本组术前1 d 比较,aP<0.05
组别例数术前1 d术后1 个月术后6 个月对照组干预组t 值P 值40 40 59.37±9.84 60.58±10.06 0.54 0.59 47.25±5.97a 36.42±6.29a 7.90<0.01 11.24±5.79a 8.36±4.71a 2.44 0.02
3 讨论
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之下,椎旁肌有助于维持脊柱整体的稳定性[9]。因此,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尽量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这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Wiltse 入路是从多裂肌与最长肌之间的自然间隙钝性分离进入,无需将椎旁肌剥离、牵开,可减轻多裂肌的损害,保留其生理功能[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后正中入路的对照组比较,Wiltse 入路的干预组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更少,与张俊等[12]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原因可能是Wiltse入路减小了椎旁肌损伤,且椎旁肌可自行闭合,进而减少术后引流量;而后正中入路需要剥离骨膜下的椎旁肌,造成大量失血,同时也导致术后引流量增大。此外,Wiltse 入路对椎旁组织所造成的损伤更小,术后疼痛可更快地缓解。本研究中,干预组术后3、14 d 的切口疼痛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与包同新等[13]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干预组患者术后第3 天在腰围的辅助下下床活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功能训练,促进其腰腿痛的康复,结果显示干预组术后1、6 个月的ODI 低于对照组(P<0.05),与延靖蕾[14]的研究结果相符,提示Wiltse 入路手术能够取得更好的恢复效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Wiltse 入路较后正中入路的手术时间更短(P<0.05),可能是因为Wiltse 入路是从自然间隙钝性分离进入到病变的椎板间隙,然后固定双侧,进入方式的阻碍性更小[15],需要注意事项更少,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减压固定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应用Wiltse 入路可极大地优化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缓减疼痛程度,改善ODI等指标,利于患者恢复健康。但本研究选取的病例较少,研究数据存在一定误差,以后的研究中应当增加病例数量,以获得更加准确的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应用Wiltse入路减压固定融合治疗不仅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还能降低术后腰腿痛疼痛评分及ODI,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值得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