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犊牛毛球病的诊治
2021-10-27徐晓琪梁晚枫
徐晓琪,梁晚枫
延边大学农学院,吉林延吉 133000
近年来,养牛业发展迅速,已成为农民摆脱贫困的一个特色产业。为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许多农户投资养牛。现代畜牧业在资本的支持下,有很多先进的设备和人才,但养殖个体户还缺少防控疾病知识和科学的饲养方法。毛球病是由于一些农民养殖管理不当,饲料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牛互相舔食牛毛,吃下去的牛毛在胃肠内彼此粘合成毛球,阻塞于前胃、皱胃及其肠道,引起消化系统机能障碍,进而死亡。本文目的在于为犊牛毛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诊断方法。
异食癖是由于代谢障碍和食欲异常的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其症状为舔食塑料、泥土、破布、被毛等非营养物质。各种动物都易患病,大多发生在冬天和初春。牛的异食癖是由于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疾病,如不能定期检测饲料成分或根据牛的营养状况调节饲料供给或缺乏某些矿物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由于缺乏某些营养物质,而导致犊牛喜食异物,觅食地面脱落牛毛等,或习惯性互相舔吻颈部、头部、尾部,使牛毛进入胃内;在胃内牛毛由于瘤胃蠕动彼此粘合成球,毛球越来越大,有时会突然堵住网瓣孔,或多个毛球阻塞于瓣胃或皱胃,造成胃内容物向后运送迟缓或停止;大量乳汁和水的混合物进入前胃或皱胃,从而影响前胃机能,嗳气的次数减少,在瘤胃内菌群作用下,异常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致使瘤胃的体积增大,消化功能紊乱。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膈与胸腔器官受到扩张的瘤胃压迫,导致呼吸与血液循环障碍。患病动物表现为呼吸障碍,皮肤黏膜发绀,代谢缓慢,最终患病动物通常因发生窒息、代谢性酸中毒和心脏衰弱而死亡。
1 材料
1.1 病例来源
2017年1月18日,吉林省延边大学动物医院从延边自治州敦化市的一个养牛场接收了2头30日龄的病牛。管理人员报告说,这2头小牛在大约10日龄的时候患有呼吸短促、结膜充血、起卧不安和腹泻。经过一周的抗生素和中药诊疗,病症有所缓解,但食欲下降,体重逐渐减轻。25日龄时,站立不稳,进而卧地不起,注射钙液和复合维生素B无效。前来就诊时1头犊牛在路上死亡。
1.2 实验准备材料
临床检查:一次性消毒手套,临床检查记录本。
病理剖检:一次性消毒手套,帽子,口罩,消毒实验服,手术剪,手术镊,手术刀片,手术刀柄,器械盘,托盘,水盆,新洁尔灭,生理盐水,垃圾袋,病理剖检记录本。
血液分析:真空采血管。
细菌检查:载玻片,瑞氏染液。
2 方法
2.1 临床检查
对送诊1头活犊牛进行基本临床检查,进行整体全面的检查,并记录结果。
2.2 血液分析
使用真空采血管采集颈静脉血,使用全自动动物血液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用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量仪测定CO2结合力,并记录数据。
2.3 病理剖检
疾病发生后,患病动物体内各组织器官发生病理改变,可以通过对死亡动物的病理剖检初步做出诊断,是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方法。
选择已死亡的犊牛进行剖检。剖检时,首先对尸体进行剥皮,将尸体仰躺,从下颌间正中线开始,经颈部、胸部,沿腹壁白线向后到尾根切开皮肤,前腿至腕关节,后腿至飞节,然后切线转向内侧,与腹正中线垂直交叉。头部剥皮,可先在嘴巴和眼眶周围作圆形切线,然后由颌正中线开始向两侧剥开皮肤,外耳部连接皮上一并剥下。将颅腔打开,首先从牛第一颈椎部横切,取下头部。然后切离附着在头顶和枕骨髁部的肌肉。将头放平,在挨着额骨颧突的后缘一指左右的地方做一横行锯线。再从枕骨大孔,沿颅、顶两侧,经颞骨鳞状部作左右两条纵锯线,用骨凿插入锯口,取出颅顶骨,即可露出颅腔。观察脑膜颜色,充血和出血情况,是否有水肿、积水、肿瘤等情况。先切开牛的咬肌,在下颌骨的第一臼齿前锯断左侧下颌骨支,然后切下下颌支内面的肌肉和后缘的腮腺、下颌关节韧带及冠状突周围肌肉,将左侧下颌骨支取下,显露口腔。以左手抓取舌头,切开舌骨及周围组织,分离咽喉头、气管、食管周围肌肉和结缔组织,直到胸腔入口处,即可将口腔和颈部的器官一并采出。检查舌、咽喉的黏膜及扁桃体,有无发炎、坏死或化脓,切开食道检查黏膜状态。
胸腔的剖开。先用刀切除切线部的软组织,并切除与胸廓相连的腹壁,用刀尖在胸壁的中央刺一小孔。割断纵膈的背侧部,查看胸腔液的颜色和性状,然后切开纵膈的后端,切开胸腔前端的纵膈、食管、气管和前腔动脉,并在气管轮上切一小口,然后取出肺脏。胸腔脏器的检查,观察胸腔液的数量和性状,肺的颜色、体积、回缩程度、纵隔和纵隔淋巴结、食道、静脉、动脉。心脏的视检,观察心包的状态,注意心包腔的大小、心包液的性状等。
打开腹腔,从肷窝部沿肋骨弓切开腹壁至剑状软骨部作第一切线,再从肷窝沿髂骨体切开腹壁至耻骨前沿作第二切线,切开腹壁肌层和脂肪层,然后用刀尖在腹壁切一小口,用左手将食指和中指插入腹腔内,手指背面向腹腔内弯曲,使肠管与腹膜之间有空隙,将刀尖夹于两个手指之间。刀刃向上,沿着上述切线切开腹壁。然后向下翻开成楔形的右腹壁,即可露出腹腔。提起大网膜,切断其与十二指肠、真胃大弯及瘤胃的联系,取出大网膜,使肠充分暴露。在回肠末端,距离回盲口l5 cm左右处,作双重结扎,从中间切断;在十二指肠的末端作双重结扎,从中间切断,取出空肠和回肠仔细检查。将直肠后端的粪便向后挤推,作双重结扎,从中间切断,然后分离肠系膜,取出整个大肠进行仔细检查。切断胆管、胰管与十二指肠的联系,将它们分开,向后牵拉胃,暴露食管,并在膈肌后面对食管进行双重结扎,从中间切断,将胃与腹腔的联系切断,取出胃、十二指肠、脾脏,并仔细观察。
肌肉和关节的检查,肌肉的检查通常是对眼观明显变化的部分进行观察。注意肌肉颜色、硬度,是否有出血或水肿等病变。
以上剖检过程根据尸体呈现的病理变化进行详细记录。
2.4 细菌检查
肝脾涂片,固定,瑞氏染色,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细菌。
2.5 治疗
病情较轻的犊牛补喂动物蛋白质,鸡蛋一次喂一个,每日3次,拌在奶中或料中连喂几天,有制止继续吃毛的作用。
补液疗法,方剂为5%葡萄糖生理盐水2瓶×500 mL;10%葡萄糖1瓶×500 mL;维生素B12支×1O mL;维生素C2支×lO mL;10%葡萄糖酸钙5支×1O mL;ATP注射液15 mL;辅酶A1 g,一次静脉注射,每日2次,共3 d。
3 结果
3.1 诊断结果
3.1.1 临床检查结果
犊牛共济失调,后躯肌肉麻痹,结膜树枝状充血,精神沉郁,眼窝下陷,瘤胃蠕动音微弱,初频繁后停止,叩诊呈浊音,小肠音不整。
3.1.2 血液分析结果
血液分析结果
从表中可以看出,各种血液指标基本正常,只有红细胞减少,说明病牛存在贫血的可能性。
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结果为18 mmol/L,测定值偏低,说明机体呈现代谢性酸中毒。
3.1.3 剖检结果
死亡犊牛营养状况良好;瘤胃内容物酸臭,黏膜脱落,底部出血;胃内有大小不同的圆形毛球,取胃内四个毛球依次编号为a、b、c、d,重量依次为13.3、21.0、19.5、30.2 g,共重84.0 g,毛球质轻呈褐色,表面毛绒绒的,用刀切开,切面致密,毛间分布有一些饲料碎片,毛间均质;肝边缘钝圆;肾盂水肿;心肌肥大。
3.1.4 细菌检查结果
显微镜下未见菌。
3.2 治疗结果
第3天犊牛病情好转,逐渐康复。
4 讨论
在严重毛球机械性阻塞保守疗法无效,无法排出胃内异物时,需采取手术治疗。可静脉注射250~500 mL糖盐水加5%碳酸氢钠250 mL纠正脱水,并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10 mL改善呼吸,然后准备手术。用瘤胃切开术切开瘤胃,取出瘤胃内容物,然后通过长导管从瘤胃网孔导入网胃,连接自来水,反复冲洗,立即清除毛球或其他异物。直至四个胃中所有毛球和异物都被取出,最后进行缝合。术后进行输液,抗生素治疗4~5 d,禁食36 h,只供给少量干净饮用水,逐渐恢复进食。体弱而食欲不振的每日应输给10%葡萄糖500~1 000 mL,并添加维生素C。
通过瘤胃微生物的作用,成年母牛将含硫的蛋白质转变为胱氨酸,是牛毛的原料。而犊牛的瘤胃没有完全发育,不能够产生胱氨酸,导致胱氨酸缺乏,以至引起吃毛。如果牛体内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不足,则代谢相关的酶可能会失活,引起代谢障碍,使犊牛舔毛。
瘤胃酸中毒主要是由瘤胃发酵异常引起的。乳酸的积累导致了微生物菌群的破坏和pH值的降低,临床上表现为消化紊乱、脱水、瘫痪、休克。选择合理的配方饲料,遵守正常的饲养管理制度,严禁突然增加精料量。饲料中可加入缓冲剂如碳酸氢钠、氢氧化钙、氧化镁等。提高饲料中纤维含量,并添加适当的有益细菌,以及接种乳酸利用菌等都可以有效降低瘤胃pH值、保持瘤胃内环境稳定及其代谢平衡的有效途径。精料的箱式储存大大减少了酸中毒的发病率,而以前广泛使用的袋式储存法现在已很少用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瘤胃酸中毒机理尚不明确,仍然需要进行深入系统地研究。
5 结论
根据临床病症,病理解剖记录及实验室检验的结果,确诊犊牛因毛球导致瘤胃酸中毒而死亡,补充动物蛋白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