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策略

2021-10-25王卉

高考·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王卉

摘 要:在当今的教学中,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点。而作为现代地理教学中必须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成为了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人地協调观”培养策略,结合教师实践经验,从激发学生动力,促进主动学习;情境代入体验,渗透情感教育;构建新型模式,优化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中地理;“人地协调观”;学习动力;情感教育;学习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的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而在现代,地理核心素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成为了学科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人地协调观”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中心,有效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效率有着更加巨大的作用。这不仅需要教师以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也需要教师以多种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人地协调观”,以此落实现代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

一、激发学生动力,促进主动学习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学生动力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在现代一系列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动力都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而作为核心素养的一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应当是与现代教学方法相契合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大前提。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一)引入微课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于学习动力有着巨大的影响。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那么整个学习活动都会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效果相对较差。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方法,微课是以单一知识点为教学内容的新型教学方法,其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入微课教学,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以先学后教的方法进行教学。其中,“学”以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予微课和学案两种材料辅助学生自学。其中,学案主要写明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并以相应的练习题验证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微课则为学生的主要学习素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组织需要学习的微课,以进行个性化的预习。当然,即使是微课这种本身就能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形式,在构建和选择上,教师也需要注意应用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应用高分纪录片《宇宙时空之旅》中的素材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这样,通过微课素材,教师有效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对于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地球的独一无二,从而理解保护环境,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激励评价,赋予学生成就感

成就感的获得对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引导学生反思的重要步骤,教学评价不仅有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作用,也有着赋予学生成就感的作用,这对于学生学习动力有着巨大的影响。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积极落实激励性原则,通过多种方法给予学生足够的认可,让学生获得足够的成就感,以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

如在课堂问答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之后加入学生评价环节,这不仅能同时对两个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察,还能一定程度上给予回答问题学生正向的反馈。而在两个学生均回答错误的时候,教师也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而应当将问题适当地进行细化,以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而这样以激励性评价的方法,教师能有效赋予学生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动力,为后续“人地协调观”这一素养的高效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情境代入体验,渗透情感教育

与其他地理核心素养不同,“人地协调观”既是地理教学中需要学生培养的一项能力,也与当今良好品德培养的要求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德育教学方面,情感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注重情感代入体验,以有效渗透情感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引入合理情境,引发学生共鸣

在良好品质的培养中,情感上是认同发挥着相当巨大的作用。相比传统的说理式教学,其对学生的影响也更加深远。而从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地协调的观念都是良好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情况下,情感上的共鸣相当重要。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在地理问题的引入和解决中增进自身对“人地协调观”重要性的认识,还需要以抒情性的语言、故事引发情感共鸣,增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同感,切实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例如:在“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除了以数据表示近年来生物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的现象外,教师还可以讲述世界上最后一只加拉帕戈斯象龟“孤独的乔治”的故事。19世纪,在进化论提出之后,人们大肆捕猎这一物种,而到上世纪,人们发现“孤独的乔治”已经是这一亚种最后的一员——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加拉帕戈斯象龟。而在21世纪,孤独的乔治也去世了,到死他也没有找到配偶,繁衍后代。而通过这一故事,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乔治的孤独与无助。而这也让学生对过度的捕猎产生厌恶之情,这对于“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创建两难情境,渗透良好品德

案例教学法是创建两难情境让学生探究的方法,相比传统的问题解决,其以学生为中心,往往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解决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内心的观念。“人地协调观”倡导构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其都会涉及取舍的问题。而这与案例教学法的两难情境是相当契合的。故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创建两难情境,在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人地协调发展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例如:在“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中,教师即可以引入后续的关于大气污染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华北地区的大气污染现状,让学生理解人地不协调发展产生的严重后果。而在后续的探究中,教师不仅可以展示华北地区大气污染的具体参数,让学生了解其主要污染物,以此探究最有效的治理方法,还可以展示重工业对本地民生的重要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就环境保护与经济与民生两个方面进行一定的取舍。而这也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出更加合适的方法。这样,通过两难情境的创建,教师让学生有效应用了“人地协调观”,这对于学生“人地协调观”这一良好素养与品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构建新型模式,优化学习方法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方法对于现代教学效率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作为现代教学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无疑是相对低效的。在现代,教学方法应当随着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而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教师也需要积极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有效优化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引入问题探究,促进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不断落实,在现代教學中,学生中心地位逐渐深入人心,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其主张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学到知识,培养能力,也是现代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而作为学生现代必须要培养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需要学生中心地位的充分突出。故教师需要将“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积极融入问题探究中,以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工业区域因素”这一节,教师即可以以“本图中有哪些工业分布不合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地图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标识各种信息的主要地图,右下方为图标和比例尺,而左上方则为风向玫瑰图。以这一题目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学习了本节相关的知识。而在问题的解决中,学生不仅需要从经济方面考虑工业分布的原则,也需要考虑河流、风向、距离居民区远近等环境因素。这样,通过问题探究式教学,教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加充分了解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展项目活动,创建生活情境

项目式活动是以一整个项目为研究对象的探究活动,相比传统的探究活动,其一方面更加注重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即从计划的制定到问题的解决完全以学生为主。另一方面,其也更加注重多单元、多学科知识融合,创建真实的生活化情境。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学科与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项目化活动,创建生活化情境。

例如:在“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在基本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就可以以“海绵城市”为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式活动。作为人地协调发展的重要方法,海绵城市主要涉及水文与城市设计的问题。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参考新加坡的城市设计,并结合本地的情况进行探究。这样,通过项目式活动的开展,教师构建了更加切合现实的课题,这对于学生将“人地协调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提出可行性的解决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结合乡土地理,从实践中培养

实践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地理实践力本身就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高中地理的实践教学中,以县、区为主的乡土地理资源有着重要的运用,其能有效地将学习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故在“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中,教师需要充分结合乡土地理,从实践中增进学生认识。

例如:在“从圈层结构看地貌和土壤”这一单元,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可以从本县、区内选择地质公园或者代表性的自然旅游资源带领学生探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选择合适的地点讲解关于地貌的知识。如在地质公园,教师就可以讲解关于褶皱、断层等相关的知识,而在河流处,教师则可以简单地讲述河流阶地、河漫滩等河流地貌知识。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实际的景象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保护。这样,通过研学旅行这一实践活动,教师让学生从乡土地理景象中直观了解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效培养了学生“人地协调观”。

结束语

在当今的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即需要以微课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建有效的情景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并以问题探究、项目活动、实践探究多种方法优化学习的方法。这样,教师才能将“人地协调观”与高中地理的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满足现代教学越来越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蔡凌.高中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2]曹红红.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3]王佳宁.基于人地协调观与地理实践力的台湾高中地理教材分析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4]夏晓凤.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中学生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学习动力学习方法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渗透在教学细节中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缺失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小学音乐快乐学习的三种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