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育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探索

2021-10-28彭艳青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育人公共选修课应用型本科

摘要:以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课程育人质量为立足点,总结出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育人”视角下的公共选修课改革策略,对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对于提高学生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也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育人;应用型本科;公共选修课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用型高校必须构建符合学校自身定位的课程体系。公共选修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开设为实现学科交叉渗透、优化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和工作适应能力等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诸多问题还未能真正解决。因此,开展这项研究有很好的示范作用,其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建设和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一)师生对待校级公选课态度不够端正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源不足,学校、教师、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从学校角度出发,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校级公选课在学校地位相对较低的现象,公选课在学校课程体系中占比较少,以昆明城市学院为例,普遍专业四年总学分为160分左右,但校级公选课只需修购6学分就能达到毕业标准,因此教师开设公选课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弥补教学工作量不足,存在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设公选课的现象。学生选择公选课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学校毕业标准,因此存在“选而不修”现象,主要表现在直接逃课和隐形逃课两种情况,公选课是大班授课,学生人数一般每班100人数,直接逃课行为表现在直接不去课堂或者老师点名或者签到后课堂中途离开,隐形逃课表现为“身在曹营心在汉”,本人进入课堂上课,但是在课堂上却做着与课堂本身无关的事情,比如做专业课的作业,或者看相关考试或者考证的书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校级公选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缺乏统一标准的规划,关于课程开设的申请很容易得以批准,审批环节存在过程流于形式,存在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的现象,学生选课目的在于完成毕业标准,选课时仅凭课程名称是否为自己感兴趣或者所选课程是否容易通过考试获得学分作为自己的选课标准。教师开课目的大多为了完成学校教学任务标准,因此大多开设科目为自身专业课程同时也正在开设,不用重复备课增加工作量为主。最终导致课程开设的目标失去意义,良好的兴趣没有很好地培养。违背学生综合培养的目标。

(三)对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实施过程不够重视

在公共选修课实施过程中,首先,教务处对公选课的监管不够严格,公共选修课教学监管环节大多过程流于形式,其次,相对专业课,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环节过于松散,选择教材不够规范或者直接根据教师学识编制讲义,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专业课程建设,对公共选修课实施填鸭式教学,考核方式不够严格,导致学生更不重视公共选修课的学习,长期以往形式了教师不重视“教”和学生不重视“学”恶性循环。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对校级公选课管理欠缺规范

首先,学校开设选修课程审批程序不严格,缺乏审批组织对开设课程的课程评价和可行性评价等相关换技能,而且申报课程和退出课程比较随意,每个学期相关教师可提交申请也可停止开课。导致每学期学校公选课学科体系不科学,我国教育的教学模式一直追求课程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之间的平衡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公共选修课基本背离了学生基本知识体系和实际的专业背景,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其次,部分高校公选课课程开设时间随意,将就开课老师时间进行,所以开课时间基本是中午或者晚上,上课效率不高,而且大多数高校为了经济效益公选课开课设置学生人数标准,基本标准为100每班100人数,学生人数多,导致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质量受影响,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公共选修课

公共选修课所产生的问题源头在于课程体系中的定位问题,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不合理的现状,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不完善,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认识有偏差,因此,解决问题应该从学校出发,学校重视公共选修课管理,教务处认真审核筛选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结合教师自身情况,学生评价、课程名称以及培养目标综合考虑。还可以鼓励开展选修课的教学研究活动,树立典型,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占比,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考核,

(二)优化公共选修课课程设计

在设计公共选修课程体系时要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并且符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基本应包含:创新创业教育、艺术修养教育、公民素质教育、科学探索、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几个部分同时兼顾大学生兴趣。达到实现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得到综合培养。

(三)注重公共选修课课程实施过程

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是高质量的课程实施,这个过程涉及教材选用情况、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评教等方面,目前,高校公共选修课教材规范性欠佳,基本无固定教材或由教师指定或根据教师自己学识编制讲义,因此高校对于公共选修课课程实施首先需要教师编写或者选用高质量教材,其次,传统的公共选修课教学方法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室教学模式,学生上课效率不高,兴趣不浓。针对该现象可结合各有效的教学方法组合运用,或将学习任务分配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最后,对教师评价应该基本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几个维度进行设置。对学生的评价注重平时过程性的考核。达到以教促学的目的。

(四)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管理

首先,教务处建立严格的公共选修课课程筛选机制,评价后实行“优胜劣汰”的规律保证公共选修课课程质量,其次,可通过鼓励机制或者院校合作或者建立网络课程资源平台适量加大公共选修课课程开课量,最后,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在公开信息平台对所设置公选课的各类信息進行汇总解释。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学校开设的各类公共选修课。在开课过程中,教务处加强对所开课程的教学秩序监管。

参考文献:

[1]张小雁.应用型本科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J].法治与社会.2019(11):191-192.

[2]李会明,王丽华。“课程育人”视角下的大学公共选修课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18(12)139-140+143.

[3]华蜜大学公共选修课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对策—以H大学为例[D].湖北:湖北大学.2015.

作者简介:彭艳青(1987.9),女,汉族,云南丽江人,硕士,讲师,从事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猜你喜欢

课程育人公共选修课应用型本科
五项教育,推进中职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育人
生态育人之初探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西藏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公共选修课的慕课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课程建设改革
高等院校本科生公共选修课教学改革探索
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