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护理在心肌梗死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及疗效分析
2021-10-25尹继兰
尹继兰
(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邳州 221300)
0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属于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多发人群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近年来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具有极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此类疾病指的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等情况导致的心肌坏死,患病者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以胸骨后疼痛为主,严重危及着患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2]。当前对于治疗此类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以溶栓治疗、介入治疗为主,对于缩小心梗范围、提高患者心功能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针对优化护理在心肌梗死PCI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观察及疗效进行分析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心肌梗死PCI患者4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优化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24例,其中对照组男16例,女8例,年龄41~76岁,平均(58.56±5.24)岁;观察组男13例,女11例,年龄42~77岁,平均(58.91±5.01)岁。两组一般性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基础上实施优化护理进行干预,具体如下。
(1)患者办理好入院手续后护理人员应当保持亲切、诚恳的态度与患者进行接触,根据患者病情程度为其开放绿色通道,确保患者卧床休息质量。(2)密切观察患者血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率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变化情况且做好准确记录,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确保室内通风顺畅。(3)给予患者氧疗治疗,从而有效缓解其临床症状[4]。(4)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纠正水电解质紊乱。(5)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继而根据其疼痛等级遵循医嘱给予其相应的镇痛药物。(6)准备好各项急救设备、药品和物品,指导患者术前进行各项必需检查,继而为患者做好手术备皮准备,术前遵循医嘱给予其相应药物进行服用。(7)术后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等各项指标变化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告知医师进行相应的处理。(8)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穿刺部位伤口是否存在疼痛、渗血以及红肿,是否存在出血倾向等不良情况,定时为患者伤口进行清洁,确保其处于干燥状态。重点观察留置血管鞘的患者其皮肤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应当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9)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其饮食主要以清淡、易于胃肠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每日注意适量的饮水量[5]。(10)为避免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护理人员应当根据患者性格特点为其展开心理疏导工作,耐心倾听其内心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帮助其找寻正确的排解情绪的方式。(11)采用简明、清晰的语言阐述方式告知患者关于疾病的相关基础知识、接受PCI治疗的优势和特点,自我护理技巧等,从而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和配合度。(12)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每日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其运动强度和时间应当控制在自身承受范围之内,注意休息质量。(13)患者出院前应当为其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定期进行电话随访和面对面随访工作,也可通过微信交流群等多元化的方式为患者答疑解惑,并告知其定期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在接受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其不良情绪变化情况,本次主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综合评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反之,分值越低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轻微。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其中主要指标如下所示:LVEF、LVESD、E/A比值以及LVEDD。
观察两组干预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根据本次探讨方向主要划分为低血压、胸痛、皮下血肿以及伤口感染四个维度。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24.0对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变化情况(±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变化情况(±s)
SAS SD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24 45.61±5.22 20.11±2.11 45.22±4.9619.67±2.01对照组 24 45.18±5.39 30.36±3.51 45.31±4.8129.34±3.41 t 0.280 12.261 0.063 11.968 P 0.780 0.000 0.949 0.000组别 例数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心功能指标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s)
指标 时间 观察组 对照组 t P LVESD 干预前 53.66±3.86 53.49±3.99 0.150 0.881干预后 48.63±3.11 51.31±3.47 2.817 0.007 LVEDD 干预前 60.16±4.82 60.01±4.99 0.105 0.916干预后 41.02±2.83 46.43±3.59 4.919 0.000 LVEF 干预前 44.74±3.93 44.68±3.96 0.052 0.958干预后 57.68±6.15 53.82±5.89 2.214 0.031 E/A 干预前 0.80±0.22 0.79±0.31 0.128 0.898干预后 1.99±0.29 1.29±0.24 9.110 0.000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当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其目的在于让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再通,从而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肌梗死再发率。虽然PCI具有极高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需要接受长时间卧床休息,且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使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受到一定的影响[6]。加之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其治疗依从性受到极大的影响,针对于此,应当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改善其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依从性,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本次探讨中,为急性心肌梗死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进行干预,其探讨结果显示如下:干预前,两组不良情绪评分以及心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不良情绪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心功能指标较之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根据结果分析可见,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健康宣教等渠道进行干预使得患者对于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升,继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为心肌梗死PCI的患者实施优化护理进行干预较之常规护理模式而言,其具有极高的临床护理价值,对于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幸福感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进一步缓解不良反应和不良情绪,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