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Valsalva动作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总结
2021-10-25周欣怡陈丽娟诸葛谦邓遵
周欣怡,陈丽娟,诸葛谦,邓遵
(桂林市中医医院,广西 桂林 541002)
0 引言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raventricular Tachycardia, PSVT)是急诊科的常见心律失常,具有突发突止和反复发作的特点[1]。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心脏病患者的占比较大,患者在发病时,心率极快,可达到160~220次/min,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心跳感或心悸,出现出汗、多尿、呼吸困难等症状。如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持续时间过长,将可能引发患者出现头晕、胸痛、昏厥等症状,甚至引发严重的循环障碍,导致患者休克、心衰,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快速转成窦性心律(转复)对于患者的治疗而言至关重要。据既往的急诊急救经验表明,改良Valsalva动作是有效的治疗PSVT方式,其复律成功率较高,可节省医疗资源,且安全性较高[2]。其操作简便,病人痛苦小,副作用少,易于临床开展。本研究就改良Valsalva动作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5月急诊科收治疗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实验组男5例,女5例,平均年龄(49.2±15.6)岁;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55.4±14.6)岁。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
排除标准:病窦综合征(慢快综合征)、Ⅱ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存在Valsalva手法禁忌:动脉狭窄、心肌梗死、青光眼、视网膜病变;明确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标准Valsalva动作组):随机入选10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上身抬高45°,取一只10 mL注射器(压力40 mmHg)让患者用力吹气持续15 s,结束后保持姿势不变1 min,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仪判定复律情况。
实验组(改良Valsalva动作组):随机入选10例阵发性室上速患者,行改良Valsalva动作:患者行标准Valsalva动作后立即平卧并抬高双腿至45°保持15 s,之后回归半卧位维持1 min,采用十二导联心电图、心电监测仪判定复律情况。如复律失败可再进行1次。
1.3 指标判定
(1)治疗效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2)复律成功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
(3)颈内静脉前后径、左右径: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内静脉前后径、左右径。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复律成功率比较
实验组的复律成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复律成功率比较[n(%)]
2.3 两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颈内静脉前后径、左右径比较
两组静脉前后径、左右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静脉前后径、左右径均较对照组更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颈内静脉前后径、左右径比较(±s, mm)
表3 颈内静脉前后径、左右径比较(±s, mm)
组别 例数颈内静脉前后径 颈内静脉左右径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10 9.12±0.46 12.42±0.41 12.31±0.52 14.33±0.51对照组 10 9.14±0.38 9.15±0.37 12.36±0.54 12.33±0.52 t 0.1499 26.4797 0.2983 12.2801 P 0.8816 0.0001 0.7671 0.0001
3 讨论
射频消融法是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方式,成功率较高。在病症急性发作时,常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药物复律、食道调搏及电复律等方式来终止心动过速的发作[3]。药物复律的治疗灵活性较高。以药物进行治疗患者依从性高,但药物复律不良反应大,会导致患者发生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心搏骤停等不良反应,导致该方式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争议颇大[4]。食道调搏法操作较复杂,舒适度差,绝大部分患者对该方式的接受度较低,在药物复律失败或有禁忌证时才会使用这种方法。电复律又称心脏电除颤,通过额定的短暂高压强电流刺激心脏,对血液动力学异常的患者疗效较好。
对于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刺激迷走神经是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避免药物治疗造成机体伤害的风险。刺激迷走神经通常有压迫颈动脉窦法、压迫眼球法、按压眶上神经和Valsalva动作法等。机械刺激增加迷走神经张力治疗效果较好,但压迫眼球法、颈动脉窦法具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颈动脉窦法的对于颈动脉窦较为敏感的患者而言危险性较大,容易发生心脏停搏的危险。而压迫眼球法会操作者的影响较大,如果压迫眼球力度过大会造成视网膜剥离,导致患者失明[5]。标准Valsalva动作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而达到复律目的,比颈动脉窦按摩有效但成功率仍较低,故临床应用受限。为了改变Valsalva动作临床成功率较低的情况,REVERT研究改进了Valsalva动作,并在临床上进行了推广。改良Valsalva动作让患者在半卧位憋气之后立即平卧,并由他人抬高其双腿[6]。研究显示,改良Valsalva动作较传统Valsalva动作可显著提高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复律成功律。改良Valsalva动作,操作简便,作用迅速,使用安全,副作用极小,避免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患者更乐于接受。其可降低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和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高我院的急救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结果显示,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复律成功率为60.00%,较标准Valsalva动作组更高,究其原因在于在平卧及被动抬高腿部后,可加速静脉血液回流,可以有效增强迷走神经的张力,达到提高转复成功率的目的。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50.00%,明显较标准Valsalva动作组更高;改良Valsalva动作组患者的静脉前后径、左右径均更长,究其原因和改良动作在平卧后抬高腿部增加了心血量、提高了颈静脉充盈度有关。
综上所述,改良Valsalva动作能有效提高PSVT患者复律成功率,极具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