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窦娥冤》悲剧的彻底性

2021-10-26许诗宜

今古文创 2021年37期
关键词:窦娥冤悲剧

【摘要】 《窦娥冤》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优秀的悲剧作品,但是部分论者因其大团圆结局而否定其悲剧性质。本文将《窦娥冤》的四折一楔子,按照故事情节划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来进行分析,认为《窦娥冤》并非大團圆结局,而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

【关键词】 《窦娥冤》;大团圆结局;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14-02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品,全剧共四折。有部分论者认为,剧本结尾窦天章为女儿翻案的设计是一处败笔,因而《窦娥冤》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作品。胡适也曾对此类型的结尾形式进行批评:“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下的颠倒惨苦,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还有部分学者承认《窦娥冤》的悲剧的本质,但认为这一结尾削弱了悲剧对人心的震撼力量。本文态度与以上观点相异。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评论:“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主人公之意志,则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这一评论十分贴切。《窦娥冤》实际上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所谓“大团圆”结局实则是悲剧色彩的进一步升华。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悲剧应该包括“情节”“性格”“言辞”“思想”“戏景”和“唱段”六个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情节。他强调,“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所谓完整性,是指一个故事有发生、发展和结局。亚里士多德认为:“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致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评点传奇的语言也可供戏剧参考,在“立主脑”一节中说:“一本戏中有无数人名,究竟俱属陪宾,原其初心,止对一人而设;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终,离合悲欢,中具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止为一事而设;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关汉卿在创作《窦娥冤》时,非常重视情节的整一性,整个故事围绕窦娥蒙冤的过程而展开。本文将《窦娥冤》的四折一楔子,按照情节划分为“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来分析其悲剧的彻底性。

一、悲剧的起因

穷书生窦天章欠了寡妇蔡婆婆的高利贷,无力偿还四十两银子的本利,加之要盘缠进京赶考,便答应蔡婆婆要求,将七岁的女儿窦娥抵给她做童养媳。他出卖了女儿的生存权、婚姻权和平等权,窦娥不得不寄人篱下,人生从此镀上悲哀底色。

本剧开端有一类容易被忽视,但不得不提的人物:已故的蔡家父子。蔡家父子之死作为故事开展的背景,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剧情预设。家庭中男主人公的缺失给全剧定下了灰暗的基调,是产生悲剧故事的大前提。蔡婆婆与窦娥对待亡夫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蔡婆婆不念旧情,而窦娥认定“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坚持“烈女不更二夫”,由此可以推测,她对早逝的丈夫是有感情的,至少是不反感的。正因二人在对故人态度上有着分歧,导致在面对张驴儿父子问题上作出不同的选择,一个要嫁,一个要守。蔡婆婆半推半就,引狼入室,甚至与张父做起夫妻,还为张驴儿当说客,企图说服窦娥。窦娥义正词严,反劝说蔡婆婆:“婆婆也,你岂不知羞!俺公公撞府冲州,的铜斗儿家缘百事有,想着俺公公置就,怎忍教张驴儿情受?”面对张驴儿的逼婚,抵死不从,最终激起张驴儿下毒歹心,造成巨大的不幸。

二、悲剧的过程

张驴儿安排给蔡婆婆的猪肚汤被不知情的张父喝下,中毒身亡。二人闹上官府,张驴儿诬告窦娥毒死他父亲。太守桃杌既贪且昏,断案主张“人是贱虫,不打不招”。窦娥在公堂上“挨千般打拷,万种凌遇,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被打得血肉横飞,依旧拒不招认,反而言辞激烈与桃杌针锋相对。桃杌改变主意,要拷打蔡婆婆。为了不连累婆婆受刑,她连忙招认:“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就是西方文艺理论中的“悲剧精神”。

在刑场,她满腔愤恨喷薄而出,对最神圣的鬼神发出否定与抗议:“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之后发下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三桩誓愿,惊天动地。鲁迅曾经下过一个著名的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句话指出了悲剧的本质:通过“毁灭”的终极方式来肯定“人生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价值越大,其悲剧性就越强,悲剧意义价值所在也就越大。窦娥刚烈倔强,在与封建黑暗势力作斗争的过程中,显现出惊天动地的精神力量。她的毁灭让观众感到悲愤、悲慨、悲痛、悲凉,显现出悲壮的美学价值。

三、悲剧的结尾

中国古典戏曲的创作心理偏好大团圆,这引起了一定的争议,甚至有论者因此认为,中国古代戏剧无悲剧。事实上,《窦娥冤》的结尾与其他古典剧本的大团圆结局是不同性质的,外甜而内苦,正是这一设计拔高了《窦娥冤》的悲剧内涵。剧本第四折,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成为肃政廉访使,重回乡里“随处审囚刷卷,体察滥官污吏”。当他拿起文卷,看到“一起犯人窦娥,将药致死公公”,只看到与自己同姓,便想要避讳,“这是问结了的文书,不看它罢,将这文卷压在底下,别看一宗咱。”窦娥的鬼魂多次将自己的卷宗翻上来,窦天章又反复将卷宗压到底下。显然,他并不像自我剖白的那样“廉能清正,节操坚刚”。十六年过去,所谓廉察史依旧与桃杌之流一样昏庸无能,不能不说是整个社会的悲剧。

这一官场形色人物正是元代吏政的缩影。掌权者们将人性、良知、公道、正义玩弄于股掌,将社会搅弄得乌烟瘴气。在元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下,人民不仅受残酷剥削,有的甚至丧失人权,生活不见天日。据《元典章·刑部》记载,大德七年(1303年)审理的冤狱达5176起,元代司法的乱序状况,可以想见。《中国通史》也有载:“终元一代,也没有编制完备的法典。在审判案件时,各级官吏没有明确的律文可循,只能检对格例办事。”这是窦娥的悲哀,也是时代的悲哀,是黑暗王国里市井小民难以挣脱的遮天巨网。它影射了元代大量无从昭雪的覆盆之冤,因为真实,所以触目惊心,成为让观众胆寒的悲剧作品。正如徐仲廉在《美学》所说:“悲剧力量的根本动因,在于它们表现的主题塑造的人物的时代价值。如果脱离了那个时代,就算是可以成为让人流泪的东西,却不能成为悲剧的艺术。

窦娥的鬼魂出现,向父亲陈述冤屈的时候,窦天章的第一反应是劈头盖脸地斥骂:“我当初将你嫁与他家呵,要你三从四德:三从者,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者,事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今三从四德全无,铲地犯了十恶大罪。我窦家三辈无犯法之男,五世无再嫁之女;到今日你辱没祖宗世德,又连累我的清名。”窦天章对女儿毫无怜惜爱护之心,为窦娥洗刷冤屈更多的是不想连累自己清白的名声。这样的动机与传统“大团圆”故事的内涵背道而驰。窦娥身死而心不灭,化为鬼魂也要斗争到底,求得公道充满了悲恨力量。窦娥虽然最终翻案,但却没有死而复生,就表明此剧不可能圆满。正如乔治·斯坦纳在《悲剧的死亡》中所说:“在真正的悲剧中,地狱之门始终开着,罚入地狱是真正的罚入,悲剧人物無法逃避责任,补救总是来得太晚,在毁灭之前,总是以无可挽回的痛苦为代价,伤口无法治愈,受损的精神无可弥补。在悲剧的公理中,不可能有补偿。”

鬼魂形象进一步传递给观众的信息是,人力是无法改变悲惨现实的,只能依靠鬼神,冤狱才能昭雪。由此,观众和读者才能看到一丝希望和前途。戏剧创作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巨大的悲剧效果,其最终原因并不在于观众消极地接受某一悲剧的结局,而在于观众心理不断地要求参与的强烈愿望。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没有能力反抗、复仇,只有寄希望于“超人间的力量”,窦娥的故事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共鸣与痛感。更让人感到悲哀的是,窦娥被吃人的封建司法制度迫害致死,化为鬼魂依旧没有改天换地的力量,只能依靠封建政府官员“肃政廉访使”,百般周折,才能求得一个清白。

四、总结

“一部成功的悲剧,其意义不仅在于‘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还在于揭露那些摧残、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邪恶势力,也在于‘有价值的东西’在悲剧中对邪恶势力的执着,顽强、宁死不屈的抗争,而且只有三者兼而有之,才能引起人们的悲痛、愤恨和关爱,从而给人们以力量、信心和美感。”因此,《窦娥冤》所谓的大团圆结局并非白璧微瑕,而是画龙点睛,使其成为一部立于世界戏剧之林而不失光彩的悲剧作品。

参考文献:[1]元鹏飞.论窦天章形象与窦娥式悲剧[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02):8-14.

[2]王春燕.从《窦娥冤》窥元杂剧的悲剧情结[J].四川戏剧,2017,(05):20-23.

[3]季贞贞.用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解读《窦娥冤》的悲剧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26(05):85-87.

[4]荆连莲.论《窦娥冤》的思想倾向及其悲剧价值[J].克拉玛依学刊,2012,2(02):52-58.

[5]陆彦.浅析以大团圆结局的《窦娥冤》悲剧性质的必然性[J].大众文艺,2010,(12):93-94.

[6]鲁迅.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7]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8]李渔.闲情偶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许诗宜,女,汉族,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唐宋、元代文学。

猜你喜欢

窦娥冤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窦娥冤》的悲剧价值浅谈
浅谈《窦娥冤》的悲剧性
《窦娥冤》人物悲剧命运探究浅析
近视的悲剧
品味元杂剧《窦娥冤》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征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