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兽”是骂人的话吗?
2016-12-20佚名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2期
佚名
大家在看明清古装剧的时候,会发现官员的官服,在胸前或后背有一块动物图案,这些动物图案都是有讲究的,不同的动物代表着官员不同的等级。用动物图案来表示官员等级的做法在武则天时就有了,但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官服制度,却是到明朝才形成的。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之后,开始加强中央集权,就连帝王官员的服饰制度也几乎达到了最完备的地步,给每一级官员的官服都设计了一种动物图案,将它绣在一块四五十厘米见方的布料上,再将这块布料(即补子)缝到官服的前胸和后背上,这样的官服制度就叫“补子制度”。当然,这些动物图案也不是随便设计的,当时,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飞禽,代表文官的文明特性;武官的官服上绣的是走兽,代表武官的威猛特性。等级越高的官员官服上绣的动物也就越珍贵,比如一品文官的官服上绣的是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四品分别是孔雀和雁,到了八、九品,就降到黄鹂和鹌鹑了;一品、二品武官的官服上绣的动物一样,都是最威猛的狮子,三、四品是虎豹,到了八、九品,则成为犀牛和海马。清朝延续明朝的补子制度,只是在动物等级上进行了一些小的调整,比如文官的八、九品变成了鹌鹑和练雀,武官的一品则变成了麒麟。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最初就来源于明朝官服,指的便是文官和武官官服上分别绣有的“飞禽”和“走兽”的官服制度,后来才发展成为表示道德败坏的贬义词。明清时期,除了文武官员的官服外,其他如公、侯、伯、驸马和杂役的服装,以及朝廷封赏的补子服上,也都有不同的动物图案。而皇帝的龙袍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