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电影设计美学解析
2021-10-28战冰
战冰
摘要:《钢的琴》整部电影的画面戏剧化、结构感明显,每一个镜头的截图画面都是一幅幅耐人寻味的摄影作品。我们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说几乎囊括了所有经典的摄影构图技巧。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和发现,详细总结一下电影中可以被每一个摄影爱好者学习的摄影构图和用光色彩的技巧。
关键词:构图;透视;结构
构图在我们日常摄影拍摄中是经常使用的到的,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中,我们就经常能够见到不同构图结构。那么,在这部电影中,由于拍摄的时代和场景是在上个世纪的九十年代为背景的,是在老工业基地的环境下,庞大的规模,工业场景这些都是应用到不同构图方法来拍摄的。除此之外摄影和色彩都非常有特色值得探究。
对称带来的均衡的视角,场景中体现出了一种我们孰知的韦斯安德森的画面的既视感。那种平衡,均势的视觉结构,在表现复古和往事等曾经辉煌的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当人物出现在画面中的时候,对称构图的使用,就成为画面主体内容分割的视觉营造方式。在画面中,人物分别出现在两侧,势均力敌,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级,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生活方式。但是看起来平均分布的位置里面也有蹊蹺和差异。对称的构图结构在画面上形成了对比与对立,其它的摄影画面的构图涉及到的对称结构大部分也是在处理人物之间的理念的底层矛盾。在电影中的堆成画面中,左右中间的部分经常是用一个物体隔开的,或者是用大的体量和色彩光线的明暗块面隔开的,这是画面构图的一个特点。
居中构图是一种明显强调画面视觉主体的构图方法。居中构图是想要凸显一种态度和强调画面主体,画面中心的男主人公在弹奏钢琴,周围一片漆黑,仿佛在全世界的中心,不仅如此,在光线塑造上,一束追光的使用配合着雪花飘落,营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唯美浪漫气氛,这个与整个电影环境一反常态的表现勾勒出了一副亦真亦幻的理想场景。居中构图还能够配合很多其它的视觉结构使用,在下面的这个画面中,人物在画面的中央位置,但是三个人是在汽车车窗里面,这就形成了空间中的空间,看过电影的同学会知道,三个人是在喝酒之后要去干一票大事情,伴随着音乐扭动起来,在结合车窗内的情况,好像一个电视机的屏幕一样,视觉的空间一层套一层,不但观看的趣味性增强,这样的居中构图也强调了整个情节的荒诞性。
框架构图的最大特点就是在摄影构图时,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各种既有的元素,比如墙壁,房屋,架子等等视觉元素,自然形成的框架内,安排画面的主体,进行构图。这样的构图方式容易给人带来一种稳定感。因为构图中的元素往往就是场景本身,在观看的时候,代入感很强,仿佛自己就是站在摄影师的位置进行观看。另外就是框线本身就是一种范围的框定。我们的视觉很容易就被画面中的框线结构给引导过去,我们的视觉理解范围和视觉活动就在这个范围内进行。稳固的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在摄影画面中体现为一种稳定的结构,一种直接的构图方式。它可以是画面中的物体形成的结构,也可以是有画面中的人物组成的三角形结构。和所有构图方式一样,都是一种开放结构构造。这些坚固的元素适合用三角形的视觉结构来表现,主人公坚定的信念本身用三角形来表现同样是合适的。三角形代表着主人公对与打造钢琴的理想,培养女儿成为钢琴艺术家的理想,在次基础上成就自己已经看不见希望的人生理想。虽然三角形体现着稳固的结构,摄影师利用视觉上的三角形构图,将人物的情感的三角关系体现出来。在电影的情节中,画面中间的人物在左右男女主人公之间有着一个插入的情节,形成了三角关系。在画面上的这个安排,提前预示着后面的情节,这个可以说是摄影师画面构图的一次精心安排。马克吕布的经典构图方法,摄影家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过一张著名的照片,在一家店内向外面的街上进行拍摄。透过窗户,看见街上的人物和场景。有趣的是,门上的窗户是大小不一分布的,中间是隔开的。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隔开的独立与整个画面的小画面。在一个个小画面中,分别上演着不同的内容,仿佛一个画面的含义成倍的增长了,这幅摄影作品也就成为了马克吕布的代表作之一。在《钢的琴》中,导演摄影师也利用了马克吕布的这种摄影构图方法拍摄。在不同拍摄场景中,利用大篷车的车窗玻璃和厂房的窗口,复杂多变的窗口成为了一个个视觉画面,在窗口中,行人,肥肉,每一个单独的小窗口仿佛都有一个小故事,在窗户的里面,有我们观众的关注。
线条的构图是摄影构图的基本方法。线条构图的主要目的是形成线条的透视结构,透视结构中的线条是可以引导视觉的,实现被画面中的线条引导到导演设置好的画面主体上。这就形成了这种构图方法核心意义。在影片中,摄影师综合利用了道路、铁路和工业生产常见的管道等等线条元素构图,这些线条构成的透视消失点,就是画面的视觉中心,在视觉中心上,安排了画面主体,形成了视觉表现的核心。同时,如果不是形成透视的视觉关系,那么线条的构成还可以是对角线的或者水平线的等其他形式。
舞台化的戏剧效果,影片中经常出现的类似于舞台布景是的构图方法成为整部影片的一个亮点,比如利用舞台表演才会使用的追光来照射人物。不同的色温形成了色彩上的对比,黑暗的背景成就了光线的塑造。在男主人公与妻子的画面中,场景选择了一个墙壁上绘制了墙画的背景,男主人公的服装是在工作中穿着的西装,但是款式老旧,看起来有些搞笑,但是与背景似乎很配套,有着浓重的年代感。在这个舞台上,上演的其实是理念的冲突,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碰撞。
色彩基调是摄影作品和影视作品都应该具有的基本元素。老工业背景并没有总是我们印象中的灰暗。影片的画面中,经常会出现鲜艳的红色。红色在色彩心理和我们的民族认识中,代表着激情、热烈、希望,在电影中,数次出现鲜艳的红色在飘舞,即便是在最没有希望的时刻,暗淡的光线中,也有手风琴上的微弱红光在给人力量。那也是希望和激情的红色。女主人公更是经常身着红色的大衣,因为他是男主人公生命中的一团温暖的火,总能在自己最失落的时刻带来力量。甚至在最后还上演了身着红色裙子,跳着激情的弗拉明戈舞蹈的激昂场景。相反的,男主人公的妻子从来都是一袭白衣出现,冷漠自私。
丁达尔效应,是光线的一种折射效应,很多摄影师喜欢利用这种光线的特征构图。并且给丁达尔效应的起了一个名字“耶稣光”。因为这样的光线形态为明暗区分的光束,类似追光一样投射下来,有一种神圣光感。
电影中在厂房里形成了这中光线构图,体现了一种神秘的神圣感。但是在日常拍摄中,这种光线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没办法可以寻找和制造,是一种由光线和空气条件共同形成的结果。但是有机会经常到这样的厂房的同学应该会比较常见和熟悉。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拍摄工业场景的摄影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光线。
总而言之,这部影片在我看来,是导演和摄影师在向理想和文艺的致敬。
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下,很多影片中有着单一技能的人被时代甩下了飞速向前的车,但是很多人没有论落下来,因为他们心中依然抱有理想,对生活依然热爱,因为一个对生活有希望的人,怎么可能对艺术无动于衷呢。导演用了相当大的艺术力量和借鉴各种艺术的案例熔于影片的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