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中“提问策略”的运用

2021-10-28易蓓

教育家 2021年40期
关键词:鼓琴钟子期伯牙

易蓓

所谓学问,一在学,一在问,两者不可偏。在一问一答中完成教与学,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模式。

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学习字词句段篇是其表,培养逻辑性、提升思辨性、增强思考力、形成学习力,进而建立文化价值认同,则为其里。随着年段的不断提高,语文教学中的表里比重逐渐发生变化,更加看重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创设思考情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去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提升学生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成熟度。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表里兼顾,进而达到里重于表的学习效果,需从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来突破。

以下,我以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课堂教学为例,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提问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发现问题提出的生发点

问题提出是思维活动发生的原点。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的提出,对学习思考的维度、深度、广度起到的是定方向的作用。

从人教版的《伯牙绝弦》,到部编版的《伯牙鼓琴》,这篇文章的选用发生了一个细微却很有意思的变化。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部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1课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这样的选文变化看似细微,却蕴含着课程目标形态上的深刻变化,是值得教师深思的重点。比较,是文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以比较法为主的教学设计。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把比较法作为引导学生提问的切入点:两篇文段有相似,也有不同,通过初步比较,你想问什么?

用思考激荡思考,以问题激发问题。我通过对问题提出生发点的设计,刺激学生爱发问的天性,在保持学生去发现、去思考的内在动力的同时,引导他们将思考的方向放到“想问什么”这一角度,开拓学生提出问题的广阔空间。

设定问题提出的期望值

问题提出要留足开放性,学生天马行空地提问需要被尊重。但教学必定是有设计的认知过程,教师必须对问题提出的情况有充分预设,并且逐渐渗透问题提出的期望值,引导学生将发散的问题逐渐收拢,形成有效的问题指向,更重要的是由学生提问,把握他们通过预习所建立的认知程度。

以下为课堂实录(节选)——

师:同学们,部编版教材的《伯牙鼓琴》和人教版教材《伯牙绝弦》,两篇文段有相似,也有不同,通过初步比较,你想问什么?

生1:伯牙为谁鼓琴?又为谁绝弦?

生2:为什么内容差不多,一个说弹琴,一个说不弹琴?

生3:伯牙弹的是什么琴?

生4:为什么这两篇文章看起来差不多,但是具体的描写又有些不一样?

生5:钟子期死了,伯牙真的就不弹琴了吗?是不是太可惜了?

……

此时刚刚开课,学生对课文的认知还停留在预习阶段。我预设的问题提出的期望值是,学生会将重点集中在故事情节和人物之上。果然,在丰富的资料查询的基础上,他们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对课文所讲的故事是有基本了解的。通过这一个环节,我更加清晰了本堂课所面对的学生认知状况,并据此来确定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发现问题提出的价值点

学生在前一阶段七嘴八舌地提出了许多问题。这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自己的思考当中,忙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因此,我有意识地营造氛围,引导学生再读文章,进行问题筛选。“同学们刚才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反映了你初读文章的思考和疑惑。我们一个人的思考总有局限。看着黑板上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你再读文章以后做一次筛选。回答你认为可以帮助同学处理的问题,留下你解答不了或者你觉得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一轮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提出做进一步思考,学会发现更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整理问题提出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再读课文,学生排除了“伯牙为谁鼓琴,为谁绝弦”“伯牙弹的什么琴”“为什么说伯牙琴弹得好,钟子期善于听”这样一些能够直接获取答案的问题,保留了一些开放性问题,如“为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仅仅通过音乐就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这两个版本的故事差不多,为什么又存在一些差异”“伯牙和钟子期的这份友谊为什么会被千古传诵”“伯牙从此不再弹琴是不是很可惜”等。

到了这一阶段,整堂课的问题提出,基本上完成了从简单问题到复杂问题、从单一问题到综合性问题、从封闭式问题到开放式问题的转变,很好地起到了凝聚和启迪学生思维、推动问题式学习和项目式讨论的作用。

梳理处理问题提出的思维图

问题提出是这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主线。但仅仅提出问题还不能完成学习,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解决问题的思维图。在本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一是文本意识。从文本中提问,在文本中求解。这是问题提出与解决最基本的思维。学生会发现大量问题都能直接从文本得到解答。尤其是在理解文言文的字词意方面,代入注释,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是比较意识。通过比较法的应用,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要形成有效的比较,首先必须设定有意思的比较点,可以是比较文本差异,可以是比较人物特点,也可以是比较故事情节。这些角度学生还不一定能想到,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多种方式给出。

以下为课堂实录(节选)——

师:为什么仅仅通过音乐伯牙和钟子期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请完成表格后得出结论。

生:两人身份有巨大差异,一个是大臣,一个是樵夫,看上去难以成为朋友。然而他们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琴,通过音乐形成了心灵上的交流,找到了懂得自己的人,跨越了身份上巨大的差异,建立起心灵相通的友谊。这份友谊纯洁而高雅。

通过这一问题,我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什么样的友谊才可贵,从而顺利达成认知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

以下为课堂实录(节选)——

师:你觉得《伯牙鼓琴》和《伯牙绝弦》两篇文章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生:我觉得内容基本上都一样,只是《伯牙鼓琴》注释里写了选自《吕氏春秋·本味》,《伯牙绝弦》没有写选自哪里。

师:观察非常仔细。大家在仔细读过文章、完成理解之后,经过对比发现了这一点。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确实没有多大不同,但是新教材用一篇有出处的《伯牙鼓琴》代替了原来的《伯牙绝弦》,向我们传达了一个信号,那就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我们更加强调具体的、有来历追溯的准确资料。

生:我觉得有出处的文章更能体现悠久的中华文明是有传承、有根源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学生思路被进一步打开。他们也认识到了要解决提出的问题,视野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充分体现了问题提出对提升课堂学习有效性,以及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思辨能力的作用和价值。

针对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章、不同的学习内容,应该有不同的問题提出的策略。但充分发挥学生好奇心的作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自己感兴趣的“十万个为什么”,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成更高的课堂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李香玉

猜你喜欢

鼓琴钟子期伯牙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伯牙鼓琴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何谓“知音”
高山流水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