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2021-10-25董三星
董三星
河南省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汝州 467599)
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首位,治疗方式以手术切除为主[1-3]。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是治疗早期肺癌首选方式,但仍需要有效镇痛以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4-6]。椎旁神经阻滞、静脉自控镇痛是临床常用麻醉和镇痛方案,经超声引导会提升镇痛准确性,减少麻醉药物使用量[7]。就此,本文将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分析其镇痛效果和术中麻醉药物使用量,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使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185例肺癌患者。纳入标准:(1)知情同意;(2)对麻醉药物不过敏患者;(3)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⑷成年患者。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患者;(2)既往肺部手术史患者;(3)肺结核患者;(4)妊娠期、哺乳期患者;(5)复发患者;(6)胸腔积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例数分别是91例和94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67岁,平均(49.81±2.07)岁,病程1~4年,平均(2.58±0.11)年,分期(TNM):Ⅰ~Ⅱ期50例、Ⅲ~Ⅳ期41例;类型:鳞癌51例、腺癌21例、小细胞癌9例、大细胞癌10例;男性42例,女性49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0~68岁,平均(49.87±2.05)岁,病程1~4年,平均(2.57±0.13)年,分期(TNM):Ⅰ~Ⅱ期51例、Ⅲ~Ⅳ期43例;类型:鳞癌51例、腺癌22例、小细胞癌10例、大细胞癌11例;男性40例,女性54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由同一手术团队进行VATS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患者入室开放上肢静脉,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血压。超声定位T5棘突下缘旁开3cm 穿刺点18G,长度15cm 穿刺针,采用平面内穿刺进入椎旁间隙,回抽无血无气,注射1~2mL生理盐水,观察到胸膜下移,定位准确后缓慢注入0.375%罗哌卡因(广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78)20mL。麻醉维持:采用盐酸戊乙奎醚(成都力思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948)0.01mg/kg,咪达唑仑(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26)0.04mg/kg,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172)0.4μg/kg,丙泊酚(四川国瑞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79)2mg/kg,罗库溴铵(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88)1mg/kg,面罩供氧2min后行双腔气管内插管,纤维支气管镜确认双腔管位置正确后接麻醉呼吸机行机械通气,全程吸入麻醉气体七氟烷、维持麻醉深度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45~60,静脉持续泵注瑞芬太尼,间断推注罗库溴铵0.1mg/kg维持。观察组患者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和麻醉维持同于对照组,并在VATS术后接受静脉自控镇痛,舒芬太尼0.01ug/kg,单次剂量为2ml,锁定时间为15min。
1.3观察指标 疼痛:术后1h、12h、24h采用数字模拟法(VAS)评定两组患者在静息和咳嗽时疼痛情况,分值越高,表示疼痛感越强。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统计两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收集两组患者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不良反应: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术后第1s用力呼气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术后24h检测患者第1s用力呼气量,统计两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h、12h、24h静息、咳嗽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分)
2.2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排气时间、排便时间、首次进食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比较
2.3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比较 观察组患者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比较
2.4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患者恶心呕吐、躁动和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2.5两组患者术后第1s用力呼气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比较 术后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少于对照组(P<0.05),第1s用力呼气量多于对照组(P<0.05),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术后第1s用力呼气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比较
3 讨论
VATS治疗肺癌疗效确切,能加快患者术后康复。良好的麻醉方案给保证VATS疗效重要条件[8-9]。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能监测局部麻药的扩散情况,做到定位准确,可以产生多个节段同侧躯体和交感神经阻滞,提供较完善的镇痛[10-11]。但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仍然存在麻醉不充分的缺点,缺少对术后麻醉的干预。静脉自控镇痛是临床较常用的术后镇痛方案,但不是必要方案。静脉自控镇痛能拟补常规麻醉不足,补充术后镇痛的空缺,持续为患者提供较充分的镇痛,从而减少手术对机体刺激,减轻手术疼痛[12-13]。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三个时间点的静息和咳嗽疼痛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术后住院和PACU停留时间减少。分析原因是术后进行静脉自控镇痛能延续镇痛效果,减轻手术和疼痛对胃肠道功能刺激,故而缩短了机体功能恢复时间,促使患者快速康复[14-15]。观察组患者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丙泊酚使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同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患者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药剂量少于对照组,而第1s用力呼气量较多。进一步提示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在不增加麻醉不良反应基础上减少麻醉类药物的使用量,促使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这有利于患者机体功能尽快术后康复。分析原因是超声引导引导阻滞可以确保阻滞位置准确,保证阻滞平面,进而能减轻围手术期应激产生的不良病理生理反应,从而可大幅度减少麻醉药物用量、麻醉泵使用次数,这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超声定位后再进行局部麻醉,将麻醉药注射入胸椎旁间隙后,既能保证药物可以快速向外扩散阻滞肋间神经,又能确保麻醉药物向内扩散经椎间孔进入硬膜外腔起效,继而能确保手术在充分麻醉的前提下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VATS术中使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能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和康复时间,建议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