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华服色彩—织绣工艺

2021-10-25王天歌宋语嫣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官服缂丝仙鹤

王天歌 宋语嫣

一、官服补子图案的色彩

中国传统图案的颜色纯度较高,色彩饱满艳丽。如果说商周时期由红、黄、蓝、黑、白构成的五方正色奠定了中国传统色彩基础的话,那么汉代到明清时期则展现出其丰富艳丽和系统化的一面。

(一)明代的色彩

在色彩的选择上,明代官服补子的底色通常比较深沉稳重,但也有金色底衬出现,纹样多选择对比的互补色,然后再加入一些金银丝线作为调和[1]。

与清代相比,明代补子图案的色彩相对淡雅,五彩刺绣补子比较少见,补子的配色一般都采用浓重正色,用金线绣成各种图案,从而获得富丽堂皇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如明代獬豸纹方补(图1),整体颜色呈暖色调,虽然使用了浓重的青色做底,但主体獬豸图案大面积使用了金色绣线,小面积的地方运用其对比色绿色绣线点缀,辅助纹样则使用金色绣线与同类色黄色绣线搭配组合而成,图案的外轮廓使用白色绣线作为调和,使图案轮廓分明,颜色和谐。

图1 明代獬豸纹方补

(二)清代的色彩

清代官服补子图案则以彩色居多,图案的色彩十分艳丽,通常使用五彩织绣,将图案用彩色的绣线绣在黑色、深红色或石青色的底子上。通过对比色的不等值配置,以及使用金、银、黑、白、灰色彩间隔的方法,追求高艳度、强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如清代乾隆时期仙鹤纹方补(图2),该方补选用石青色为底色,其中包括了二十二种颜色的绣线及捻金线,主体动物仙鹤以白色为主,小面积搭配捻金线,使仙鹤神形象突出,与底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图2 清代乾隆时期仙鹤纹方补

除此之外,还运用了红、绿、蓝、黄、白等颜色的绣线绣制太阳、盘长、蝙蝠、桃子、海水及五色云等间饰,使花纹饱满,气韵生动。色彩上追求高艳度、强对比。这不仅是美学与工艺技术的简单结合,同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

二、补子图案的制作工艺

(一)刺绣工艺

明代之前的官服往往直接绣制图案,由于绣制时间长,制作成本高,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整件衣服报废。而明代官服是将服装与作为标识图案的补子分别制作,不但使制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降低了制作成本,同时又方便更换,避免了因标识图案的差错而重新制作的风险[2]。明代补子的生产方式也十分先进,可以成批在织机上织成底纹,然后再由人工绣制,不仅提高了官服制作的工效,而且也减轻了朝廷的负担。所以清代的官服也延续了明代补子的这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并将其发扬光大。

补子的刺绣方法复杂多样,比如在绣线外部包有金、银的称为平金绣,外部不包金、银而直接使用彩色的线进行绣制的称彩绣,在夏服上所用的是戳纱绣,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技法。

在刺绣中,反戗针是最常见的一种针法,恰恰与正戗相反,它是有规则的由内向外进行施针,丝线的方向是一致的,批头相互之间要有衔接,其广泛运用在明代的刺绣品当中。如清代孔雀纹方补,此方补用石青缎为地,背景布满三蓝如意云朵,上面绣有五彩海浪、山石、太阳和孔雀,运用了反戗针的绣制方法,用齐针分批次地进行刺绣,前后衔接而达到最终效果。其刺绣步骤是首先在图案的最里面,用齐针绣出第一批针线,然后在第一批的落针处外侧加钉一根强捻的扣边线,第二批起针时紧贴着这条扣边线,并将其压住,之后每批都按照第二批的方法绣制[3]。所以每批针线的衔接处既规整又凸出。用反戗针技法绣出来的图案层次鲜明清晰,惟妙惟肖,富有立体感,所以反戗针多用于官服补子的制作。

明清官服补子图案中另一种比较常见的针法就是打籽绣。打籽绣是一种专门绣制颗粒状质感的技法,它的绣制方式是将针从底衬背面穿出后,用绣线在针上缠绕一圈或者两圈,然后将针扎入接近起针的地方,让线圈紧贴底衬,再把绣线拉紧,这时绣布上即形成了一个立体的颗粒。一般打籽绣的制作工序是由图案的外轮廓向内绣制,颗粒与颗粒之间要均匀有序。如清代獬豸纹方补运用了这种针法,在绣制八宝和动物身上的毛发中得以完美的体现,将图案表现得栩栩如生并且富有立体质感。

(二)织锦工艺

织锦是我国工艺水平较高的丝织品。明清的官服一般是运用织锦工艺将补子部分与服装的面料部分一起织出。织锦工艺分别有经起花和纬起花两种形式,也被称作“经锦”和“纬锦”。经锦是将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经线与一组纬线进行交织,运用提花的方式使织机的综框发生升降变化,从而达到起花的效果[4]。纬锦的纬线也分为明纬和夹纬两种形式,明纬就是在布的上面用纬向的浮点显现花纹,夹纬则是用织物正面的轻浮点显花,它的技法是将表面的那层经线和底层的经线分隔开而达到效果。

妆花是明代南京丝织工人创造的新品种,是在织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以挖花为主要显花方法的丝织物。它的特点是重纬、缎地、颜色丰富,并且其还采用了缂丝分段挖花、通经断纬的方法,在明清之际甚是流行。妆花是丝绸中织造工艺水平最高、色彩最绚丽、最高级的品种之一。采用妆花工艺织花纹的优点在于换线便利,图案可以不受颜色的约束。所以运用妆花技术可以织出各种颜色的花纹,使织物能在同一匹缎上织出图案相同但配色完全不同的花纹,出现同花异色、色彩斑斓的效果。如明代仙鹤纹方补运用了妆花工艺,采用对比强烈的白色线勾勒红色牡丹的边缘,在黄色的地上织出白色的仙鹤,用刻麟法织出仙鹤翅膀上的绒毛,使仙鹤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妆花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不用纹经织花,而是用地经与纹纬正面编织,所以纹经不织花的时候,沉在织物的反面不能交织固结,这是妆花与其他织物工艺的最大区别。

(三)缂丝工艺

缂丝与刺绣工艺通常都是事先单独缂成或者绣出补子的样式,然后再缝制于官服上。缂丝也叫作“刻丝”,是一种具有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品。一般织锦是采用通经通纬的制作方法,纬线贯穿作品的整幅画面,而缂丝工艺则是采用通经断纬的方法,将本色经线挣在织机上,然后将各种彩色的纬线按照图案的轮廓逐块织出,其中纬线并不贯穿整幅画面。因为图案是逐块织出来的,所以图案的边缘位置都要回纬,如果图案的边缘和经线重合了,便是因为回纬而产生的间隙,如同刀刻的效果。缂丝的织造技法有很多,除了结、掼、勾、戗这四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方法外,还有子母经、包心戗、凤尾戗等。

明代缂丝在宋代缂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图案层次更加分明,疏密有致,富有极高的装饰性[5]。明代缂丝大量的使用了孔雀羽线、捻金线作为原料。孔雀羽线的制作工艺是用孔雀的羽绒与丝绒编织结合制成,具有固色持久,花纹色彩光芒耀眼的优点。最常见的缂丝方法是凤尾戗,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线交替缂织长短、粗细不同的线条,线条的戗头一排短粗一排细长,粗细有序的排列。用这种方法缂出的图案形状如同凤尾,最后有时也会适量运用彩绘的手法补色,具有气质纯厚、色彩艳丽、造型优美的特点[6]。清代缂丝补子明显增多,特别是从中期开始大量织造一直持续到晚期。例如清代乾隆时期缂丝白鹇纹方补,此方补是用捻金线为纬线,运用缂丝的技法织出金色的平纹作为地,再用红、蓝、绿、白、黄这五种颜色的线做彩纬,使得织出的图案形象既生动又逼真。

三、结语

明清官服补子绚丽多彩,制作工艺复杂多样,运用多种织绣工艺将补子图案与制作完美结合,是中国传统图案形式美的集中体现。

猜你喜欢

官服缂丝仙鹤
仙鹤的邀请
蛇与仙鹤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辽代契丹官服中的中原因素探究
阴险和仙鹤
“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官服是个奢侈品
“织中之圣”藏巷陌
南北朝官服的“轮回说”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