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亟需一场“教室文化变革”
2021-10-28李香玉
李香玉
理想的教室是什么样子的?教室应该具备哪些育人功能?学生在教室里只是听、说和做习题吗?教室里的课桌椅都要一样吗?基于近20年对国内外课堂教学的观察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提出了“教室文化”这一概念。他强调,教室文化必须关注学生当下的生活、需求和欲望,“可以肯定地说,当学生在教室里作为生命个体存在的时候,其生活绝不只是拿一本教材坐在课桌前的生活,其需求也绝不仅仅是听老师讲课,其欲望更不仅限于在家长和老师面前考一个高分”。朱旭东认为,教室文化应该根据学生学习规律和多样化发展进行优化,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和探究,这与当下的“双减”政策不谋而合,可作为探索“双减”落地的一条新路径。
教室,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者”
《教育家》:一直以来,人们常说的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文化,关于教室文化很少被提及。您对教室文化的关注是如何开始的?
朱旭东:过去几年,我曾到美国、英国、芬兰、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大学进行访问,期间也顺访了一些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当走进课堂去观察,让我感到诧异的是,中西方的教室文化是如此不同。于是,我开始有目的地观察教室文化。教室,既是一个讲台、桌椅、黑板等构成的物质空间,又是一个师生同在的活动空间、生活空间、信息空间和社会空间,甚至是一个生态空间。在这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空间里,既可以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道德关系,又可以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我认为教室文化应具有以下内涵——
首先,教室文化一定是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文化。教室文化应该满足学生大脑发育、生理和身体发展、认知和情感发展、道德和公民性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健康与安全发展、艺术和审美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室文化应该是指向学生发展目标建构的文化。
其次,教室文化应该指向学生学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文化的总体。教室文化应该创造性地为学生设计有利于学习的环境,应该为教师和学生设计有关学习认知的内容。
再次,教室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的文化。教室文化应该是一种具有理念价值、规范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统一的价值体系,它通过诱发师生行为的动机,指引并制约师生的行动,从而使教室保持在“秩序”状态。
最后,教室文化应该是适合儿童成长的具有家庭文化延续性的精神、制度、物质和行为的文化。教室文化应该是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生活文化,是“教育即生活”的文化。
总之,教室文化构建的前提应该是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教室只有在学生、教师和文化共存的条件下,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互动意义。教室文化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学与教的文化,是学生可以能动、自主、主体地构建学习过程的文化,是教师可以实现全专业属性的文化。
《教育家》:目前我国学校的教室文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应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变革?
朱旭东:在几千年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形态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形成了“九个一”(一个讲台、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块黑板、一个投影仪、一台计算机、一本教材、一个练习册、一支笔)的教室文化。作为教室文化存在的一种形态,我们不能说它是过时的、没有价值的,但是从操作性、创造性、自由性的个性化学习的角度来说,“九个一”的教室文化的确有很大局限性,与当下工业化的社会生活缺乏紧密联系。
为了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尤其是今天我们需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变革教室文化是必要的。只有借助于教室文化的学习资源,我们才能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情感交际等。创造性人才的想象力、好奇心、专注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的培养离不开教室文化。“九个一”的教室文化不利于儿童大脑的充分发育,也难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创造力发展。因此,有必要在尊重大脑分工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室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在设计中体现出知识学习系统、技能性系统的不同要求,体现出中国的文化特质与创新。
因此,我们提出了教室文化的五大构建路径,即基于学校文化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基于教师自我知识形成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基于学段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基于学科领域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基于技术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有必要详谈一下基于技术的教室文化构建路径,主要包括:其一,基于信息技术构建教室文化,为学生提供一个现实学习资源和虚拟学习资源共存的环境;其二,基于工业技术构建教室文化,把人类文明所积累的工业技术知识,通过实物、标本、缩微模型等成为教室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成为学生学习技术的教室文化,而且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手段和工具;其三,基于农业技术构建教室文化,把人类文明所积累的农业技术知识通过环境的设计提供给学生可体验的教室文化。
教室文化变革,探索“双减”落地新路径
《教育家》:当下,课堂不局限于教室,但教室依然是课堂的主阵地。“双减”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否能成为变革教室文化的一个契机,同时使教室文化变革成为探索“双减”落地的一种新路径?
朱旭东:高质量的教育应该落到孩子的高质量发展。国家下大力气落实“双减”政策,是为了让孩子们全面自由地发展、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幼儿和小学阶段,孩子最需要成长和发展的自由,我们的教育应该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准,给儿童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解放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也正是教室文化变革的核心要义所在。
“双减”的确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努力优化教育方法,不断提升育人效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更多有效的抓手。“九个一”的教室文化使师生教育交往实践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教学的能动性。在研究教师发展的过程中,我曾提出一个观点,即教室文化的物质存在决定了教师的专业意识。因此,我们要通过重构教室文化来推动教师专业意识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