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21-10-26李芋枚
【摘要】 1943年贝蒂·史密斯的代表作《布鲁克林有棵树》问世。本文主要对罗姆利家族和诺兰家族的三代女性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塑造形象的剖析,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女性获得独立和实现梦想的艰辛。
【关键词】 《布鲁克林有棵树》;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7-0007-02
一、序言
1943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布鲁克林有棵树》是美国女作家贝蒂·史密斯最主要的作品。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除了女主人公弗兰西,作家还精心塑造了多名女性形象,这些不同身份和性格的女性在弗兰西的成长历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她们的助力下,弗兰西从一名天真可爱的小女孩蜕变成一位知性成熟的美丽少女。
二、《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三位女性形象
(一)教育的启蒙者——大字不识的外祖母玛丽
弗兰西的外祖父托马斯·罗姆利长相英俊,但是为了逃脱兵役,就带着新婚妻子,也就是弗兰西的外祖母从奥地利来到了美国,他恨自己的国家也不接受新国家,他反对四个女儿讲英语,他脾气暴躁,在家里作威作福。外祖母玛丽,是一位美人,声音温柔,没有读过书,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是她记得一千多个故事和传说。”[1]55 她还有着与丈夫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她鼓励孩子们说英语,尽量不要说德语,为了避免孩子们看到丈夫的残酷和荒唐。她非常善良,虽然感叹自己嫁了一个魔鬼丈夫,几次想逃跑,但是为了可怜的几个孩子,又回到了家里。 由于丈夫的强势,长女茜茜错过了上学时间,没有读书,另外三个女儿也读到六年级就必须辍学打工挣钱。玛丽也只能因为身为女儿身而伤心落泪。由于自己没有受过教育,她辛苦积攒了十年的钱却买了一张假地契,第二次攒的钱被丈夫搞投资养鸡失败。这些种种经历告诉她,要改变命运的秘诀就是读书。因此她在自己的小女儿凯蒂生孩子的时候她就告诫她,一定要让孩子读书识字,读莎士比亚的书了解世间百态,读《圣经》相信上帝,还要给孩子讲民间故事,让他们有想象力,“你必须坚持这么做,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会见过世面——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鲁克林的出租屋那么大。”[1]75祖母的悲苦命运之源是生活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之下妇女的地位的被动、屈从,虽然有过抗争,但是美好的愿望终究换来窘境,虽然不甘心,却不得不对命运低头。可贵之处就是,她在教育理念上的觉醒,为女儿如何教育孙辈指明了方向,她犹如一盏明灯,是照亮希望的光!
(二)成长的指路人——坚强乐观的妈妈凯蒂
凯蒂嫁给了餐厅演唱侍者约翰尼·诺兰,约翰尼英俊帅气,打扮时髦干净,嘴里永远快乐地哼着曲儿,但是爱喝酒,收入也不多。家里主要靠妻子凯蒂做清洁工赚钱养家。凯蒂漂亮,勤快,性格乐观开朗。虽然生活清苦,但是凯蒂从不抱怨,总是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她可以把发霉的面包做出各式各样的花样,并且让人回味无穷,还有特制的 “舌头肉”,以及创意黑咖啡。由于母亲玛丽的坚持,自己的姐姐茜茜弄来了《莎士比亚全集》和《圣经》读本,虽然识字不多,凯蒂每天都坚持给上床睡觉的孩子们读一到两页,从未间断。后来,凯蒂看着其他孩子都在学习乐器,挤出两毛五一节课的费用,用自己帮忙两位廷莫尔小姐做家务和一点咖啡点心作为交换给自己的两个孩子弗兰西和尼雷请了钢琴老师。凯蒂自己也若无其事地坐在边上偷学,学会了又指导孩子练习。有这样一位上进好学的母亲是何其的幸运!当丈夫去世,艾薇劝说她让弗兰西辍学,弗兰西自己主动提出去打工,凯蒂都拒绝了,她坚持让她继续念书,甚至坚信她可以拿到毕业证。在弗兰西十四岁的时候,约翰尼因为酗酒过度病逝,在葬礼上,身怀六甲的凯蒂没有哭天抢地,反而沉静地处理着后事,安抚着未成年的孩子,一如既往地带着孩子们夜读。甚至在酒吧老板麦克加里蒂不怀好意地上门帮助时,她都坚决地拒绝了金钱的诱惑,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是她的原则。在青春期,弗兰西和其他的小孩一样,碰到了“性”的问题,凯蒂对于女儿的好奇也坦诚相告。甚至在弗兰西碰到性变态时候凯蒂冷静地开枪击伤了那个男人,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女儿不受性侵犯。在弗兰西认识一位叫李的青年并爱上他,甚至差点和他过夜时,妈妈这样对她说:“作为母亲,我会说一个女孩刚认识一个陌生人,一个整个接触时间不到四十八小时的人,就要跟他上床,那简直糟糕透顶。或许你会遇到很大的不幸,或许你的一生就这样毁掉。”[1]403-404但她也告诉女儿作为女人,这样的经历和无所顾忌的爱是很美好的。在两性关系的处理上,母亲给予了非常理性而又宽容的指引。同样,丈夫的去世,经济条件优渥,善良大度的警官麦克舍恩多次向凯蒂求婚,凯蒂并没有一口答应,而是多方考量,甚至让他和孩子们相处,答应之前也不卑不亢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不是图你的钱……我们没有什么钱,没钱的日子我们也习惯了。”“我想嫁给你,是因为你人好,我想要你做丈夫。”[1]409虽然自己文化不高,只是清洁工,却在第二次婚姻的选择上没有草率,本着对彼此和家庭负责任的态度做出重要的决定。凯蒂,就是这样一位没有被生活重担打垮的女性,承担养家糊口的担子,却乐观自信自立,需要金钱却从来没有因为钱而丧失自己的尊严,贫穷却没有忽略孩子的教育,让孩子走上精神富裕的路。她需要男性的爱却又不依附于他们,她坚持原则,恪守道德而又不失大体和优雅。这样一位坚强又充满正能量的母亲在无形之中给孩子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三)梦想的追寻者——积极向上的弗兰西
弗兰西,书中的女主人公,兼具了母亲和父亲家族的特征: “她有那些鲜明的弱点,她热爱美。她却也兼具罗姆利外祖母的神秘、外祖母讲故事的天赋、外祖母对一切的信心,以及外祖母对弱者的同情。她有罗姆利外祖父那种残酷的意志力、艾薇姨妈的那种模仿能力,有露西。诺兰的那种霸占性。她有约翰尼的多愁善感,却没有约翰尼的外貌。她有凯蒂的温柔,可是不比凯蒂坚强如铁。她综合了所有这些优缺点[1]65。”作为家里的长女,她在周末必须要带着弟弟尼雷一起拾废品卖了来补贴家用或是作为自己的零花钱,也必须帮妈妈去商店买吃喝的食物,甚至学会了讨价还价。深受外祖母必须要读书才能改变命运的理念影响,妈妈从小就给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别的孩子不想读书,而弗兰西就盼望着读书识字,也把上学当作了自己最幸福的事情,虽然学校里面有很多规矩,但是弗兰西性格活泼,喜欢阅读,在学校表现优异,尤其是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她把閱读视为最大的乐趣,甚至计划把图书馆的书按照字母顺序全部读完,因为只要翻开书,弗兰西就会忘记生活的苦痛,孤独的情绪,诗歌让她宁静,冒险小说让她兴奋,爱情小说让她憧憬美好的爱情,而看传记却让他了解人生。随着父亲的去世,母亲又生下小妹妹劳瑞,拿到初中毕业证的弗兰西再也不能继续上学了,她必须辍学打工养家糊口。虽然万分不舍学校生活,但是懂事的她毫不犹豫地去找了第一份工作——花枝工,她的聪慧和肯吃苦很快就适应了工作,虽然收入微薄,她感到了挣钱的快乐。由于工作季节性的原因,她失业了,但是很快她又毛遂自荐去一家公司当了档案员,她识字又灵活,很快老板就安排她做了阅读工,由于表现优异,老板给她加薪并且做了更高的职位。由于战争原因,公司不景气,她不得不重新找了打字员的工作。之前的经验使得她得心应手,深受老板器重。即使在打工,她也从没有放弃学习,因为经常接触报纸杂志,她可以边工作边阅读让她很欣慰。同时她从未放弃上大学的梦想。当她得知可以通过读暑期班上大学,她欣喜若狂,决定边上班边听课完成学业,虽然历经波折,靠着坚强的意志,弗兰西修完了各门课程,大学的门已经为她敞开:“我的外公外婆都不识字。他们以前的那些祖先也不识字。我妈妈的姐姐不识字。我自己的父母不过是小学毕业。我从来没有上过高中。可是现在,我,M·弗兰西斯·K·诺兰,上大学了。”[1]373弗兰西对生活的热爱,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之心,和经历无数苦难不放弃的决心,遇到困难坦然面对的精神,梦想破碎却从未屈服的坚强,无止境的努力,不断地学习,跨越重重障碍和打击,最终让她实现了几代人的愿望。
三、结语
在这部长篇巨著中,小说中的三代女性为了各自的幸福,不断地和家庭、社会以及命运做着抗争。第一代为聪慧坚强的外祖母玛丽,第二代为美丽乐观的母亲凯蒂,第三代为独立坚强的女儿弗兰西。[2]在三代女性的更迭中,没有文化让祖母多次吃亏上当,女儿也错失了上学的机会,丈夫的专横,让自己没有品尝到爱的美好,女儿们战战兢兢。凯蒂作为自己最小的女儿,嫁了懦弱醉酒的丈夫,美丽可爱的她注定无法做一个淑女,自己不得不苦苦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只能在日复一日的奔忙中成长为坚忍顽强的妇人。目睹了祖母和母亲的无奈和艰辛,弗兰西作为第三代,在祖母和妈妈始终坚信读书可以出人头地的教育理念下,她决定过一种不同的生活,不会一辈子在布鲁克林,即使经历了少年丧父,自己早早辍学承担家庭责任,母亲再嫁的种种,她依然不忘初心,以极其顽强的生存能力和不懈追求梦想的精神,最终成长为家族最为值得骄傲的美少女,犹如院子里那棵被无数次摧残却仍旧生机勃勃的“天堂树” !可以说,《布鲁克林有棵树》中的女性形象就如同所有的女性那样,她们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停地追寻自己的幸福,为了在陌生的国度里生根发芽,活出自我,她们爱过,抗争过,奋斗过,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但她们都能以一种教徒式的虔诚与坦然接受着一切的不幸,以一种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把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因为她们都怀揣梦想就是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过上更好的日子!与其说这是一部成长小说,不如说这是一部赞扬女性之美的魅力十足的小说。小说中的故事具有一定的时代感,而一张张女性鲜活的面孔在特定社会的背景之下徐徐展开,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参考文献:[1](美)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M].方柏林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75.
[2]于琳琳.《荆棘鸟》中的三个女性形象[J].鉴赏者,2012,(08).
作者简介:李芋枚,女,汉族,云南华坪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