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数据壁垒” 破除机制障碍
2021-10-27应钧
应钧
去年4月10日,市十五届人大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在当年开展了《条例》实施情况的专项监督。《条例》实施18个月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9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是市人大常委会连续第二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
完善数据共享通道
便利化是营商环境的外在表现,直接影响市场主体感受度。现在的上海,“一网通办” “一表申报” “一件事、一站式”成为政务服务的常态。
首先是场景的便利化,从用户视角做到“分分合合”的最优配比。以前,各项审批分布在不同的政府机构,现在集合在了一个线上平台办事,“一网通办”平台已经集成政务服务事项3232项,涵盖超过3.2万项业务办理事项,还开通了国际版,上线了长者版。线上办事好处多,时间快、流程透明、证明材料大大减少,但是用户要打印办事结果的话,还是要到线下。于是有了“一网通办”自助终端,这些终端为用户提供证照查询和打印功能,包括企业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居民身份证、居住证、驾驶证、结婚证、出生证等550多种企业和群众高频使用的证照。目前,全市的市、区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和所有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已经设置了逾500台“一网通办”自助终端,部分为老服务中心、商业中心、园区及医院等也有“一网通办”自助终端。这些还不够?还有政银合作的新模式,即通过银行网点自助终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自助服务已成功入驻八家银行的659个网点,现共有1817台银行自助终端提供证照查询和打印功能。
便利化的另一个方面是流程便利,如果说“一网通办”的基础是技术革新,那么流程便利的本质则是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政策制度的深度改革。例如“高效办成一件事”的范围不断扩大,今年新增支持资金申请、挖掘路施工、社会救助、公共信用信息修复、居住证办理等12项“一件事”已全部上线。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一站式”办理施工许可的范围由低风险产业类项目拓展至全产业类;工程建设项目涉及的测绘服务以“多测合一”为原则,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在不动产登记领域,实现了房屋买卖转移登记现场办结,购房者只需要跑一次,登记证明立等可取。在财税领域,这两年陆续推出“财产和行为税合并申报”,升级“11税(费)种综合申报”等税费办理便利化措施。
便利化有成效,但也有不足。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政务数据尚未完全打通,共享还不充分。企业反映市、区两级系统数据未完全打通,部分事项办理需要“二次录入”;“不动产登记”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平台运行过程中由于获取关联系统信息缓慢影响办事效率。对此,王光荣代表调研认为,由于数据来自不同部门的系统和平台,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端口和规范也不尽一致,导致各种信息间的共享、传输和融合存在障碍,“数据壁垒”依然存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崔明华建议要持续完善数据共享通道,优化审核流程和环节,提高数据共享质量和实效,提高服务审批效率。
加强政策协调落地
今年以来,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本市新增制定或修改133项配套文件(不含市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法规),与上一轮专项监督相比,政策文件更新数量增长12%,与今年4月更新的《条例》配套政策措施公示情况相比,新增8个条款的“工作落实情况”(填补空白),10项“拟出台”的政策措施已实现“落地”。
以问题为导向,营商环境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本市在招投标方面,以公路养护工程招投标为突破口,优化整体流程,形成了公开透明、全程网办、统一监管的政策框架;在跨境贸易方面,优化“通关物流”作业流程、简化单证、升级港口设施、规范口岸收费、强化服务等政策体系更加全面精准;在商事审判方面,健全审判质效管理体系、建设“智慧执行”系统、优化一体化诉讼服务体系,执行合同耗时表现全球领先。今年3月,《上海市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公布,上海营商环境建设迈入4.0时代。
更高效的政策供给,不仅要有政策的输出,更要实现政策的落地。崔明华委员提出,有些部门落实《条例》相关政策文件的衔接配合程度有待加强,建议进一步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条例》各条款的落实。企业在座谈会上反映,他们向某行政机构申请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但对方以企业经营范围中没有该事项为由不接受申请,强制要求企业先行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这种“该先有鸡还是该先有蛋”的争执,在“证照分离”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中,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去年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完善企业破产工作协调机制的通知》,提出政府相关部门与法院加强沟通协调,逐项推动完善办理破产有关环节制度的要求,总体上还是做得比较好的。”在企业破产领域有深入研究的陆民委员表示,“但实践中存在对接部门配合度低,相关机制措施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堵点、难点的问题,制约影响了府院协调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亟待细化解决到位,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政府的相关部门怎么来更好地、主动地跨前一步”。
用创新解决发展难题
《条例》施行以来,本市在国家战略重点地区大胆试、大胆闯、主动改,先行先试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浦东新区积极探索首创性改革举措,聚焦“宽准入、稳预期、优服务、重保护”,滚动实施浦东新区营商环境优势倍增行动方案,在信用賦能促进企业发展、服务业开放、人工智能辅助审批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新举措。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更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围绕“五自由一便利”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在国际人才薪酬激励、执业资格开放互认、涉外法律服务、跨境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开放型经济风险压力测试,率先开展企业投资承诺制试点等改革创新,持续提升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国际贸易营商环境,设立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放宽外资投资性公司准入、便利国际贸易企业跨境金融服务、票据业务创新、离境退税“即买即退”、跨国公司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等支持国际贸易创新政策落地实施,对区域发展的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优化营商环境,目的在于提高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良好环境,手段方式则在于用深化改革的办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单来说,就是要用更创新的制度和措施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今年以来,上海先后出台了《上海市促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一网通办”改革的决定》,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深化“一业一证”改革规定》《上海市浦东新区市场主体退出若干规定》等法规,为持续深化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法治保障。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戴柳认为:“连续两年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监督,顺序上是不同的,去年是先立法再监督,今年是先监督再修法。市政府已经发布优化营商环境4.0版方案,《条例》也要补充新的内容,出2.0版。”
去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国务院办公厅组织的省级政府和重点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评估、工信部组织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等权威评估中,上海均名列第一。上海“一网通办”经验还入选《2020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典型案例。《条例》施行18个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有显著成效,但是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