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创新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研究

2021-10-25刘永欣

科技视界 2021年28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培训

刘永欣

(聊城大学,山东 聊城252000)

1 新时代高校创新志愿服务的价值意蕴

1.1 有利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符合办学方向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必须忠诚于党,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1]。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为直接的思想引领者,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更好把握高校志愿者的脉搏,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工作的有效覆盖面,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1.2 有利于志愿服务健康发展,助推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法治化。这不仅为高校创新志愿服务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促进了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志愿服务制度的前提是认同制度理论,这样服务的积极性更高,服务的行为更规范,服务的效果更佳。有了良好的制度,工作就有了遵循。同时,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开展和制度理论不断丰富,又能促进制度的创新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1.3 有利于大学生彰显时代价值,助力脱贫攻坚

志愿者事业要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向同行。全面脱贫,一个都不能少。高校要引导志愿者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贡献特有的时代价值,成立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组织,比如扶贫济困、助老助残、社区服务、生态建设、抢险救灾、社会管理、文化建设、大型活动,等等。大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参与不同的组织,贡献自身力量。高校志愿者可以聚焦“扶志扶智”,对初高中生统筹学业成长,助力全面发展,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到偏远地区支教,用一年不长的时间,让青春之花绚丽绽放;参与农业生产,发挥所学专业优势,助力当地农业发展;学雷锋精神全面爱卫生,助力全面复工复产等等,这都为高校志愿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践行社会责任、服务边疆发展、脱贫攻进贡献力量。

1.4 有利于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培育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扩展为内容完备、目标明确、结构严谨、路径齐全的战略体系[2]。不断推动依法治国在各个行业的全方位落实成为当下状态的迫切要求,而高校志愿服务的制度建设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创新和完善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建设不仅是坚决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而且能够发展成为法治社会建设的有益助力。参与校外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促进高校志愿者法治精神的培育和法治思维的养成;能够折射出高校志愿者对我国法制建设的认知,社会群体也会有一定的评价;能够促进志愿服务组织,加强与被服务对象之间的事前法律责任认定。大学生志愿服务制度化、标准化、法制化,既是对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的积极响应,又是推动依法治国理念、文化、行动深入人心的实践选择。

1.5 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高校创新志愿服务能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认识,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践行传统美德。提高志愿服务文化软实力,传播当代中国志愿服务价值理念,讲好志愿服务故事,树立强烈的文化自信心。

2 新时代高校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

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志愿活动,起到为民分忧解难、为政府分担的作用,提高了国民的素质,助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但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2.1 缺乏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培训、监督和管理

高校有序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于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志愿者的教育培训,是提高志愿者素质和志愿服务水平的前提,也有利于专业性的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尽管高校参与志愿者参与的志愿活动特别多,但是参与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培训”的分级培训的机会特别少,也较少组织志愿者外出参与志愿文化服务的学习;高校志愿服务专业教师欠缺,没有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固定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较少,不能系统的参与项目开发、能力培养、合作交流、业务支持等工作;高校志愿者骨干能力欠缺,难以承接大型公共服务项目,这都迫切地需要高校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视。

2.2 志愿活动记录有待强化

高校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素质,同时也是一种荣誉,对自己的一种肯定。推选“最美、最佳”典型,展示良好形象,能够引导同学们自觉认同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自觉参与其中。但是多方面因素导致记录不够准确,影响到了志愿者的星级评定。比如,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记录的志愿服务组织不统一;高校大学生不在校期间,存在异地服务记录的问题;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质量的认可;有效服务时间长短的认定等情况,这都影响到了高校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3 新时代高校创新志愿服务制度化的实践要旨

3.1 构建志愿服务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探索建立准入退出机制,突出政治考察,规范大学生申请志愿者的考察程序。

构建高校志愿者“岗前培训+在岗培训+专项培训”的分级培训体系,特别是加强高校志愿者骨干的政治培训,政治培训课时不得低于总课时的80%,再根据志愿服务时长进行进修项目培训,努力促进志愿者的专业化发展;推动高校开设志愿服务必修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志愿服务精神文化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加强志愿服务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全面学习《志愿服务基本术语》和《志愿服务组织基本规范》;编写志愿服务典型人物、典型活动读物,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典型人物及典型活动;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3.2 完善志愿服务活动目录和大数据库建设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落实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不断完善已有易学App,确保志愿服务信息的汇集;数据库详细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组织者、日期、地点、时长、被服务对象等基本信息,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也可以通过数据库查看彼此的信用评价;App管理者要及时发布、更新发布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对接被服务对象,开通专门的服务热线;推广应用《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作为年度考核的量子,推选年度“最美、最佳”典型事迹,不断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水平。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培训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我是小小志愿者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