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分析
2021-10-25史东
史 东
( 大石桥市中心医院骨科 , 辽宁 大石桥 115100 )
临床学上,股骨颈骨折是老年骨折的一种常见病症,且伴随近年老龄化的不断增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发生率日益加剧[1]。移位骨折是绝大多数患者最常出现的病症,针对此,临床中多采取保守治疗患处结构及检查功能恢复,该措施也易降低甚至丧失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下肢活动能力,不利于患者预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技术发展,现已成为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重要方式[2]。因此,本文研究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就此探究这2种术式对老年股骨颈患者的临床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筛选自2017年10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共6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0例)男:女=17:13例,年龄在61-85岁,平均年龄(73±2.19)岁。观察组(30例)男:女=19:11例,年龄在63-87岁,平均年龄(75±2.2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此外,研究排除合并严重心脏疾病、精神障碍的患者。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等)数据,差异不明显,P>0.05,存在可比性。
2 方法:术前患者均予以脏器功能测定,并有效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等常规生命体征达到稳定。(1)对照组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中患者采取仰卧体位,予以麻醉,T型切口切开关节囊,去除患骨,进行股骨颈骨截骨,置入合适的股骨柄假体。(2)观察组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实行持续硬膜麻醉后,行股骨颈截骨(距离患肢1.5cm处)。磨锉髋臼除去臼软骨,随后固定好臼杯假体,位置固定为外展45°,前倾15°。随后股骨扩髓,选用合适的股骨柄假体置入,活动髋待关节无障碍后,对关节腔进行冲洗并负压引流,最后缝合切口。术后实行预防感染处理,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待3-5天后,查看髋关节是否依旧保持外展中立位,若未有异常,术后2天即可拔除引流管。
3 观察指标:观察和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疼痛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各项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包括感染、假体松动、髋臼组织磨损及股骨头脱位。
4 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20.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0.05,差异显著。
5 结果
5.1 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疼痛率对比: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疼痛率同对照组相比,P<0.05,详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疼痛率比较
5.2 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67%<43.33%),二者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n,%)
讨 论
股骨颈骨折多见于老年群体,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及免疫系统逐渐减弱,其骨骼韧性性能逐渐衰退,时常伴随骨质流失,再加上受外伤作用,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因股骨颈处的血液供氧不足,骨折后会出现损伤,进一步加剧股骨头出血,不利于患者愈合。此外,因髋臼位置较深,临床采取传统治疗复位效果并不显著,且易诱发不良反应的发生,影响患者恢复[3]。
伴随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技术的不断发展,该项术式具备易操作、术后并发症少等特点,有效弥补传统及保守治疗的不足,利于患者愈合,加速下肢功能恢复,现已被临床普遍用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主要有半髋关节置换术(HA)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半髋关节置换术操作时间短,出血量少,机体损伤小等优势,但术后易出现假体松动、股骨头脱位等、功能受限其他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日后恢复及正常活动[4]。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创伤小、手术时间长、操作要求高等特点,其可分成生物型及骨水泥型方式进行假体固定,其骨头均能良好生长。骨水泥型假体因其碎屑易诱发骨溶解,对置换后的骨质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现阶段使用较低。而生物型假体在保留原有骨质的同时利于患者骨质的2次翻修,极大的满足患者的康复需求。且该术式对髋臼及假体股骨头的匹配度相对较高,有效降低摩擦系数,减轻假体摩擦带来的疼痛,进而减少疼痛程度。此外,使用合适的假体不会轻易出现髋臼软骨的磨损程度及股骨头脱位现象,使用寿命相应增长。该术式通过对髋臼边缘处理,选择合适的假体置入,在最大范围内保证其正常活动,稳定性提高[5]。研究最终结果得出,经治疗,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及疼痛率同对照组相比,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67%<43.33%),二者差异显著,P<0.05。
综上所述,不同于半髋关节置换术,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有效减轻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疼痛,降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可广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