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管理改革路径浅析
2021-10-28李罗丹
摘 要:高校后勤工作是先行工作,是學校各项事业得以推进的基础。促进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创新和改革,有益于提高校整体的管理工作质量及效率,能够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类保障。本文就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体制在社会化改革进程中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改革发展
后勤服务与保障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支撑。后勤管理与建设,应当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师生服务,坚持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协调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高校应构建一个具有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色、满足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1]。
一、加快构建新形势下适合高校改革发展的后勤保障体制
在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模式虽然已经由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逐渐向市场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但是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仍需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一步探索、完善和创新。这就要求学校对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明确的要求,逐步形成以产业结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管理手段现代化、服务功能系统化为主的的后勤保障服务体制,确保后勤管理系统的有序运行和良性循环。
1.积极推进后勤改革发展
后勤改革要紧密结合高校校情,根据学校建设、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构建与学校发展相适应并能支撑学校改革发展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2]。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应当科学、精准地做好顶层设计,才能积极、稳妥、有序地实施推进后勤各项改革。
2.加强后勤干部队伍建设
新型后勤保障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先进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先进的后勤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中,第一要素是要有专业化、高水平的骨干人才队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干部队伍的建设,包括干部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第二要素是如何依靠先进理念、先进机制、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后勤干部队伍的作用。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会有高水平的管理和服务,才有能力“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3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每个职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公众满意度及工作业绩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分配绩效工资,把 “按质取酬、按劳取酬”的分配机制落到实处,激发职工的敬业精神,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促进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4.加强制度建设
高校后勤工作具有服务面广、涉及行业多,属于人、财、物监管的重点单位,建立严格、规范的规章制度不仅能降低用工风险,保证生产安全,加强廉政建设,还能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后勤工作的整体发展,为后勤工作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加强后勤规章制度建设与完善,达到提升部门核心竞争力的目的,提升和完善员工自身的素质,为高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服务保障[3]。
二、构建后勤管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新对策
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是把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融入到日常管理当中,通过规范管理制度和执行,防止在风险点上出现腐败问题。围绕高校后勤各管理岗位、各关键环节,从完善工作程序、规范业务流程、健全制度机制、强化监督管理等环节入手,构筑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三道防线,建立权责明晰、制度完善、运作规范、风险明示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体系[4]。
三、加强后勤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
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就是将校园现有的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方面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形成合理的后勤经费分摊机制和有效的后勤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持续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不断提升水电管理、餐饮服务、公有房管理、修缮管理、物业绿化管理、校园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水平,保证校园每项事务高效运行。
1.加强和提高后勤精细化管理的团队素质
树立精细化管理意识是后勤实施科技化、精细化管理的思想保障。后勤管理要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是提升管理理念,理念决定行动的态度、方向和效果,不仅后勤管理者要树立理念,还要传递给后勤所有成员。
2.建立健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
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是制度化、程序化。后勤科学化及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后勤规章制度给予保障,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和有制可依。除此之外,还要完善后勤部门的相关工作流程,对于一些突发情况,后勤部门也要提前考虑到并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并对工作做好后期的监督工作。
3.后勤工作的社会化改革
从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的角度,提高高校后勤工作科学化和精细化管理水平。首先,要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其次,在改革的过程中,要使后勤管理更加专业化,使其更具独立性,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特色、独特的竞争优势。最后,高校也可以将社会信誉好、专业化水平高的企业引入学校进行合作,使后勤工作更加科学化与精细化[5][6]。
四、转变观念,构建信息化后勤管理服务发展新模式、新路径
高校后勤要应对新挑战,就需要从理念、机制、方法以及技能上不断创新,伴随着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智能传感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后勤信息化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后勤,既是后勤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校后勤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7]。
首先,后勤信息化建设要从实际服务需求出发,进行整体规划,紧紧围绕后勤正常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后勤信息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有序、规范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学校资源高度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后勤管理服务最优化和效率最大化。信息化不单是技术的创新,同时也是制度的创新和观念的更新。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必须进一步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良好的后勤服务体制机制,奠定后勤信息化制度基础。通过改革,规范各项后勤业务,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形成制度统一、信息全面、结构合理的后勤管理和服务体系。
其次,后勤信息化建设要了解师生的真实需求,以人为本,注重师生对后勤服务的体验感,打造贴近校园、贴近生活的信息平台,满足校园生活后勤服务需求,提高师生服务满意度。同时要求后勤服务运行过程中的每一项工作都有记录,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留下痕迹,保证服务过程有据可查。通过痕迹化、流程化管理来记录、反应、展示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让后勤服务更加规范,后勤管理更加合理,更具成效。
最后,只有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的手段改进传统的工作方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后勤管理的工作水平。
五、扎实推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全面提升高校后勤安全水平
后勤安全是高校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安全事故易发地。后勤系统点多面广、情况复杂,扩大招生和后勤社会化更是给后勤安全管理带来了重大考验,增加了后勤安全管理的难度。
后勤安全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教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强化组织领导,健全防范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切实建立后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设立安全准入门槛,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导向,建立安全管理规范,严格安全管理制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后勤安全环境[8]。
一是要建立健全后勤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每一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和量化,科学规范相关工作标准和指标体系,把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制度规范管理体系,凡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是強化监管,构建安全管理的监督保障体系,通过有效的监督,强化安全过程控制,确保各类制度与条例落实到位;三是要加强安全教育与培训,提升安全工作专业化水平。通过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保证管理工作者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熟悉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提升业务技术水平;四是做好安全预案及演练,建立后勤安全管理应急机制。后勤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在加强日常防范的同时,制定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及时妥善处理问题,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张岩. 新时期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6(3):65.
[2]杨建宁. 论我国高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J].市场周刊,2017(6):20-21.
[3]杨叶.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34.
[4]林文信. 高校后勤廉政风险及其防控对策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4(5):108-109.
[5]孙雷.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后勤[J].中国高等教育,2015(21):36-38.
[6]钱红. 高校后勤的科学化与精细化管理[J].科教文汇,2016(368):134-135.
[7]孙熙庆.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6(177):56-62.
[8]陈卫忠. 高校后勤安全管理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15(5):103-105.
作者简介:李罗丹(1990-),女,湖南湘潭人,汉族,助理研究员,研究生,南京工程学院,研究方向:高校后勤服务及国有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