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杂谈之二 “稻”因“禾”而得嘉名
2021-10-28杨文玫
杨文玫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诗经·豳风·七月》)“剥枣”即打枣,“获稻”即割稻。打枣、割稻是为冬酿春酒,以祝贺长寿。这种具有极强仪式感的生产活动,说明上古时期谷物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食品原料。现在我们虽然还无法确切地知道我国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栽培水稻,从什么时候开始以“稻”为原料酿酒,但从目前出土的文物和有关文献来看,先民们从商代开始就制作各式各样的酒具。可见,当时贵族阶层酿酒、饮酒已然成风。我国大面积地种植水稻,无疑也是在商代之前。
关于“稻”字,许慎《说文解字》中有两条解释:①“稻,稌也。从禾,舀声。”②“稌,稻也。从禾,余声。”在许慎看来,“稌”就是“稻”,“稻”就是“稌”,“稻”“稌”异名同体。《尔雅》《广韵》等典籍上也都有类似的解释。但是,后人却认为“稌”是指有黏性的糯稻,“稻”是指不黏的秈稻、粳稻。比如:
“稌,稬(nuò,同‘糯)稻也,今俗尚稌糜酒。”(宋·丁度等人编纂的《集韵·平声》)
“稻稌天所生,曲糵人所制。酿之命为酒,饮之可成醉。刚者使之柔,懦者使之毅。善移造物权,其功亦不细。”(宋·邵雍《秋怀三十六首(其十五)》)
从《集韵》对“稌”字的解释来看,一方面说明北宋时人们对糯稻已经有比较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时人们已经拿糯米来酿酒。邵雍诗中那用于酿酒的“稻稌”,应该就是指糯稻之米。又如:
“下隰种秔稌,东原莳枣栗。”(宋·苏轼《东坡八首(其二)》)
苏轼把“秔”“稌”和“枣”“栗”两两相对,“秔”同“粳”,本指“粳稻”,“稌”自然就是指“糯稻”。当然,这里“秔稌”“枣栗”也可以视为泛指粮食和果蔬。
盡管如此,但是从目前考古发掘来看,我国早期稻种只有秈稻和粳稻,并没有糯稻。所以,“稌”所谓“糯稻”,都是后来在糯稻出现之后,人们对“稌”的词义衍生的解释。“稌”的本义,可能就像许慎所说的那样,是“稻”的异名。
所以,有人认为“稻”是水稻的通称,“稌”属于水稻的方言别称或古称。但是,从字形发展来看,“稌”字最早的字体是小篆。到目前为止,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没有发现“稌”的身影,所谓“古称”这一说法,恐怕也不成立,“稌”最大可能就是水稻的方言别称。
“稻”字则相当古老,它既见于甲骨文,也见于金文。徐中舒先生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把字就是出自此“簠”。
金文有可能就是“掏”字初形;“掏”字也曾写作“搯”。依此推测,“稻”字可能像“掏”字一样,经历了从会意到形声兼会意的演变过程。左边的“禾”或“米”表意,右边的“舀”表音兼具表意。
但也有人认为,“稻”以“舀”为偏旁,可能与水稻种植必须要有“水”有关,这种说法太牵强,不可靠。且不说稻种中还有旱稻,就拿其他以“舀”为偏旁的字来比较,便一目了然。比如,“慆、韬、轁、嫍、幍、槄、瑫、蹈、滔”等字,均以“舀”为偏旁,但是只有以“氵”为形符的“滔”字与水有关,其余字的意义和水没有丝毫关系。“舀”字用作“舀水”“舀酒”“舀子”都属于后起之义,以此来推断“稻”和“水”有关是没有道理的。
其实,“稻”字更值得关注的是偏旁“禾”字。“禾”字从甲骨文到篆文,形态一直比较稳定,就像一株独立的成熟稻禾,穗、叶、茎、根,一应俱全。《说文解字》:“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与“和”同音,许慎用“得时之中”来解释“禾”字,显然是用“音训”(取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又称“声训”)的方式来解释“禾”字。意思就是说“禾”得天地中和之气,应时而生,应季而熟,所以,称之为“嘉谷”。这样解释,颇具儒家“道中庸”和道家“法自然”的味道,也十分契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但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基本常识,自然万物中又有何物不是“应时而生,应季而熟”?除非是“奇葩”或“怪物”,或是现代科技强行干预的产物。许慎为什么用这种方式解释“禾”字,并誉之为“嘉谷”?
相传周成王同母异父的弟弟唐叔,在他的采邑之地获得一株奇异之“禾”,“异母同颖”(一作“异亩同颖”),也就是说两茎共生一串稻穗。古人认为,这是“天下和同之象”,是吉祥的征兆。唐叔把这株神奇之“禾”献给周成王,周成王命令唐叔把它赠送给正在东征的周公,并附赠《馈禾》一诗;周公接受了钦赐的“禾”,和诗一首,题为《嘉禾》。此事《史记·鲁周公世家》和被疑为伪作的《尚书·微子之命》均有记载。班固也曾借此典故创作过《嘉禾歌》:
“后土化育兮四时行。修灵液养兮元气覆。
冬同云兮春霡霂(mài mù,微雨飘洒的样子)。膏泽洽兮殖嘉谷。”
歌词明显带有颂圣的味道。许慎可能就是从“唐叔得禾”的传说和班固的歌诗中获得灵感,顺势做出这般玄乎而奇妙的解释。同时,不经意间透露了先民们对“稻禾”的原始崇拜,对“天下和同”的期待。
“稻”因“禾”而得“嘉谷”“嘉禾”之名,后人亦多以“嘉禾”命名人和物,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汉语词汇中“神禾、珍禾、祥禾、命禾、瑞禾”等词语,其词义也都指向“嘉禾”。据明朝崇祯年间刊刻的《嘉兴县志》记载,浙江省嘉兴市在秦时叫“由拳县”,三国时曾因“野稻自生”而改名为“禾兴”“嘉禾”,后又因避讳太子孙和之名,遂改名为“嘉兴”。凡此总总,可见“唐叔得禾”的传说影响之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