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思达”教学法下的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思考

2021-10-25曾兴福

高考·中 2021年9期
关键词:读思达阅读教学

曾兴福

摘 要: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学语文课堂在进行古代散文阅读教学时,将大部分的经历都花在了枯燥的字词解说上。再加上,古代散文的产生背景及文化背景与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时代相距甚远,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而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则是一种居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注重学生对古汉语语言特点的构建,更重要的是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不断诵读,读出感情,读出心得,然后对不合理处进行大胆的质疑,深入思考寻找证据,通过思辨性的阅读来带动思考,而有所思就必然有所表达,因而“读思达”构成了古代散文教学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古代散文;阅读教学;读思达

“读思达”教学法就是想要改变目前这种状态而产生的一种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我们在进行古代散文教学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读懂字词的对应现代汉语意义,用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律疏通句子的含义,更要透过文本文字的表层与文本乃至作者展开多重的对话,通过各种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挖掘主题意蕴,汲取思想精华,磨砺自己的意志,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进而形成自身的文学素养,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进行文学的表达,实现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读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不会阅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上是有缺陷的,其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阻碍其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说,一个不会阅读的学生将很难通过吸收别人的精神体验来丰富自身的情感世界,提升自身的思想水平。因此,没有阅读,人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其精神发展史。从课堂教学角度讲,阅读是教学的基础、前提,没有学生对教材文本的阅读,教学就会变成填鸭和灌输。一切良好的教学都是从阅读开始的,没有对文本的阅读,没有对文本的“调查”,你的思考就没有依据,你的发言就没有内容,严格说来就不存在学习了。我们不能把学习窄化为读书,但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是教育的根基性工作。

“文学阅读的独特意蕴就在于它不是指向表面的文字,而是指向生命的深层情感,以文字为中介达到对生命的注解,达到情感的交流与沟通。阅读作品,其实就是通过作品来激发、唤醒和强化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深藏不露的情感”。例如: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这篇课文感情真挚,抒情语句较多,整篇祭文打破了四言韵语的常规,纯以散体行文,断断续续,夹哭夹诉,从一系列家庭琐事的叙说中,融注了满腔的骨肉真情,有的甚至是泣血带泪。此两段最为突出。第一段作者突然得到十二郎夭折的消息,震惊之下,他连用三个“其”、三个“邪”,三个“乎”,三个“也”,五个“矣”,来展示作者从一开始的不敢相信、不愿相信,到后来的不得不信、无可奈何的心理路程,文辞抑扬顿挫,感情跌宕起伏。而在另一个选段中,作者不断地使用“吾”“汝”,让读者感觉似乎是作者正在与十二郎进行面对面的交代,自然亲切,入情入理,而又让人痛彻心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古代散文中的用词、句式乃至人称的特点,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诵读,沉浸其中,方能感受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从而才能真正体会作者韩愈在失去至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内心感受,从而让自身的情感体验得以深化,精神世界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丰富。

二、思

不会思考的学生是没有潜力的学生。思考的本质(功能)是加工、建构,人是会思考(理性思维)的动物。人脑不是复印机更不是储存器,人脑是个潜能器、生产器,人脑的价值在于加工、建构,在于产生自己的想法、观点、见解,做出自己的判断、选择。

教学的根本任务绝不是复制、记忆知识,也不是理解、掌握知识,通过知识或以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鉴赏力才是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学课本中所选择的中国古代散文,几乎都是出自大家之手,篇篇堪称经典。作文语文老师更应当利用这些经典篇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如何才能在文言文教學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务必以问题为导向,设计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带领着学生开拓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在教授《六国论》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同苏洵的观点吗?还有别的观点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三国灭亡归因于赂秦,这样合理吗?”“文中的论据真实吗?”。在教授《鸿门宴》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项羽难道真的会那么愚蠢开场就出卖在对方的间谍吗?”“项羽对己方的间谍项伯为什么又丝毫没有动作?”“为何刘邦集团在鸿门宴会上的对话内容高度一致呢?”“项伯在宴会上袒护沛公,项羽没有发现吗?”“项羽对长时间离席的刘邦难道没有察觉吗?为什么不采取任何行动?”“他们到底在干什么?”“鸿门宴到底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同时老师要告诉学生要善于发现文本中不合理的地方、作者故意留白的地方、前后情节互相矛盾的地方等,可疑之处皆可质疑,甚至是文中看似理所当然的地方也可生疑,这样学生就具备了一定的思辨性阅读的能力,而这样的思辨性阅读也是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最后体现。

孟子有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要促动学生的思维,就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所谓的权威发出挑战,敢于质疑所谓的标准答案或公认的见解。《朱子读书法》中提到,“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朱熹认为,“有疑”是读书的关键之处。阅读教学绝对不是让学生接受一个个继承的观念和见解而是要培养学生其批判思维的能力,应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文本乃至以往观点的可“疑”之处,并从这个可“疑”之处作为思考的基点,独立思考,寻找证据,勇敢推理,与同伴、与行家进行多方的交流与谈论,如此方能不断地拓宽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品质。

三、达

所谓达,即表达。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思想准确地表达给别人,并让别人清楚地明白你所有表达的意思,这件事情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而且表達能力无论在任何社会都是一个人要立足于社会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将决定一个人将来的发展潜力。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最有影响力的能力。一人通过阅读学习,思考所获得的知识,如果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那么他所得到的知识就是惰性的知识,是没有活性的知识,其价值也就无从说起,更谈不上将知识化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素养了。

从学生个人作为一个学生的角度,他是个独立个人的鲜活生命,都有表现的欲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有仪式的去满足及培养学生的这种表现欲望,通过教学活动设计为学生单间舞台,创造展示的机会,唯有如此方能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永恒的动力,减少学习倦怠的产生。

从课堂作为学习团体的学生来,在一个学习场中,既有自身的表达,同时也要倾听同伴的的表达,因此那体现的是一个共同体学习的理念,即学习的过程就是一起学习的小组成员或班级成员之间的彼此分享各自的思考、经验和见解,并针对彼此不同的感情、体验和观念进行一定程度的交流,从而达到成果分享、能力共同提高的过程,这是集体成长的有效手段。

因此,在教师教学的实践中要充分的利用各种活动为学生创造表达的机会。首先,可以鼓动课堂交流,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不仅会各自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也能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进行辩论,对对方的看法会有一个在自身认识水平基础上的相对客观的评价,这样通多对各自思维的多方审视,不仅提升各自的思维水平,同时也弥补各自思维的缺陷,带到共同提升的效果。其次可以举行课堂辩论活动,例如:在学习完《项羽之死》后,可以以“项羽算不算英雄”为题,让学生分小组选择观点,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之后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对文本会有个较之之前更为深入的思考,对所得到的信息会有一个更加准确的盘对,对观点的辨析就会综合更多的角度,趋向合理,能初步培养学生筛选和反思的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语言的建构与发展,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以有效地提升。

“读思达”教学法中“读”“思”“达”三个看似独立的教学阶段,实际上是相互融合统一的。广泛的“读”是思考和表达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了这个“读”作为基础,所有的思都是无根之木,所有的达都是胡言乱语。人类都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前行的,没有对已有文化成果的阅读(吸收),个人的思考、表达都是不可想象的。没有思,所有的读都是一掠而过、浮光掠影(走过场),所有的达都是死记硬背、照抄照搬(有口无心)。思是读的灵魂,无思无想的读是肤浅轻浮的读;思是达的深度(内涵),没有思想,所有的表达都是空口说白话。没有达,所有的读就会因为缺乏方向而变得漂浮不定如孤坟野鬼,所有的思就会因为缺少归宿而变得萎缩和枯竭。达是读和思的沉淀成果展示,没有这个展示的出口,所有的阅读和思考都将无用武之地,消逝于瞬间之间。

“读思达”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赖丽斌.浅谈读思达视野下文言文课堂教学[J].考试周刊,2021,(16):17-18.

[2]辛勤.高中古代散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姚文艳.溯历史真相养理性精神——《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任务群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8):49-52.

[4]马立洋.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9.

[5]陈英华.核心素养导向下文言文“读思达”教学模式的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20,(96):23-24.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大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开放课题《中学语文“读思达”行动研究》(立项编号:KCZ2020008)、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FJJGZX20—37)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读思达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以学促教 全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