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怀诗与远方,行走在地理的田野上

2021-10-28王梦茜

教育家 2021年40期
关键词:剑峰学科教师

王梦茜

1992年的夏天,18岁的郭剑峰在递交高考志愿时,在提前批次里临时增填了原本并未计划报考的浙江师范大学,填报了地理专业。从那一刻起,他的人生道路第一次与教师职业联系在一起,与地理学联系在一起。

缘遇地理,窥见大千世界

20世纪90年代初正是地理专业式微时,當时浙师大地理系也处于创建初期,92级地理系仅有33人。“当时我们班大多数同学是被调剂的,而我之所以报地理系,是因为初高中时对这门学科的偏爱。还记得1986年就读初中时所学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教材,它们让我领略了大千世界的奇特景象,了解到各地的风土人情,也激发了我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在当时的我看来,这是一个可以‘谈天说地的学科。”

地理学家徐霞客写道: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只有亲身去大自然中感受世界的奇妙与独特,方能与天地万物为友,领悟地理学的迷人之处。野外地质考察是地理专业的特有课程。在浙师大地理系就读期间,郭剑峰走过了不少地方。他们考察过岩溶地貌的双龙洞和丹霞地貌的永康方岩,探索过三清山奇特的花岗岩石景观,领略过雄伟壮阔的新安江大坝和秀美的山水长廊富春江,还在杭州艮山门外的农田里采集过土壤剖面样品……其中,去三清山的那次地质实习令郭剑峰印象尤为深刻。那时的三清山还非常原生态。“我们当年是晚上开夜车走的盘山公路,当时都是碎石路,一路摇摇晃晃开上去,第二天清晨5点到的三清山。中途还遭遇了大雨,发生了塌方,我们整个班在山上被困了两天,最后的食物只剩下一盘青菜、两块霉豆腐。”

大学时的野外考察经历成为郭剑峰求学生涯中的美好记忆,也让他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下打开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野外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更为他之后的地理教学、教研工作积淀了丰厚的养分。“地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工作后,我常常带领学生做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研学旅行等,这些活动大概也都源于大学经常进行野外实践的诸多经历。”

地理教育要走向田野、扎根大地

从教25年,郭剑峰始终遵循着“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一道理。而于地理教学这门艺术而言,生活世界则是让其创造性自由生长的土壤。“地理是一门非常生活化的学科。我经常和老师、学生们开玩笑说,放眼整个社会,没有什么问题是无法与地理挂钩的。地理中的自然要素,如大气、水文、土壤、植被、地形地貌等,人文要素如人口、产业活动等,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地理教学也必须落到实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1999年,地理高考恢复;同年,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那段时间,在湖州一中任教的郭剑峰经常会带着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做一些研究性学习课题。比如:走上湖州的步行街,研究区域商业发展;针对学校废弃物的产生与处理做一些调查,引导学生节约资源;调查教学参考书的使用情况,启发学生思辨“教辅资料是助学还是助考”。

郭剑峰的地理课堂上总会冒出许多新颖有趣的主题,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服饰文化与环境》一课中,他选择了我国56个民族的服饰邮票图片制作成小卡片,让学生比较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头饰、上下装、配饰等,从而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我们发现,每个地区的民族服饰有很多共性,比如西南地区湿热、潮湿、多蚊虫,因此当地许多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小裤脚的设计。”在《人口迁移》一课中,郭剑峰选择美国历任总统出生地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课题,请学生分小组研究不同历史阶段,美国总统出生地空间分布的特点并从人口迁移的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由此引导学生要从空间和时间综合的角度分析地理事象的发生和演化过程。

郭剑峰还经常将时代气息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事件或影视片段引入课堂,从地理的视角进行解读与分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当学生被课堂吸引而全身心地沉浸在课堂情境中时,学习任务就更容易顺利完成。课堂效率的提高,让我可以少布置甚至不布置课后作业去督促学生复习巩固,这又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自主安排。”因此,他的地理课深受学生的喜欢。

2020年2月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针对当时线上学习缺乏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现实情况,郭剑峰与其名师网络工作室的学科带头人迅速行动起来,开发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的地理”时事微课程。该课程围绕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结合武汉城市的特殊区位,将疫情的发生与“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人口流动和年龄结构特点”“区域经济联系”等因素结合起来分析,并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防疫物资的供需、疫情地图的运用等各种抗疫措施和初步成果中挖掘有价值、有意义、正能量的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以此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弘扬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的观念。该课程有29个微专题。例如,“九省通衢的武汉”微专题基于城市地理研究的视角,从武汉城市的兴起与交通的关系切入,分析武汉的交通特点和地位以及“封城”后交通条件变化对疫情产生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与现行地理必修2课程中的‘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章节联系密切。”再如,“从区域经济联系看温州疫情”微专题,利用“地方综合”的方法,从区域联系的角度探讨了为什么温州与武汉相隔千里,却是当时除湖北省外疫情最严重的城市。有学生反馈道:“我平时比较关注疫情的相关新闻,听了微课后,发现原来还能联系到这么多地理知识。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学习不仅有意思,还很有意义!”

世界在变,学生在变,地理教学方式也要变

任教研员以来,郭剑峰经常去学校听课,听着听着他发现一个问题。以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课为例,郭剑峰发现许多教师会这样教——“地球的圈层结构就像一个鸡蛋,从外到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分别对应蛋壳、蛋清、蛋黄”。“仔细回忆一下,这句话是不是听过很多次?其实这部分内容在小学、初中教材中都有。小学是让学生通过橡皮泥或其他材料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初中是在讲三圈层的同时,介绍了每一圈层的特点。到了高中,这部分内容又出现了,此时该怎么教?”

猜你喜欢

剑峰学科教师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一杯清茶换儿媳
一道连接体物理题引出的重要结论
一杯清茶换儿媳
“超学科”来啦
秋天在哪里
基于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应用的研究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