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钢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1-10-25于明鑫
于明鑫 杨 楠 佟 舟
(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土木工程系,辽宁 沈阳110167)
0 引言
近几年中国的钢结构产业发展迅速,国家需要培育大量的钢结构专业人才,满足钢结构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需要,从而弥补大量市场需求的人才缺口。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之一,学生在通过初步的理论知识掌握之后,需要将理论知识熟练的运用到实际工程当中,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规范自己的操作过程,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推动国家钢产业结构的发展。
1 “钢结构设计”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特点
目前,“钢结构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任务和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各种类型建筑钢结构体系的基本形式和结构布置、结构体系的受力分析以及设计中的主要问题,同时还了解钢结构的制作、安装、防火及防腐蚀等;初步掌握建筑钢结构的设计过程和设计计算的主要方法,熟悉相关的规范条文。
本课程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内容较多,涉及轻钢门式刚架结构、重型钢结构厂房结构、多高层钢结构建筑、大跨度屋盖结构、网架和网壳结构大跨度。设计方法中既包括了力学理论推导,又包括了钢结构大量的构造要求,同时又与相关规范及工程实际联系密切,公式、图表、规范条文多,具有综合性、技术性以及应用性等特点。
由于目前学生所见到的建筑物大部分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学生对钢结构建筑很陌生,从而认为“钢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很难,产生了畏惧心理。加之学生们没有实际工程经验,在本门课程学习中对工程设计也很陌生。
2 “钢结构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
2.1 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时间脱节
在土木工程进行课程安排的时候,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工程的学习并不在同一个时间段,理论知识是先行学习,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实践学习,而理论学习的时间与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间相差了大概七、八个周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对于学习的理论知识遗忘程度也相对较高,后续进行实践学习的时候,不能完全将理论知识合理展开运用,从而导致了在实践课程设计的时候,抄袭模仿的人数并不少,这样就达不到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设置无法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课程涉及的内容,无法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对于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现今课程中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很大部分都只是基础和理论,对于相应的知识并没有太多的拓展和扩展,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学生在学习期间,学的只是基础方法,学生并没有较完整的钢结构体系理念,例如,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预应力钢结构等,在学校学生并没有机会学习和接触。
2.3 对钢结构缺乏感性认识,学习兴趣低
钢结构的学习是枯燥和乏味的,教学过程中缺少引导学生兴趣的方法,就会导致学生更加缺乏对钢结构课程设计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使用大量的视频资料等,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学生缺少对钢结构知识学习的兴趣,很大原因是因为钢结构知识的枯燥乏味以及复杂难懂,学生学习困难,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缺乏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差
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大部分学生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模仿,缺乏创新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除此之外,学生对施工图纸的绘制也不熟悉,设计的图纸质量较差,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很模糊,也就更无从谈起更改和优化图纸的细节,导致学生可能得到的课程设计内容,图纸与计算结果相差甚远,导致学生无法继续深入学习。
2.5 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缺乏有效结合
钢结构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由于前文所述,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知识的学习中间相差时间太长,导致学生在实践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遗忘,对于钢结构设计缺乏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而实际上,部分的学校,并没有让学生实际接触到钢结构的现场制作过程,学生缺乏直观的感受,对于钢结构的设计和产生,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实践与课堂教学无法深度结合,从而导致学生在运用钢结构课程理论知识的时候,缺少适合的切入点。
3 “钢结构设计”课程改革措施分析
3.1 改进教学方法
将课程设计实践内容与课程理论学习相结合,在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为学生设计课程任务,在不断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以及课程设计实践操作,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3.2 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培训和锻炼
以赛促学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除了可以进行以赛促学之外,还可以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比拼,由学生或教师带领自发组成比赛团体,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和促进,研发项目,并进行小组之间交流,完成学术成果的报告及撰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市场实际的需求。
3.3 加强过程管理
合理安排课程的学习时间段,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循序渐进地加深对钢结构知识理论的理解,而学习计划的安排,教师也可以很好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达到如何安排下一步操作的目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更加主动积极的汲取知识,达到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效果。
3.4 改进考核方式
在课程结束阶段考核的过程中,考核的标准是有缺陷的,在最终的考核中,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在毕业设计中的成绩,比实际上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的成绩要高。模仿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从社会上已有的成果中进行模仿,实际上其创新程度不高,而那些自己进行毕设的同学,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在毕业设计中缺少更深一步的设计,其实际成绩可能没有模仿的学生高。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考核的时候,应该结合平时成绩和最终的毕设成绩,形成最终的成绩,这样才能规避考核方式所存在的一些缺陷,从而达到公平公正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的。
4 结语
本文基于课程实践能力需求,分析了钢结构设计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通过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培训和锻炼,不断加强过程管理、以赛促学等方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