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阳询楷书作品《九成宫醴泉铭》字体结构中隐射的艺术精神

2021-10-25宋以涛

艺术品鉴 2021年26期
关键词:平正欧阳询结字

宋以涛

一、欧阳询生平简介

欧阳询,字信本,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潭州临湘人(今湖南长沙),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公元557 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 年),享年八十四岁。初唐四大家之一(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其子欧阳通亦善书法,父子被后世称为“大小欧阳”。[1]欧阳询官仕三朝(陈、隋、唐),其祖父官至征南大将军,父亲欧阳纥也常随其祖父驰骋沙场,作战勇猛,后继承其祖父之伟业,官至广州刺史。后因皇帝猜疑,怀其有二心,遂拜其为左卫将军。其父亲后于广州起兵反叛,仅欧阳询一人逃脱幸而活了下来。之后由其父生前好友尚书令江总收养,并抚育成人。相传欧阳询面相极其丑陋,然而却天资聪慧,记忆惊人,博览经史,在隋朝时官至太常博士,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历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之学士、后封为渤海县男。

二、欧阳询作品概述

欧阳询的书法,最初学习的是王羲之,但他的字体险劲胜于王羲之,后来又学习南北朝时期的碑刻以及汉代隶书。他善于学习古人,又能融会贯通书法的精髓并且自出新意,最终形成了法度森严、结构险峻、笔力劲健、端庄严谨的艺术风格。后人称其楷书为“欧体”,因其曾经担任太子率更令一职,所以又称其书体为“率更体”。作为初唐时期十分具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他完成了隶楷杂糅走向楷法森严的楷书的转变,将碑刻中的方刚与书札之温润融合,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书法发展史上贡献巨大。欧阳询楷书代表作品主要有《化度寺碑》《虞恭公碑》《皇甫诞君碑》及《九成宫醴泉铭》等。[2]

三、《九成宫醴泉铭》作品背景简介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最著名的楷书作品,初学楷书的书法爱好者多会练习此作品。唐朝贞观六年(公元632 年)由魏征撰文,由欧阳询用朱笔在碑石上书写,并于同年四月刻成此碑。碑文共二十四行,一行五十字,最下面一行因时代久远而脱损。碑额有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此碑刻现今收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博物馆之内。[3]《九成宫醴泉铭》铭文记叙了“九成宫”的来历,主要歌颂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铭文中还介绍了在九成宫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引经据典地说明了醴泉的显现是由于天子的功德。

四、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的结构及其艺术精神与审美

关于书法的形式结构,它包括整幅作品的结构,也包括单字的结构。本文的“结构”主要是指书法的单字形体,也称为间架、结字、结体。不同书法艺术的字体、书体的结构各不相同,并随时代变迁和个体不同的审美差异而有所区别,但不论结构如何变化,都有着一定的共性和规律可以遵循。

冯班在《钝吟书要》中说到:“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间架可看石碑,用笔非真迹不可。”又说:“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

[4]笔者曾有过学习书法的经历,深知结构对于书写的重要性,因为结构的相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书法家所临摹或所取法的字帖,在书法风格上是否与前人达到一种完美的契合。启功先生早年曾发现黄金分割法则在书法艺术结体中的应用,即“五八法理论”。他认为前人也曾探索过“结字有没有规律?”“结字有没有一定的方法?”又言有人曾作“九宫格” “米字格”。九宫格就是在一个方格内,平均分割成九个小方格,横竖皆为两个平分长宽的直线段。他说也有人认为最中间的那一格,为九个宫的“中宫”,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清朝早期书法家王澍,就曾用“九宫格”来写字,由于他写字注意力都在中间,故而很多字都有超出格外的情况。这种现象在启功先生练字时也常常出现,于是其思考有什么办法以及有什么规律,可以解决这种现象。后经他细细推算及测量,寻找重点,得出了字的重心不在中间,也不在米字格的中心或者说交叉点,也不在九宫格的中心。他认为一个字有“重心”而不是“中心”,一个字有四个“重心”,以启功先生的“五八法理论”作图,“四重心”,分为A、B、C、D 四个点。(图1)

图1 “四重心”

启功先生认为下笔时,眼睛应注意的是A 点;收笔时眼睛应注意的是D 点;往左下写的时候在下方的笔划应注意C 点;往左下写的时候在上方的笔划应注意B 点。如果E 是5、那么F 即为8;如果G 是5、那么H 即为8,以此类推。因此经过他的细心推算,他得出了三条结字法则:

第一条结字法则——五八黄金分割法,也就是0.382:0.618,又叫“运筹法”或“优选法”,一般的学者多称为“黄金率”。例如:“人”字(图2)、“大”字(图3)、“仁”字(图4)、“戈”字(图5),可以看出在每个例字的黄金分割上,它们的“重心”根据汉字的不同也会有所区别。

图2 “人”

图3 “大”

图4 “仁”

图5 “戈”

第二条结字法则——“先紧后松” “先大后小”“先窄后宽”,如果以上下作为标准则即为“上紧下松”,如果以左右作为标准则即为“左紧右松”。比如“三”字如能处理为上紧下松,“川”字处理为左紧右松则更为符合一般的审美标准。另外比如“彡”在下笔的时候就应该使前两撇稍窄一些,驻笔稍宽,如果出现上窄下宽,则会影响字体的美观。

第三条结字法则——“笔画全是弯的” “笔画斜着上”,启功先生认为在书法上是没有真正横平竖直的汉字,横平竖直的字一定是非常难看的,除了篆书字形有些点画需要横平,但是一个字的整体还是具有一种动感,其他的字体之点画皆不是横平竖直。

在第一条法则中,黄金分割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艺术性以及和谐性,蕴藏着丰富的美学价值,这一比值能够引起人们的美感,被认为是建筑和艺术中最理想的比例;关于第二条法则,笔者认为虽然中国汉字有很多,并不是所有的汉字结构艺术都符合这条法则,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汉字来说,基本上是符合“先紧后松” “先大后小”和“先窄后宽”的规律,因为在汉字的艺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多随着汉字书写的笔顺进行由左到右、由上到下的欣赏,所以遵循第二条的法则所书写出来的汉字,在艺术欣赏上更符合中国人审美;小时候我们所接触的汉字书写教育多为只要把字写得“横平竖直”即为好,其实真正流传下来的书法艺术作品,它所有的笔画都不是“横平竖直”的,因为书法艺术的笔画只有相对的弯曲,才能体现出笔画的弹性,只有笔画出现粗细变化才能体现出美感,所以笔画都是弯的是非常正确的论断。

启功先生的三条结字法则,“五八法理论”作为启功先生的创新之处,非常值得学习与探讨,但是以此作为楷书结构的分析时依然可以更为细化。唐代书法家欧阳询作为楷书艺术结构理论的典范人物,其《欧阳三十六法》对结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初唐时期关于结构的分析理论相对较少,欧阳询的《欧阳三十六法》是关于楷书结构法则的集大成的论著,主要是以“欧体”作为标准而评价的,书中将楷书结构法则的标准分为“三十六法”,并根据汉字笔画之多少以及楷书结构之特点,叙述了结字的调匀点画之法则,内容十分详实,至今仍是一部关于楷书结体理论的核心著述。

结合汉字的结构分类可对三十六法中的各法进行相对应的归类,可分为上下结构和上中下结构,主要包括“顶戴” “复盖” “复冒”“相管领”等;左右结构和左中右结构,主要包括“向背”“相让”“左小右大” “左高右低”和“左短右长”等;半包围结构和全包围结构,主要包括“满不要虚” “回报” “包裹” “却好” “提速”等;独体结构,主要包括“撑住”等;穿插结构,包括“穿插”;关于字之大小处理方面,包括“小成大” “大小成形” “小大” “大小” “各自成形”,还有一部分法则属于书写时需要注意的结构法则,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接下来,仅以《欧阳三十六法》为基础,对《九成宫醴泉铭》做简要分析:

在处理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的汉字时,正如《八诀》中所言:“斜正如人,上称下载”,又谓“不可头轻尾重”,此为“顶戴”是也。如“声”字(图6)上、下部的笔画要注意粗细变化的匀称,避免失衡。而“复盖”汉字结构中,强调在结构处理中上方较大的字应“上清下浊”,通俗地讲就是在字体结构的处理中,上边的笔画应该稍细,下方的笔画略重,但不可处理成上方轻而下方重(图7)。同时,如果做到使字体的结构达到“承上启下”也算是完美了。

图6 “声”

图7 “宝”

在处理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的汉字时,应该使各部分都可以达到各有体势,彼此相让,互不妨碍。然结字之中如“左小右大” “左高右低” “左短右长”皆字之病也,例如“人”(图8)字就很容易处理成左边小而右边大,所以在处理时应特别注意。其文曰:“左右大小,欲其相称。(图9)”“左高右低,是为‘单肩’。”戈守智也曾说过“左高右低,乃府史之书耳。”

图8 “人”

图9 “显”

在处理半包围和全包围的汉字时,虽应使内部偏旁充满字之空间,但需要注意内部笔画既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太大则会使字形散漫不堪,不成体裁,太小则使字形空洞之至(如图10)。如“回抱”类型中的“也”(图11)字,要注意中间之处,太宽则散漫以致不严密,太紧则字形狭窄以致不能包容内部之偏旁。须“使其宛转勾环,如抱中和之气”为“书之神品”。分间布白,结束停当,则书之“却好”。

图10

图11 “也”

在处理独体结构时,一般独体结构的汉字最后一笔多为其主笔,其笔画也常为竖画或竖勾。在汉字结构处理中某些笔画失误尚可通过补救来解决。然主笔若失,则将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尴尬处境,如“千”(图12)字中间悬针竖不可失误。

图12 “千”

在处理穿插结构时,要注意笔画之穿插间疏密、长短、大小皆要均衡(如图13)。所谓《八诀》中所说“四面停匀,八边具备。”

关于字之大小处理方面,要注意大字(图10、图13)与小字(图14)的分间布白的处理均衡,因笔画较多与较少而必然引起的字形变化所造成的空间分布,应合理处理其空间之均匀、整齐与方正。北宋书法家苏东坡曾言:“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也就是说处理大字,或者说笔画较多、字形较大的字应该注意其内部笔画的紧密。然小字虽小,但其也是一方天地,在处理上其笔画之间距离可适当加大,以使在整篇作品中的字体大小不至于失衡。

图13 “兼”

图14 “日”

另有“排叠” “避就” “借换” “增减” “褊”等结构法则,更可以说是与其他法则的相互补充与扩展,强调笔画间排列之疏密,笔画之长短,上下左右间远近皆须彼此相得益彰,映带得宜,恰到好处,即为之“却好”。

五、欧阳询楷书结构对我的启发

孙过庭《书谱》有言:“至于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里所言之“平正”,正是叙述了初习书法应以结构作为标准,并应掌握其结构的基本法则与规律,以使字体做到上下得宜,自然平和。而“务追险绝”则是为对“平正”结构的一种否定,这种否定并不是脱离书法结构的基本法则与规律,而是在书法结构的基本法则与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书法结构之变化。无论是前面的“平正”和“险绝”亦或是说“但求平正”和“务追险绝”,其概念皆为结构层面的探讨,并没有提升到风格层面。最后的“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可知已经转化和提升为风格层面了。[5]

“欧体”点画多中锋用笔,笔尖铺入笔毫之中,线条圆润有力,少有呆板而多活泼生动之气,于学习其他不同字体多有益处。但侧锋“欧体”也常有使用,学书者多认为侧锋为败笔,这是一种很不正确的看法,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正锋取劲,侧笔取妍。”[6]正是说明了中锋与侧锋各自的优点。

常言道“字如其人”,一个人所书写的字体风格确实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映射出此人的个人情趣。如体型高大,身材魁梧之人,则书多豪放,丰腴浑厚,结体宽博气势恢宏;体型瘦弱,娇小之人,则用笔轻盈,点画飘逸,字形多秀丽。也有例外情况,如有些书法家身体看似瘦弱不堪,却依然可书写出气势磅礴,笔力劲健之作品,所以也与书家之个人性情、艺术境界有很大关系。其次,书亦可提高书者之个人境界,时常品读传统之文墨,每每赏鉴圣贤之经典,此之过程,都可令书家之个人境界不断提高。心胸气量狭窄者,断然书写不出笔墨俱佳之作品,但可通过学习经典提高文化修养与艺术境界,其作品即使不能流传于百世,名垂青史,亦可受益终身。最后,学书者当以人品为安身立命之本,人品不佳即使作品尚可观之,亦为书家所耻,如秦桧的书法还是相当出色的,但是因其残害忠良、祸国殃民,其书则不为世人所重。颜真卿秉性正直、为官清廉,忠君爱国,清代冯班《钝吟书要》中曾评价颜真卿“鲁公书如正人君子,冠佩而立,望之俨然,即之也温”。[7]

注释

1 大小欧阳:指唐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通父子。唐窦臮《述书赋》下:“学有大小夏侯,书有大小欧阳。父掌邦礼,子居庙堂,随运变化,为龙为光。”

2 渤海县男:即“渤海男”,是欧阳询的爵位。渤海是欧阳氏的郡望。所谓郡望,是古代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在唐代很流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

3 启功(1912——2005),自称“姓启名功”,字元白,也作元伯,号苑北居士,北京市满人。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博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4 府史:是官府中撰写公文的小吏,类似于近代机关里的文书。

5 却好:恰到好处之意。

猜你喜欢

平正欧阳询结字
字如其人 字正人美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老子“复归于朴”与书法“复归平正”的关系思辨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隶书“接笔”论
唐欧阳询《用笔论》
赵孟頫平正书风浅析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遵义县委离退局到平正乡开展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