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囊性肾瘤3例报告*

2021-10-27潘浩杰吴明哲周安安李建鹏应理军李庆超田俊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0期
关键词:囊性肾癌全麻

潘浩杰 吴明哲 周安安 李建鹏 应理军 李庆超 田俊强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泌尿系统疾病临床医学中心,兰州 730030)

囊性肾瘤是肾脏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2~4岁的儿童以及中年妇女,临床易与肾脏其他囊性肿物混淆。我院2013年4月~2021年12月诊治3例囊性肾瘤,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男,9岁,因腹部平扫CT提示左肾占位2周于2020年12月15日入院。有肉眼血尿,无腰痛以及腹部包块。尿常规:RBC 161/μl。CTU检查:多房囊性占位,囊腔各不相通,间隔有不同程度增强(图1)。术前诊断为肾肿瘤。2021年12月20日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全麻后右侧卧位,左侧腋后线肋缘下和髂嵴上以及腋前线肋缘下分别置入trocar,气腹压力8 mm Hg。腹腔镜下分离腹膜后脂肪,沿肾周筋膜后层游离左肾,探查肿瘤位于左肾中下极,突出于肾表面。Hem-o-lok钳夹阻断肾动脉、肾静脉及其分支后离断。继续游离肾周,保留左肾上腺。Hem-o-lok钳夹输尿管下段近髂嵴水平后离断。取出标本,检查无活动性出血后放置乳胶引流管,丝线缝合固定。逐层缝合切口,手术结束。手术时间180 min,术中出血100 ml。术后病理:肾(左)中下极可见一系线区,大小2.5 cm×2.0 cm×1.5 cm。切面囊实性,可见多个囊腔,囊腔间有明显的软组织分隔,囊液为黄色或咖啡色液体。镜下见肿物完全由上皮和间质组成,囊壁被覆单层柱状或扁平上皮,间隔内为纤维结缔组织(图2),诊断为囊性肾瘤。免疫组化染色:ER(-),PAX-8(+),CD10(+),EMA(+),WT-1(-),CKP(+),Vimentin(+),Desmin(-),Ihibin(-),CK7(+),CD17(-),Ki-67(-)。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图1 囊性肾瘤的CTU表现 A.平扫CT示左肾囊性肿块,CT值约46 HU;B~D.增强CT皮质期、髓质期、排泄期示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光滑,内见一明显强化的细分隔,各期CT值分别为123、106、100 HU;E.肾动脉、肾盂与肿瘤融合图;F.能谱CT碘水密度图+伪彩图示肿瘤囊壁及清晰分隔,囊性成分碘值为7.75(100 μg/cm3) 图2 病例1囊性肾瘤镜下表现A.部分囊腔和间隔(HE ×200);B.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状或立方状上皮细胞,局部区域上皮增生,部分囊腔上皮细胞脱落,囊腔间隔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HE ×400) 图3 病例2囊性肾瘤镜下表现 A.部分囊腔与间隔(HE ×40);B.囊壁内衬鞋钉样上皮细胞(HE ×100);C.部分囊腔上皮细胞脱落,间隔内淋巴细胞浸润(HE ×200)

病例2:女,36岁,因泌尿系B超提示左肾囊肿1周于2015年5月18日入院。既往体健。CTU检查:左肾多房囊性病变,囊壁有增强效应。术前诊断为肾囊肿,不排除囊性肾癌。2015年5月20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全麻后右侧卧位,左侧腋后线肋缘下纵行切开皮肤约1 cm,置入10 mm trocar,建立气腹(压力12 mm Hg),置入腹腔镜,在直视下于左侧腋前线肋缘下、髂嵴上分别置入5、10 mm trocar。分离腹膜后脂肪,沿肾表面锐性分离肾脏前壁、下极、上极和背侧。游离、夹断左肾动脉后,将左肾肿物完整切除。左肾创面用1-0可吸收线贯穿基底部对位缝合4针。去除无损伤血管钳,检查无出血后取出肿块,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手术结束。手术时间90 min,出血100 ml。术后病理:灰白色组织一块,大小3.5 cm×3.0 cm×1.0 cm,切面中央见一囊腔,直径1.5 cm。肿瘤组织由较多大小不一的囊腔和间隔构成,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状、立方状、鞋钉样上皮细胞(图 3),诊断为囊性肾瘤。免疫组化CK8/18(+),CK7(+),CK19(+),Vimentin(+),CD10(+/-),ER(+/-),PR(-),Ki-67<5%。术后随访6年,无复发。

病例3:女,56岁,因无痛性全程肉眼血尿2周于2013年4月22日入院。右侧肾区叩击痛阳性。尿常规:RBC 194/μl。B超:右肾囊性占位。2013年4月24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术。全麻后左侧卧位,于右侧腋后线肋缘下纵行切开皮肤约1 cm,置入10 mm trocar,建立12 mm Hg气腹,腹腔镜直视下建立右侧髂嵴上方主操作孔,腋前线肋缘下副操作孔。术中探查肿瘤位于右肾下极,微突出于肾脏表面。Hem-o-lok钳夹阻断肾门处肾动脉、肾静脉及其分支后离断。于肾脏下极找出输尿管,并向下延申至髂嵴水平,Hem-o-lok钳夹后离断输尿管。由腋前线切口向腋中线延长切口约10 cm,取出右肾,固定引流管后逐层缝合切口,手术结束。手术时间120 min,出血50 ml。术后病理:右肾囊性肾瘤。免疫组化:CKP(+),CK8/18(+),EMA(+),CD10(+),CgA灶性(+),Syn(+)。术后随访8年,无复发。

2 讨论

囊性肾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自1892年Edmunds首先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仅有200多例报道。此病常见于2~4岁儿童和30岁以上的成人,成人多见于女性[1]。该病起病隐匿,一般表现为腹部肿块、血尿、腰痛等。2016版WHO肾肿瘤分类将成人囊性肾瘤归类至混合型上皮与间质肿瘤(mixed epithelial and stromal tumor,MEST)谱系[2]。儿童型囊性肾瘤则是一个独特的亚型,具有特定的DICERI基因突变,该突变较为罕见,易发生良恶性肿瘤。La Fortune等[3]报道1例20岁女性诊断为含有DICERI突变的混合上皮间质肿瘤,术后复发为高度恶性肉瘤。可见,囊性肾瘤成人型也可以是DICERI突变携带者,但是这也可能是因为儿童期的病变直到成年后才被发现,因此,该基因不能绝对区分成人和儿童囊性肾瘤,我们需要分析更多的携带DICERI突变的成人囊性肾瘤,进一步确定DICERI突变的临床价值。本组病例1为9岁男孩,2例女性患者年龄均>30岁。仅有2例表现为肉眼血尿。3例均未行基因检测,故DICERI突变情况未知。

囊性肾瘤主要依靠病理诊断。大体形态一般为边界清楚的囊性肿块,无实质性结节。切面可见肿块由囊肿和间隔组成,囊腔之间互不相通,囊内有淡黄色或血性清亮液体。镜下见囊性肾瘤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或鞋钉样上皮细胞,细胞质呈嗜酸性,无核分裂像;分隔为少细胞的纤维结缔组织,其内有小血管分布;多数囊性肾瘤间质高表达ER、PR。结合此病好发于绝经期女性,提示激素水平紊乱可能与囊性肾瘤的发病有关[4]。3例术后病理均提示肿块为无浸润性的良性组织。

术前诊断囊性肾瘤是一个难题,尤其是与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囊性肾癌相鉴别,鉴别如下。①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该病与囊性肾瘤具有相同的影像学表现,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间隔成分,前者间隔内含有低分化组织和胚胎细胞,后者为含有上皮组织的纤维间隔[5]。②囊性肾癌:该病是指以囊性病变为主的肾细胞癌,囊性肾癌区别于囊性肾瘤的特点在于肿瘤内可见胞质透明的癌细胞。超声检查作为初筛手段,囊性肾癌与囊性肾瘤超声均表现为界限清楚的多房囊性肿块,囊内可有粗细不等的分隔;超声造影显示囊壁及分隔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前者囊壁可见到增强的实性结节,且囊壁呈不均匀性增厚,囊性肾瘤的囊壁表现相对均匀。CT表现特点为囊壁及分隔局限性增厚,厚薄不均,并可见附壁结节,可能是局灶性的透明细胞癌巢[6]。近年来,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和单能量成像技术的应用,有望成为囊性肾肿物的鉴别手段之一。病例1为9岁儿童,且发现时间早,结合CT表现术前考虑为早期的肾母细胞瘤;病例3有肉眼血尿,结合影像学表现,术前无法排除囊性肾癌的可能性。由于术前行肾组织穿刺检查具有转移的可能性,且具有一定的误差,使本病在术前多难以明确诊断。

手术不仅是治疗手段,也能取标本明确诊断,目前主流的手术方式是肾部分切除术。腹腔镜由于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肾脏肿瘤的治疗,因此,大部分指南主张首选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近年来,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也见于个案报道[7]。该病预后极好,极少数病例因为切除范围不够术后复发[8]。病例1、3行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术,病例2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恶变。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儿童型囊性肾瘤存在DICERI突变,这类患者有可能在囊性肾瘤确诊之前或之后确诊其他疾病[9],如胸膜肺母细胞瘤、胚胎性横纹肌肉瘤、甲状腺结节性增生等。因此,对儿童型囊性肾瘤进行DICERI基因检测及随访是很有必要的。

猜你喜欢

囊性肾癌全麻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囊性肾癌组织p73、p53和Ki67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自噬与肾癌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小肾癌诊断的对比研究
VEGF165b的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肾癌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囊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一例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