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在风痰阻络型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10-27冯秋菊王有鹏

河北医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西医证候针刺

冯秋菊,陈 晨,杜 娟,王有鹏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儿童多发性抽动(Tourette 's Syndrome,TS)是一种以多部位、不自主性肌肉抽动为主要特征且伴有秽语的神经精神疾病。此病患儿病程长,且常频繁发作,可给其生活及学习带来极大影响。对于此病西医多采用抗精神病药进行治疗,疗效欠佳,复发风险高,且副作用大[1]。中医采取中医疗法外治法治疗TS,针刺疗法为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其较西医治疗具有多靶点、经济实惠、副作用少等优势[2]。但缺陷在于刺激时间短、疗效无法持久等。而揿针可弥补上述缺陷,在慢性顽固性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优势更为显著[3]。本研究将揿针引入到TS治疗中,观察其治疗效果,以期为更有效地治疗TS提供参考指导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来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门诊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120例风痰阻络型TS患者,西医诊断参照《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V)[4]有关标准,中医参照《中医儿科学》[5]制定风痰阻络型TS的相关标准:①主症:皱眉眨眼,张口歪嘴,耸肩缩头,点头摇头,抽动有力,口出秽语;②次症:急躁易怒,手足心热,睡眠不安,小便短赤;③舌脉象:舌红,苔黄或薄黄腻,脉弦数。具备1项主症及两项或以上次症,再结合舌脉象,即可确诊。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划分成三组,即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均40例。在试验观察阶段,有9例脱落,共有111例完成试验,其中对照1组、2组、治疗组分别为37例、36例、38例。对照1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5~14岁,平均(9.61±2.07)岁;病程10个月至3年,平均(1.73±0.58)年。对照2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5~13岁,平均(9.23±1.96)岁;病程8个月至3年,平均(1.58±0.53)年;治疗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14岁,平均(9.87±2.13)岁;病程11个月至3年,平均(1.76±0.60)年。对三组基线资料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有关TS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型;②年龄为4~14岁;③入组前2周未采取过任何治疗TS的方法;④患儿监护人均同意参与此研究,并于知情同意书上签字;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1021003)通过。排除标准:①短暂性抽动、舞蹈症、孤独症等;②合并重要脏器严重功能异常;③对受试药物过敏或针刺/埋针选穴部位皮损、化脓感染等;④正接受其他影响疗效观察的临床试验;⑤患者无法很好地配合治疗及调研。

1.3方法:对照1组应用传统针刺治疗,选穴主要有百会、四神聪、风池、合谷、内关、肝俞、脾俞、太冲、足三里。以酒精棉球对选穴部位进行常规消毒,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25×25mm,头部百会、四神聪穴平刺0.8寸左右,风池、肝俞、脾俞及四肢穴位直刺0.8寸左右,施行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1次/d,每周治疗5d,休息2d,4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对照2组使用盐酸硫必利(生产厂商:苏州第壹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923,规格:100mg)治疗,口服给药,4~6岁初始剂量每次1/3片,bid,用药2周后改为每次1/2片,用药频次不变;7~12岁初始剂量每次1/2片,bid,用药2周后改为每次1片,用药频次不变;13~14岁初始剂量每次1片,用药2周后改为每次2片,用药频次不变,连续用药8周。治疗组实施揿针治疗,①选穴:背俞穴: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耳穴:肝、脾、心、神门、皮质下。②操作:选用清铃揿针,背俞穴选用规格0.20×1.5mm、耳穴选用规格0.20×0.6mm的无菌揿针(耳穴每次取单耳交替进行),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后的镊子夹紧胶布将揿针直压入所刺穴位,贴紧并稍加用力,留针5d。嘱家长每晚按压埋针处1~2min,以加强刺激。留针期间尽量避免针处着水,以防感染。5d后将针取下,令皮肤休息2d,进行下一次埋针。1周埋针一次,4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8周。

1.4观察指标

1.4.1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拟定中医症状记分标准,并对三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主次症按无、有依次记分为0、1分,主次症相加之和即为中医症状积分。

1.4.2抽动情况改善情况: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ale Global Tie Severityb Scale,YGTSS)[7]对三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抽动情况进行量化评定。YGTSS评价项目包括发声性抽动与运动性抽动两种,每项均25分,且从类型、强度、频率等方面予以评价。分值愈高,抽动情况愈重。

1.4.3血清学指标检测: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集三组空腹静脉血4mL,获得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多巴胺(dopamine,DA)、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水平,试剂盒均购自南京赛泓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5疗效判定:治疗8周后,根据YGTSS评分变化对三组疗效进行判定。临床控制:YGT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90%或以上;显效:YGT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60%或以上但不足90%;有效:YGTSS评分较治疗前减降30%或以上但不足60%;无效:YGT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30%以下。将临床控制、显效、有效的比例之和作为总有效率。

2 结 果

2.1比较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1组、2组(P<0.05),而对照1组、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比较中医证候积分、YGTSS评分:三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YGT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中医证候积分、YGT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1组中医证候积分、YGTSS评分明显均低于对照2组(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5),见表2。

表2 三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YGTSS评分比较分)

2.3比较血清DA、NE水平:三组治疗前血清DA、N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血清DA、N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对照1组血清DA、N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2组(P<0.05),且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P<0.05),见表3。

表3 三组治疗前后DA NE水平比较

3 讨 论

TS属于儿童神经内科常见病,西医多选用盐酸硫必利治疗,其经口服给药后无明显锥体外系反应出现,仅于高剂量给药时出现消化道不适等反应。经临床研究发现,使用盐酸硫必利可缓解TS患者抽动症状,但治愈率低下,停药后易复发[8]。

近年来,中医疗法因具有多靶点作用、安全性高等优势而愈来愈受到临床关注。本病属于中医“瘛疚”、“慢惊风”等范畴。现代中医研究认为,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肾两脏,以脾虚肝亢、风痰阻络为主要病机[9]。小儿具有“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肝属木应风,其性开泄,善行而数变。小儿外感六淫、七情过极等均可致肝气郁滞,积热化火,阴虚血耗,出现阳亢,引动肝风,流窜经络则使肢体多发抽动[10];小儿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可致脾肾亏虚,脾虚则津液输布失常,肾虚则影响水气蒸化,造成痰浊内生,风痰胶结,上扰咽喉则可发出异声秽语[11]。因此,针对此病中医治宜熄风化痰、疏肝理脾补肾。针刺疗法是既往中医治疗TS较常采用的方法,其可通过给予皮肤特定位置一定刺激,发挥疏通气血经络、调和阴阳等作用。但针刺疗法的留针时间短,每次时间仅为30min,可能会因刺激时间不足而达不到理想的疗效。且所使用的毫针针体较长,给患者带来的疼痛明显,患者配合度低[12]。揿针疗法亦称“埋针法”,是一种将揿针刺入并固定在腧穴皮内进行长久留针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其和传统针刺疗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①揿针针体长仅为1.5mm,给患者带来的疼痛轻,患者接受度高;②揿针留置时间可达5d,对穴位的刺激时间更持久。且留针期间,定期对埋针处进行有效按压,可增强刺激强度[13]。本研究将揿针疗法应用于TS患者治疗中,结果显示,治疗后治疗组YGTS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及同期对照1组、2组;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1组、2组。提示采取此疗法的治疗效果较西医治疗、传统针刺疗法高,可有效降低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抽动严重程度。分析其原因为TS责之于肝阳上亢,且和脾肾有关,故埋针选用肝俞以疏肝理气、潜阳熄风,选用脾俞、肾俞以健脾和胃、益肾助阳。诸穴合用,可达到平肝补肾、化痰熄风、健脾行气之功效[14]。且揿针疗法可给予靶点穴位柔和且持续的刺激作用,因而获得的疗效更为显著。

西医研究认为,TS发生多和DA、NE等大脑神经递质紊乱有关[15]。DA主要负责神经信息的传递,当突触后膜DA受体超敏感时,可导致DA水平增高,进而造成DA神经元过度活跃,从而引起TS[16]。NE是DA在相关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而来,其高表达可对小脑运动协调造成显著影响。在本研究中,治疗后三组血清DA、NE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1组、2组。提示揿针对TS患者血清DA、NE水平改善效果更明显。推测其原因是揿针治疗中所选肝、脾、心、神门、皮质下等耳穴较多位于耳甲区,此区有大量迷走神经分布,对其施以持续有效地刺激,可通过影响迷走神经兴奋性而有效降低DA、NE等神经递质水平。综上所述,揿针在风痰阻络型TS患者治疗中应用,取得的疗效较为显著,可使患者血清DA、NE水平有效下调,使其抽动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显著降低。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选取样本量少,调研时间短,所得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待大样本且更长时间的临床研究来做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西医证候针刺
肥胖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谈针刺“针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昆明地区儿童OSAHS中医证候聚类分析
展望蒙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的前景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针刺拉伸加TDP照射法治疗落枕的疗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