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2021-10-26张坤
【摘要】 文化自信是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乡村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但是多年来,由于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乡村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感日渐磨砺,造成了许多农村居民对文化自信的缺失。乡村的振兴要提高乡村创造物质的生产力,更要筑牢文化的根基,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如何提升乡村文化自信?本文阐述了乡村文化自信的构成及内涵,分析了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现实状况,并探索性地列举了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多种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 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123-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提出了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是中华民族“根”与“魂”。多年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已刻不容缓,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乡村文化自信的内涵
(一)乡村文化的内容指向
乡村是社会单元结构最小的构成单位,是千年农耕历史形成。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生活,是乡村居民在固定地域内,长期从事农耕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带有浓厚的乡土地域气息和人文风情气息的文化。乡村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非物质文化。乡村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乡村生存和发展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包括自然地理地貌、生存空间肌理、建筑风格、生产工具等等。乡村非物质文化就是指居民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包括节庆民俗、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村规民约、宗族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觀念、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以及古朴闲适的村落氛围。
(二)乡村文化自信的内涵表达
“文化自信指的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处环境中的文化进行思考、批判、认知、比较到认同的整个过程,形成一种肯定并确信自身文化的重要价值和蓬勃生命力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状态。”中国乡村农耕文化绵延五千多年,因各地域的生存环境和延续传统习俗,形成了独特的乡村文化,构筑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从文化生存的视角来看,乡村文化自信是因为其文化在乡村生存与发展中得到全体住民的共同认可,并长期存在住民的潜意识之中;从哲学视角来看,乡村文化自信是哲学自信,引导住民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改变世界、创造世界提供了原动力和强大的信念支撑,形成一种稳定的源泉。
二、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一)乡村缺失文化自信的现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由于经济收入的不平衡,大量的优秀人才逃离农村。“空心村”的现象大量存在,传统的乡村文化的生存土壤逐渐失去活力。一些外出打工的乡民受城市文化影响,渐渐冷漠乡村文化,游走在城市文化的边缘。
受城市文化的冲击和熏陶,乡村文化的主体逐渐认同自身的弱势地位。原本存在于乡村农耕文化中的互助互帮、邻里热情和自然恬静的乡村文化精神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邻里冷漠、利益至上、极乐享受的文化价值观。乡村文化精神意识随着老一代自然消亡逐渐淡化,传统生产和生活文化形式也缺乏继承逐渐消亡。
年轻一代因经济发展原因,越来越多的主动逃离乡村社会,乡村文化传承遭遇从未有过的“马太效应”窘境。而在农耕生活所形成“千校一面、万人一书”分散的多村学校,随着国家近十几年教育资源整合,在实行撤点并校的过程中消失。住民后代集中进入镇级寄宿制学校或县城大学校就读。镇级、县级的教学内容和环境上远离了质朴的乡村生活,家庭教育和乡村社会实践教育呈现自然性缺失。传统的乡村文化传承失去可能。
乡村“候鸟式”教育现状虽然节约了国家基础教育投资开支,但撤点并校形成的城市化教育取向,教学中主要宣扬和崇尚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认知。这种教育取向边缘了千年来沿袭下来乡村文化的非科学意识和认知的部分。乡村社会的地方知识、民间传说、礼俗仪式等被认为是科学之外的东西。这无形之中加剧了乡村青少年对乡村文化的否定与怀疑。作为未来乡村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其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否定与怀疑,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乡村缺失文化自信的原因
乡村文化自信缺失的是现代工业化与农耕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从经济发展和心理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乡村农耕活动与城市工业化发展所产生的个体收入不平衡导致了乡村文化自信存在危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必然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其文化发展的水平就越高,精神文化的内容也就越丰富、传播辐射功能越强。
2.城市主流文化的扩张压榨了乡村文化的生存空间,其结果造成了乡村文化自信逐渐衰落。随着城镇化的大力推进,人口流动加快,农村与城市的物质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城市文化强势进入乡村社会,打破了乡民原有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乡村业余文化生活被大众媒体的功利性和娱乐性占有,所宣传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原有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威胁;乡村年长者在生活中的权威性降低,其所代表的乡村文化也随之失去影响力;乡村学校教育走“集中化”“城市化”方向,其教育内容表达了城市生活内容及其价值取向,而体现乡村文化内容的知识被冷落。有的学校即使将乡村文化纳入课程,但根本无法挽回乡村文化日渐衰落的境遇。
3.乡村文化发展与传承体系缺乏,优秀人才流出严重,梯队建设后继无人。大量的优秀文化人才外出打工求生存。这些人才往往从小受乡村文化的熏陶,是乡村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乡村文化技艺的传承者,但外出生存环境的变更,追求富裕生活想法,已使这部分人退出乡村,迁徙城市。大量的乡风乡俗、民间文化和民间技艺出现断层。
三、提升乡村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提升留乡人员扎根生存的自信
城市工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就业机会和丰厚的经济收入,这是因为良好的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为城市集中式发展提供了保障。城市各项基础投入完善,公共资源丰富,居民发展空间广阔。而农村因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资源有限,发展空间相对狭窄。 这些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文化教育、卫生医疗、农业生产条件。要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乡村地区倾斜,逐步实现城乡发展的平衡,多渠道提高乡民经济收入,减少乡民与市民的收入差。这样才能让热爱农村、懂农业的人留在农村。
(二)加大现代农业建设,构建新型农耕文化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的生产资料、生产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改观。过去乡村经济是小农经济,生产规模比较小,效率比较低。随着现代机械化的普及应用,加上化学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管理革命。传统的农耕文化必然要更新,要升级,要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相符。一是农业生产规模化一定会扩大;二是生物技术、农资化学产品生产技术更新迭代一定会加快;三是多业态农业经营模式,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会越来越多地呈现;四是农村专业化服务体系一定会越来越完善;五是粮食生产安全的必然会越来越重视。这些都是新的农耕文化构建。只有现代化的农耕文化构建起来,才能使乡村文化充满活力,才能得到乡民和全社会的认可。可观的经济收入和现代农耕文化也会直接支撑并推动乡村文化自信。
(三)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乡村文化自信梯队
乡村文化的主体是乡民。年轻的一代更是乡村文化的继承者和创新者,他们是乡村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一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指导,培育新一代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积极投身于现代新农村建设;二是要加强新一代农民现代农业职业能力的培训,要有引导农民树立现代农业理念,改变小农经济的农业生产观念,掌握新型农业机械技术、生物技术、化学技术、农业经营管理,成为新型农耕文化的缔造者。
(四)大力开展乡村文创活动,将乡村文化品牌推向舞台
乡村文化自信源于乡村文化的繁荣。文化繁荣离不开乡村文化产品的供给。乡村文化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要大胆创新,要以文化产品的形式走出乡村,走向更大的舞台。
一是以市场为导向,开展文创活动。乡村文创产品要根据市场需求,多方面、多维度地与当地乡村资源相融合,形成一定品牌。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无机农业、农业体验、度假类避暑等多种文化形式。
二是以农产品特色为主,打造农业品牌。农产品与乡村文化融合除了融入乡、土、人、情之外,更要突出相应“主题”,注重品牌的建立。
三是将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特色乡村旅游線路的开发,是将当地特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横纵结合的产物。融合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的乡村文化创意,正是游客们所要追求、所要感知、所要体验的项目。
四是充分发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鼓励创作更多更好的农村文化艺术精品,并采取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流动舞台送戏下乡等形式,将民间民俗文化推送,让“芙蓉出水”,让拥有民间民俗文化的地域拥有文化自豪感。
乡村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既要重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也要与现代农业特点相结合,还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农业经济收入,才能为乡村文化提供持久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立,岳晓文旭.城乡中国时代的乡村治理[J].国家治理,2018,(35).
[2]杨瑜婷,何建佳,刘举胜.供销合作社合作行为演化博弈及其稳定性分析——以“振兴乡村经济”战略背景为视角[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8,(03).
[3]王丽娜.村振兴战略下的“家文化”建设[J].人民论坛,2018,(30).
[4]宋晓玲,贾旭东.农村文化资源的活用及其模式[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9,(5).
作者简介:张坤,男,湖北襄阳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高校教育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