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节庆,弘扬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2021-10-28杨道敏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民族

杨道敏

摘要:文章从现实说起,学生对节庆背后文化的漠视;立足课改背景,乡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回归,作者尝试利用节庆写周记的形式,来弘扬本地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关键词:节庆;民族;民俗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但不少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正行走在消失的路上,我所处的小县城也如是。

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元宵节吃汤圆、三月三吃糯米饭、五月五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这些传统节日沦为了“吃”节。而随着我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学生对“吃”的兴趣越来越小,以至对传统节日的最大期盼是可以放假。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过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为语文教师,弘扬中华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当仁不让的使命。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弘扬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呢?我认为可以从节庆上作文章。

节庆是中国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利用传统佳节弘扬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即依托节庆写周记。

在我们这小县城,一般一到传统节假日就放假,不少老师就布置很多的作业让学生在假期完成。而我则常让学生写一篇应时应景周记。如三月三放假,我就让学生写一篇以“壮乡三月三”为话题的周记;而祝著节放假,我就让学生写一篇以“祝著节”为话题的周记。其他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同理。

当然,为了达到弘扬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目的,我不是布置完了就完事,而是分三步走:

首先,讲源头,明典故,激发学生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探究欲。

如三月三,我就讲歌圩,讲刘三姐,讲糯米饭、碰彩蛋等。告诉学生,三月三,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广西的情人节。

如祝著节,很多学生虽说生长于大化,但对此节并不了解。我就讲布努瑶,讲铜鼓舞、斗鸟等。告诉学生,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也叫瑶年。

而清明节我讲扫墓祭祖,讲介子推;端午节我讲屈原……

其次,写出本地特色的节庆文化,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

为了避免学生无话可说,我建议学生借助网络,进一步了解我们要过的节日,与其所蕴含的节庆文化。但不允许学生照搬网络上的内容。

本地主要有三种民族:壮族、汉族、瑶族,但也各有各的文化,如壮族人有壮歌,汉族人有山歌,瑶族人有瑶歌。糯米饭有单色的、双色的、三色、四色、五色的,用什么植物的汁着的色,又是如何用纯手工提炼的汁等;男女青年碰彩蛋有什么讲究等。而清明扫墓,各族各地的祭品、扫墓的程序等也有所不同,当然还要特别注意扫墓的忌讳。至于端午节,我们这里基本没有赛龙舟,但有包粽子,而用什么叶、包什么心的粽子,还有粽子的形状等都有的不同。

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用心观察,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具有本地特色的节庆文化。

我借此提高学生对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及自豪感,并由此珍视本地本民族的传统文明成果。

最后,提炼节庆的精神标识,传承和弘扬传统民族、民俗文化。

民俗学家指出,当一种传承数千年的节庆成为符号时,其节庆模式就处在等待状态,它会对新的时间和空间及主体虚位以待。从这个意义上讲,过传统节日,就要通过节庆的娱乐活动,使人感知天人和合、家庭和美、家国情怀等传统观念,从而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使节日的精神指向成为群众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一种自觉诉求,进而达到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目的。

学生把文章交上来后,我选出典型的三到五篇,到班里进行交流。先由我或小作者诵读文章,然后由学生比较异同,进行点评交流,努力达成这些节日的文化精髓共识。如“三月三”不仅是村民祭祖团圆和亲朋好友叙旧延情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祝著节”是瑶族人民不忘母恩的纪念日;“清明节”是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而不是为了让祖宗满足个人诉求;中秋节是渴望团圆幸福的精神指向……

通过不断挖掘传统节日的精神标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现,融入到他们日常生活中,如此便可让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議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为我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如今,新课改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让乡土文化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因此,我觉得,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老师有必要利用许多资源及途径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让我们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不至于断代。传统民族、民俗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她的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不能做目光短浅的执教者,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东西开发出来,传承下去,是社会、更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民族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党是民族的脊梁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MINORITY REPORT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传承 民族 文化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没有希望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