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黄土高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实践路径研究
2021-10-28孙云霞
【摘要】本研究以幼儿亲近自然的本性为出发点旨在通过陕北黄土高原地域下幼儿亲自然现状与问题的探究,挖掘在相对贫瘠的自然条件下进行幼儿亲自然教育的必要性及意义,探寻具有地域特色的亲自然教育内容,最后提出幼儿亲自然教育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给出切实可行的实施建议。
一、亲自然教育的内涵
亲自然教育是指一种亲近自然的教育模式,最初缘于卢梭提出的“自然教育”法,经斐斯泰洛奇、福禄贝尔、杜威等学者进一步拓展,向重视儿童、重视经验发展,后受人本主义心理学、生态学影响,更加强调自然和儿童的融合,注重儿童的自然体验、自然情感的发展。这与我们当前的学前教育中关注幼儿主动、游戏、直观感受、亲自操作等教育观念不谋而合,加之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儿童出现了越来越多身体、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这更符合当前教育中疾呼儿童亲近自然的诉求。
二、陕北地区幼儿所处城镇、家庭、园所与自然较为疏离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研家庭、社区、幼儿园中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情况,发现神木市周边地区0-6岁学龄儿童普遍存在与自然疏离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第一,城镇以自然体验为主的户外场地较少。神木市城区人口约50余万人,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公园只有1个,以儿童体验为主的户外自然场所几乎没有,市内儿童户外游戏场所几乎都是大型游乐设施,没有让儿童感受自然的项目;第二,家庭带孩子户外体验自然机会较少。研究者在市内随机访谈50位学前儿童家长了解到:0-6岁幼儿家长每周带儿童去户外进行游戏活动的不到50%,能够去公园、乡村等自然区域进行活动的不到5%。有超过一半的家长会选择在周末让孩子上兴趣班;第三,园所亲近自然课程开展较少。近年来不少城市已经在开展丰富的幼儿园亲自然园本课程建设了,从室内外环境创设、课程设计、综合活动等方面组织幼儿活动,大城市中投入建设森林主题公园、儿童主题乐园也都关注儿童自然体验的培养。与城市相比,乡村的自然教育却显得不足,乡村学前教育办学质量相对滞后,部分乡村幼儿园在办园设施向城市幼儿园看齐,反倒没有利用好本土的自然教育资源。城镇中,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很难找到,不少幼儿园人为创设一些仿真自然环境供幼儿活动。研究者又访谈了5位园长,了解到当前组织的亲自然相关课程多为园内人为创设的教育环境,只有1位园长表明会定期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进行活动,频率为一学期一次;第四,幼儿对周围环境感知不深。研究随机抽选30位幼儿进行访谈,发现多数幼儿都有亲自然的倾向,喜欢大自然中的花草、昆虫等自然事物,但问及自己是否知道自己家乡的位置,黄土高原等地貌时,多数幼儿表示不清楚,没有听过窑洞,不认识陕北的地方植物。
我国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陈鹤琴等老一辈学前教育家就提出儿童要亲近自然的观点,当时经济社會发展较为落后,儿童天然地能够与自然亲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城镇化进程加速,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近年来儿童越来越疏远了自然。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在他的畅销书《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到了“自然缺失症”,他说:现代社会中儿童往往被“困”在家里,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另外,陕北地理环境相对贫乏,产业发展加剧环境压力。研究者所在城市为陕西最北边,榆林神木市,地处黄土高原,有着千沟万壑、沟峁纵横的地理特征,同时地处毛乌素沙漠带,植被覆盖率较低,自然环境相对贫乏。加上神木市以发展煤炭、化工等能源产业为主,周围大量厂矿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下,我们更要注重对儿童亲近自然的教育。
三、陕北黄土高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意义与价值
陕北黄土高原,海拔800-1300m,约占全省总面积45%,是我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大致以神木、榆林、横山、靖边、定边连线为界,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千沟万壑、沟峁纵横是黄土高原典型特征。陕北地区城镇由于区域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封闭性较强。在古代朴素自然观、家族和宗教观念、儒家礼制、风水文化等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城镇空间独特的文化特色。利用好黄土高原、陕北地区的乡土资源,就是要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富含教育意义且贴近幼儿生活和经验的资源,为幼儿建立自我、自然与文化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能够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兼具情感、理性和文化的社会个体。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工作规程》中都明确对园所及教师给出有关自然教育的要求和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多种形式户外及大自然的活动,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指南》五大领域中有四个领域都涉及自然活动,“自然”一词提及次数高达30余次。对幼儿开展亲自然教育实践活动符合当前文件对学前儿童教育的要求,较多研究表明自然教育对儿童注意力缺陷、感觉统合问题、情绪和社交障碍有极大的治愈作用,因此,开展和研究幼儿亲自然教育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养陕北地区幼儿了解黄土高原及其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从小丰富幼儿对家乡的感知,进一步可以从小培育幼儿的“文化自信”。目前研究者了解到,神木市杨家将文化遗址、神木市石峁遗址等积淀较深的自然、文化资源还尚未形成产业,神木市二郎山、“红碱淖”风景区正在开发,还没有融入地方课程中。此外,幼儿园还没有基于自然资源积累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如:榆林有《可爱的榆林》进入课堂,幼儿园阶段也需要研发相关课程。
四、陕北黄土高原地域特色幼儿亲自然教育内容
本研究主要以研究者所在神木市为例,重点挖掘陕北黄土高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的内容。研究者通过实地走访神木市杨家城、高家堡、二郎山、老街、博物馆等地区,了解神木市史前文明、古代文明历史文化古迹等地区的教育要素,又实地考察了榆林市自然环境教育中心,该馆也是国内首个聚焦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生态教育中心。同时,从幼儿园层面,走访了神木市以“亲自然”教育为特色的幼儿园,如以华德福自然教育为理念的神木易石儿童成长中心,神木博苑幼儿园,并走访了其“溪谷自然教育基地”,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发展特点,以黄土高原地域神木市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为核心,总结梳理了相关教育资源,确定教学内容,具体过程见(图1)。
神木市位于黄河中游,长城沿线,陕西省的北端,北接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西越榆林、定边直通宁夏,雄踞秦晋蒙三角地带中心,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市),史称“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素为塞上重地。黄土自然资源有: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黄河水系;人文资源有:黄土文化、游牧文化、边塞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等。神木市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聚居,考古发现,境内石峁是现存史前最大城址,北宋时期,一代名将杨家将住居于此,著名文学家王维、范仲淹在此留下不朽佳作,如王维的《新秦郡松树歌》、范仲淹的《渔家傲·麟州秋词》成为千古名篇。神木市也是著名的煤城,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著名文化旅游景点有“一山二水三城”。一山:即二郎山;二水:即黄河和红碱淖;三城:即石峁城(高家堡古城)、杨家城、神木老城。此外,神木人文底蕴深厚,民俗文化独特。唢呐、三弦等民间器乐,民歌、酒曲、说书等民间文艺,地毯、面花、铜器、铁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共同构筑起陕北独有的文化魅力。研究者将这些内容规划、整合,最后确定课程内容(见表1)。
五、陕北黄土高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实践路径
1.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活动以感知熟悉常见及地域特色环境为目的
陕北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活动的目标,重点是让幼儿感受身边的自然事物,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从小班、中班、大班有所侧重,小班重在初步感受,中班乐于探索,大班积极参与。小班主要让幼儿通过户外活动,感受身边的自然美,包括山、水、树、石、风、光、泥沙等;中班幼儿喜爱探索,乐于到户外去探索,初步感知周边自然及人文环境;大班了解熟悉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乐于参与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文艺活动。
2.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主体为家庭和幼儿园
陕北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的主体为家庭和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段,家庭、幼儿园带幼儿感知自然的范围和形式也不同。对于家庭来说,小班每周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中班每周户外活动再加上城区及野外探索,大班每周户外活动,周边自然、人文环境探索。如周末寒暑假父母带孩子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比如农村游、黄河游、周边游,其中农村游亲自然最为突出,在农村拔萝卜、摘豆角、喂羊、喂鸡、喂猪、溜土坡、爬树等等,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积累自己的人生经验。
对于幼儿园来说,小班带幼儿每日户外活动,每月有户外探索。中班每日户外活动,每月1次实地走访周边地区,每月1周自然主题活动。大班每日户外活动,每月2次实地走访周边自然人文环境,每月1周主题活动。如神木职院幼儿园利用校园资源进行亲自然教育,让幼儿在校园内所有的草坪奔跑、观察草丛里的昆虫、爬树、做树叶贴画、观察春夏秋冬校园植物的变化、鹅卵石绘画和建构,把讲故事等课程搬到户外。同时每日户外活动开展体育大循环活动。在围绕幼儿园的真实路面上不做软防护,铺设15种体育器械,让幼儿感受真实的路面和一年四季的天气气温变化,提高幼儿在运动中的安全意识和户外天气适应能力。
3.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内容及形式
首先,要注重日常自然环境的感知。陕北黄土高原地域亲自然教育内容在学前教育阶段实施,是在充分感知、了解常见自然事物的基础上,再有机融入地域特色亲自然教育内容。因此,我们要让幼儿随时充分感知体验常见的自然环境、四季变化,如风、雨、树、鸟、沙、石、农作物等,同时融入地域特色的亲自然教育课程。如研究组与神木市博苑幼儿园共同探索常见的自然教育活动,以春季学期为例,主要开展了如下活动:种子作画、杏花林、放风筝、种植、大自然的颜色、垃圾分类与降解、夏日观察、户外生存、泥巴艺术、水中的科学等活动。后期将进一步探索融入亲自然教育课程。
其次,要逐步拓展幼儿的探索空间。从小班、中班、大班,逐步引导幼儿从认识园所自然环境,拓展到社区自然人文环境,再到市区环境,最后拓展到农村、周边城镇环境的探索,引导幼儿逐步形成大环境观念,在不断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自我与环境的关系认知,逐步引导幼儿产生关注和爱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最后,亲自然教育活动要开展连续性活动。亲自然教育不是在某个年龄段、每个活动中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引导、潜移默化吸引幼儿参与的过程。因此,幼儿园进行亲自然教育活动应该按照3年教育阶段,规划系列活动。研究者与神木职院附属幼儿园以当地“杨家将”文化为主题开展亲自然教育实践探索,从小班、中班、大班进行三年规划,学习杨家将文化、参观杨家城遗址,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小班讲杨家将人物,看杨家将动画,绘画;中班带幼儿去杨家城,讲杨家将故事,展连环画,做“忠勇”主题墙,让幼儿感受杨家将的忠勇文化;大班学习杨家拳法三十六式,请了专门的武术教练,让中大班幼儿学习杨家拳法。逐步让幼儿感受“忠勇”的杨家将精神内核,进一步让幼儿体会“忠勇”的神木城市精神,从小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具体亲自然课程实施路径见表1。
六、陕北黄土高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的实施建议
首先,教育内容选择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如课程中选择了很多户外活动、做美食活动,就是根据幼儿的兴趣、年龄来考虑的,在具体开展过程中要根据活动开展的难度、时间长短、幼儿的兴趣进行调整;其次,课程开展方式要以直接感知、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为主,尽可能让幼儿参与进来,如小班幼儿进行户外探索,陕北黄土高原毛乌素沙漠常见的臭柏就不太适合让幼儿学习,选择了狗尾巴草、蒲公英让幼儿体验,狗尾巴草可以做成戒指,其“毛茸茸”的特点也是幼儿触觉锻炼很好地材料。蒲公英可以讓幼儿吹种子,正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再次,课程开展的目的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以幼儿愿意近亲自然、喜爱探索、爱护家乡为主要培养目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逐步培养幼儿对自然的敏感性、对环境的感受力、对家乡文化的喜爱,逐步培养身体强健、情绪健康、乐观向上的健全个体;最后,善于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开展亲自然教育活动要积极寻求当地博物馆、文化馆、自然教育基地、民间艺人等资源,协同开展活动。家庭开展亲自然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父母带领幼儿挖掘社区周边自然教育资源,有组织地参与社区各类活动,注重环境的渗透教育。
参考文献:
[1]丘红英.告别幼儿“自然缺失症”——幼儿园“亲自然”实践研究幼儿教育研究.2017.6.
本文系陕西省中华职业教育社2021年职业教育课题“陕北黄土地域幼儿亲自然教育实践路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JS202154。
作者简介:孙云霞,女,1988-10-08,讲师,学位:硕士,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