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钢3500中厚板定尺剪漏油现象治理
2021-10-25刘友泉
摘 要:本文介绍了定尺剪主减速机漏油的分析和处理措施。经过计算处理、定尺剪主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处和上刀架主传动轴瓦没有再出现漏油现象,使剪切线生产的正常进行,同时降低消耗,节约成本。
关键词:定尺剪;漏油;填料涵原理;流量
滚切式定尺剪(图1)是轧钢厂3500mm中厚板剪切线的重点设备之一,其运行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板材成品的产量和质量。定尺剪主要由主传动部分,机架部分,剪刃间隙调整部分,上刀架部分,下刀架部分,机架辊及推尾装置等组成。定尺剪主减速机本体、主轴与上刀架及面板的润滑方式为稀油润滑,此次主要漏油点就是主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处和上刀架主传动轴瓦漏油,使成品板上留有大量的油污,消耗了大量的潤滑油,直接影响到设备运行及产品质量。为了消除设备故障,根除漏油问题,根据现场情况和图纸分析,查出漏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二、故障分析:
定尺剪剪切后的钢板会留有大量油迹,漏油是从定尺剪内部漏出的,经对图纸分析和现场核查,排除了液压系统漏油,发现了主减速机上下箱体接合处有多处漏油,其主要原因是减速机设备重量大且箱体庞大,加工处理非常困难,加工精度、装配精度很难保证,易造成漏油问题。同时,打开上刀架上面的隔板发现主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周围有大量润滑油,而螺母已松动,仍有润滑油流出,上刀架与主轴连接处也不断漏油,从而初步判断为主传动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处(图2)及上刀架主传动轴瓦(图3)漏油。在拆检减速机连接螺栓时发现南数第二个¢160连接螺栓的螺孔与稀油孔相通,造成稀油大量从这流出,是主传动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处漏油的主要原因。其他三个螺栓虽然没有与稀油孔相通,但由于减速机箱体接合不严,螺栓孔内也存在小量漏油的现象。在拆检上刀架处理主传动轴瓦漏油时,对主传动轴瓦进行了检查,发现操作侧主传动轴瓦在加工时一侧进油孔与机体进油孔错位,造成这一侧进油孔堵塞,该部分润滑油沿着沟槽流向另一侧,与另一侧的进油孔的润滑油汇合,形成两处进油一处回油的局面,回油不畅润滑油外溢是刀架主传动轴瓦漏油的主要原因。非操作侧主传动轴瓦虽然两个进油孔加工尺寸和位置正确,但也存在回油不畅的问题。经过逐步进行拆检,主要漏油点就是主减速机上下箱体¢160连接螺栓处和上刀架主传动轴瓦,证实初步判断是正确的。
三、解决措施:
3.1对减速机连接螺栓处进行处理
(1)采用整体拆除方法,首先要将油路和附属设施进行拆除,再将面板和上刀架一一拆除,然后将主传动减速机进行拆检,对于漏油的地方进行重新处理。由于拆检减速机这个过程十分复杂,减速机本体重量大且箱体庞大,吊装困难,重新安装也很难保证彻底解决漏油现象。这种方法需要的时间长,整个过程需用时720小时,将严重影响生产进度。
(2)经过对漏油部分结构认真分析后,重新制定了简捷有效的方法,利用填料涵的原理,在拆检完面板和上刀架后,将漏油部位的连接螺栓拆下,对螺栓和螺栓孔进行实际测量,发现螺栓和螺栓孔间隙大,盘根无法定位,所以不能直接采用盘根对其进行密封,根据测量数据设计套筒套于螺杆上,减小与螺栓孔的间隙,盘根得到定位,保证密封效果。套筒上下用盘根密封,螺栓加热预紧,盘根受到挤压变形,达到密封效果,同时采用HT528工业修补剂对其余漏点进行修补,使漏油问题得到了较快解决。该方法实际用时360小时,比前一种方法节约时间将近一半。
3.2对上刀架主传动轴瓦进行处理
处理上刀架主传动轴瓦彻底解决的办法是重新设计制造轴瓦及轴瓦密封,这需要很长时间加工周期。通过查验图纸尺寸,定尺剪在正常工作时两个偏心主轴和轴瓦之间的相对滑动,润滑油在他们之间的流动可视为压差、剪切共同作用下的平行平板间隙流动,根据其流量计算公式:
Q=(bh3/12μL)△P±(bh/2)V0,
其中:b 为轴瓦宽度;L为轴瓦周长,(且1/R∠∠1,接近0);h为偏心轴与轴瓦的间隙;h∠∠b、L;μ为润滑油黏度;V0为润滑油流速,在这里可认为偏心轴圆周的线速度即为润滑油流速;△P为润滑油进入轴瓦与流出轴瓦时的压差,在这里流出轴瓦时润滑油的压力可视为0,那末△P为进口压力。
可求出维持该间隙流动为层流的最小流量,经过计算我们认为按原设备配管及系统压力,提供个流量是所需流量的3倍,因此一侧供油就能满足需要。所以决定不再加工轴瓦,同时在供油管上增加截门以调节流量,使刀架主传动轴瓦漏油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四、结束语
经过一年多的使用,定尺剪主减速机上下箱体连接螺栓处和上刀架主传动轴瓦没有再发生漏油,保证了剪切线生产的正常进行。加深了对定尺剪机械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今后对故障判断查找问题积累了实际经验。
参考文献:
[1]赵伟.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M].大连理工大学,1999:47-51.
[2]周士昌.工程流体力学[M].北京:东北大学出版社,1995:102-104.
[3]王守新.材料力学[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40-42.
作者简介:
刘友泉,工程师,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毕业,东北大学机械工程领域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现就职于天津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从是工艺及设备的培训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