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集体与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差异的实证分析

2021-10-28李淳渝

运动精品 2021年7期
关键词:韧性集体运动

李淳渝

非集体与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影响差异的实证分析

李淳渝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为探究参加集体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性影响,采用心理韧性量表设计调查问卷,以各省市高校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和参加非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为研究主体,运用SPSS26.0软件通过信度效度分析、差异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对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和参加非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两类主体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1)参加非集体/集体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水平存在显著差异;(2)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存在性别、年级、学生干部经历差异,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集体运动项目;大学生;心理韧性

近年来,在社会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影响下,社会对于应聘者所提出的要求日益提高。在当今社会中,强大的心理素质是拥有良好社会生活的必备套件。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层面,心理韧性是一种个体面临挫折时,能够恰当调控情绪,并迅速摆脱困难,恢复到原本生活状态中的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研究近十年来的热门话题。运动能很好地训练个体的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使人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对于集体运动,在多人组织中,队友的支持和团队协作等因素与心理韧性都具有正相关。心理韧性水平的提高对学生和高校素质教育发展都具有激励作用。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成功能激发学生兴趣,失败则会提高学生应对挫折的抵抗力[1],体育教育与学生感应社会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具有正向性。[2]因此,不论是从个人层面还是国家层面,心理素质培养已然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重点。心理韧性作为心理素质的重要层面,其水平的提升对学生发展和高校素质教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本研究基于相关理论提出假设,通过问卷这一形式调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并对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展开实证研究,以期更加地了解集体运动项目与心理韧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心理教育改革。

1 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关系

关于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的研究,学界已达成一般共识: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促进作用,包括德育、身心健康等方面[3]。此外,体育运动在提高自尊,维护良好心境、降低忧虑及抑郁水平及保持积极情绪状态有正向积极影响[4]。

研究发现内部和外部保护因子是心理韧性的构成部分。内部保护因子指的是对个体具有保护作用的自身内部特质;外部保护因子是有助于个体积极适应个体之外的环境中的因素[5]。锻炼心理学理论认为,在改善认知功能、调节注意定向、调节情绪水平等方面,体育运动具有正向促进作用[6],而这些因素都与心理韧性的内在形成因素有关。在锻炼心理学目标取向理论提到,个人处于任务目标取向或时,会对自身行为和情绪等要素有所影响,而这对体育运动中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集体运动通过影响心理韧性构成因素,进而影响心理韧性水平。有学者认为有六种因素的相互作用能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这其中就包括学校、社区和同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予关心与支持;对其有较高的期望并与之多交流[7]。在集体这一运动形式当中,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对提高心理韧性水平具有正向作用。理论表明心理韧性同时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机理影响,集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影响机制,与他人的互动有利于提高心理韧性。

2 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作为一种无实体的动态能力,心理韧性可以通过包括主体本身心理素质的提高、良好学校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和谐家庭环境的建设等多方面的培养得以提升[8]。日常的体育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其体魄,还能增强其抗压能力,在竞技比赛过程中,个体会受到来自外界以及自身的压力,长期的训练使得其在压力应对方面具有很强的抗性。在勒温(Khrt Lewin,1892-1947)所创立的团队动力学中提到过一种概念“心理动力场”,它主要由个体组成的心理环境所,正如个体和他所处的环境形成心理场一样,勒温认为这同样适用于团体,其需要和所处心理环境也会有相互作用的关系。

目前,已有前人研究证明,参加体育运动项目可以提高青少年的积极认知、促进他们的智商和情商的增长、有效改善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等。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以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多所院校的参加集体/非集体运动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参加非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作为参照,对两个研究主体的数据进行对比,探讨参加集体和非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

3.2 研究方法

3.2.1调查量表

主要针对各高校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参加运动项目情况、心理韧性三部分的相关内容进行提问:(1)基本情况表,包括性别、年级、是否学生干部;(2)参加运动项目情况: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情况;(3)为准确测量各变量,本研究参考了我国较成熟、相似性最高且结构性良好的《中国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并结合锻炼心理学理论设计了《大学生心理韧性调查问卷》,共32道题,包括积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人际协助、家庭支持五个维度的问卷并进行发放和数据收集。。量表采用Likert五标度进行计分,从“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别记1~5分,研究变量及对应的题项。

3.2.2问卷调查法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35名高校大学生进行调研。通过电子版形式对网上问卷调查平台筛选机制的有效利用,有针对性地面向各高校大学生。共发放问卷253份,253份全部回收,问卷回收率100%。有效样为226份,有效率89.3%。

3.2.3数理统计法

数据采用SPSS26软件进行信度效度检验、差异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法等的方法进行实证检验。

3.3 研究假设

H1: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中存在明显差异。H2:大学生心理韧性各维度之间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中存在明显差异;H2a:“目标专注”维度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更为明显;H2b:“积极认知”维度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更为明显;H2c:“情绪控制”维度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更为明显;H2d:“家庭支持”维度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更为明显;H2e:“人际协助”维度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更为明显;H3: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存在性别、年级、学生干部经历差异,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不一;H4: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相对于非集体运动项目而言更能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

4 结果与分析

4.1 信度与效度分析

对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可得信度分析即问卷的内在一致性(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12,,即问卷题目具有强相关性。效度检验显示,得到KMO值0.812,反映了问卷中设计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问卷有效;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值为0,说明题项间相关系数都比较显著。

4.2 差异性分析

表1 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独立样本t检验

名称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平均值tsig 目标专注集体4.153±0.8083.6460.000 非集体3.812±0.712 情绪控制集体2.938±0.9580.2320.817 非集体2.911±0.788 积极认知集体4.166±0.7593.2700.001 非集体3.866±0.710 家庭支持集体3.550±0.5890.5820.561 非集体3.502±0.676 人际协助集体3.114±0.7440.0110.992 非集体3.113±0.759 心理韧性集体3.520±0.4762.0600.040 非集体3.396±0.474

4.3 相关分析

本研究采用斯皮尔曼相关分析法探讨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各变量的相关矩阵详见表2。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从表2所表示给出了2个变量的相关系数。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与心理韧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145,p<0.05)。相关分析结果为H3提供了初步支持。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集体推动自身的心理韧性因素发生改变。

表2 相关性

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大学生心理韧性 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皮尔逊相关性10.145* Sig.(双尾) 0.010 心理韧性皮尔逊相关性0.145*1 Sig.(双尾)0.010 *在0.05级别(双尾),相关性显著。

4.4 回归分析

根据以上的相关研究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只能确定变量之间的相关的方向,还不足以为本研究假设提供充分的证据,因此还需进行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验证。数据来源:调查问卷,用Spss 26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得到表3所示结果。

表3 模型汇总

模型RR方调整后R方标准估算的错误 10.196a0.0380.0320.46190 20.237b0.0560.0470.45834 a.预测变量:(常量):预测变量:(常量),年级,性别,学生干部b.预测变量:(常量):年级,性别,学生干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因变量:大学生心理韧性

本研究采用层级回归模型,运用spss26.0对处理后的问卷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整理可以得到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方程及系数的回归效果是显著的。以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性别、年级、学生干部作为自变量。如表4所示,性别变量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β=0.065,p<0.05);年级变量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β=0.119,p<0.033);大学生的年级变量对心理韧性具有正向显著影响(β=0.091,p<0.004);

性别、年级和学生干部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均呈显著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有所不同且相对偏低。即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存在性别差异,且对心理韧性影响程度最低;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心理韧性随着年级的增大而有所提升,且对心理韧性影响程度最高;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次之;三个变量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则H3得到支持。

表4结果表明,相对于性别、年级、学生干部三个变量而言,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较高,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对心理韧性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β=0.134,p<0.05),说明两项有显著性差异。而参加集体运动项目对于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较高,参加非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次之。则H4成立,即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相对于非集体运动项目而言更能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

表4 检验结果

名称心理韧性 模型1 β p 性别0.065 0.020 年级学生干部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0.119 0.0330.091 0.0040.134 0.016 心理韧性 R²0.056 调整后的R²0.047 F6.111*

注:* 表示p<0.05,**表示p<0.01,表示p<0.001下同。

以上类别变量标注:性别(1=男性,2=女性);学生干部(1=曾有学生干部经历,0=从未有学生干部经历);年级(1=大一大二大学生,0=大三大四的大学生)

5 结论

5.1 参加非集体/集体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已知参加活动类型与大学生心理韧性存在一定相关性,需实证研究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实证发现,在参加非集体/集体大学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不同的心理韧性水平,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集体运动项目比非集体运动项目更能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基于锻炼心理学理论,运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为此,本研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集体运动类型在体育运动中对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水平具有显著性。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与大学生心理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参加体育运动越多,心理韧性就越强。个体想要更好地提升心理韧性,应当积极的参加运动项目,积极挑战自我、多参加集体运动,在团队实践中逐步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5.2 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存在年级、性别、学生干部经历差异,对心理韧性的影响程度不同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加非集体/集体运动的学生对心理韧性的影响因年级、性别和学生干部经历的不同而不同,需进一步研究证明其成分因子与心理韧性之间的显著性。其中,参加集体运动项目的性别等三个变量及心理韧性均存在正向显著影响,心理韧性水平的变动因子主要是两性之间的区别。参加集体运动的大学生在年级、心理及身体发育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征,他们在心理发展方面可能比参加非集体运动项目的大学生更加成熟。而担任干部的大学生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心理韧性水平要求更高。

6 建议

基于锻炼心理学理论,体育运动项目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参加非集体/集体大学生的身上体现出了不同的心理韧性水平,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对此,本研究进一步发现,体育运动中集体运动更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因此,政府应鼓励体育教育创新和科学训练的发展,大力支持社会力量的开发面向大众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促进建立和改进体育运动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健全体育教育审核制度。同时,学校应当重视体育教育事业,充分利用集体运动项目在提升心理韧性的优势,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推动院校体育和心理教育改革,不断强化师资力量,推行挑战式和体验式教学,培养发展各体育类社团,为学生提供机会参加更多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而学生自己也应当积极参加集体运动项目,一方面,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丰富校园生活,减少学习和生活上的压力,使学生提高社交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参加集体运动项目也可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此外,大学生也应不断地严格要求自我,为自己树立目标,并坚持不懈地去达成,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1]申明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的关联性分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11).

[2]王再鸣.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7(2).

[3]罗刚.论体育活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8):110-111.

[4]漆昌柱,徐培.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 5):117-119.

[5]周敏.大学生心理韧性、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4.

[6]李京诚.锻炼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7]周敏.大学生心理韧性、核心自我评价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4.

[8]刘敏涛,解超.足球运动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研究[J].休闲,2019(9):93-94.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Non-collective and Collective Sports on the Psychological Tough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LI Chunyu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 Guangzhou 510006, Guangdong, China)

李淳渝(2001—),本科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韧性集体运动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我为集体献一计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警犬集体过生日
不正经运动范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