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2021-10-25孙书霞马丽璇王杏歌

科技视界 2021年28期
关键词:实践性工科专业

孙书霞 马丽璇 王杏歌

(安阳工学院,河南 安阳455000)

0 引言

新工科着重构建工科新课程体系,同时,又在持续推动工科专业间交叉融合、工科专业与文理科专业匹配。目前,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对于培养新型人才的具体模式尚无深入研究,仅停留于理论层面,尤其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甚少。以下则主要通过分析改革背景及内涵、现存问题两方面论述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及内涵

首先,核心是提升人才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应该将提升人才质量作为核心,将结构性改革作为支点,强化内涵建设,结合办学特色、行业需求等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其次,关键是提高供给效率。当前,随着经济社会迅速蓬勃发展,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仍相对滞后,因此,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职业院校亟待探寻有效措施,合理规划配置教学资源,从而适应国家高质量人才发展的多元需求,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最后,精髓是促进创新发展。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要以行业“需求侧”及“供给侧”为基础。在十三五期间以智能化带动交通运输现代化的目标下,对于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创新能力要求就显得格外突出。

2 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存问题

2.1 课程体系定位模糊,专业指向性不强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的定位模糊,开设课程广泛却不深入,流于表面。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包括了管理类课程及财会类课程等,专业指向性不强,出现了博而不精的现状。

2.2 教材内容落后,设置不科学

目前国际国内交通运输技术日新月异,但很多高校设置的交通运输专业教材内容过于陈旧落后,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对于前沿知识的渴求无法在教材中得到满足;另外,课程设置也不科学,很多开设交通运输专业的院校均不愿设置或忽略了交通运输专业导论课程,在制订交通运输专业培养方案时重理论,重主干,缺乏对于专业课程的引导。

2.3 重理论轻实践,流于形式

交通运输专业属于实践性要求较高的学科,在此前提下,高校在开展交通运输专业教学时,应该将实践教学放在重要位置,教学应包含多种实践学习,理论教学只占教学目标的一部分。但目前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学开展本末倒置,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机会普遍较少。学校出于包括安全在内的多种其他方面因素的考量,仅存不多的实践学习也大多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得到实践的机会;同时在大量的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走到企业,了解对于企业的作业流程认知与实习和对于生产的实习中,部分企业因为过度担心大量的学生在实习中缺乏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的安全意识而严重影响到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秩序,只是走马观花式的讲解相关操作流程,学生并未得到真正实践。

3 优化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模式的有效对策

3.1 完善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工程人才主要侧重于其个人能力以及培养过程,课程教学体系应得到合理改善,跨学科和交叉学科需要双管齐下。新工科专业是一种与传统工科相融合的学科新体系,其主要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中心,通过为传统的交通运输专业注入高新技术来达到各学科之间的交融、互补。这对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能够冷静从容地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取得有效成绩,这些能力在互联网、大数据和交通运输等技术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

3.2 以产学研为中心创立科研新平台

该平台的作用在于能够有效地将教师的科研项目与日常教学方案相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中仿佛置身于科研实践中,激发出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从而进行学术论文的阅读与写作,并且也能和教师一起交流讨论,对不懂之处能迅速得到解决。此外,还能制订社会导师聘用方案,吸引一些知名的企业家和专业人员,与之进行合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的讲座,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企业解决相关难题。

3.3 构建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

虽然有部分院校为学生提供了实践训练机会,但这不是让学生真正的动手去做,只是对理论知识起到一个补充作用,这对学生的独立、创新与实践有着很大的影响。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指的是把实践教学内容分解成几个板块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这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教学的实践性,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从被打碎的课程内容中总结出重要且核心的知识点,按照简洁明了的顺序重新整合,形成新的知识点,这样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点。

3.4 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强

将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更加全面的优化,其中,实践性教学体系中不仅有交通运输实验、实习,而且还包含其课程设计、学术论文等。在规范实践性教学方案管理和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同时,还需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性、综合性、设计性,并且需要为此建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并整理出一系列综合性设计方案,例如,“交通运输信号系统”“交通运输组织学”“交通控制技术”等,还有就是各阶段课程的任务书、指导书以及最终各阶段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

3.5 优化现代学校制度,凝聚院校师生动力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统筹发展对现代学校制度进行简单且有效的优化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案,这不仅能达到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的发展目标,还可以使全体师生充满活力,积极应对教育事务。此外,各部门应做好相关工作,使政府、院校与市场间始终保持一种和谐友好的关系。学校应做好相应工作,凝聚校内所有师生动力,保持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为专业群建设构建院系两级管理体制,各尽其责,院级应根据专业的调整组建二级学院,使管理的重心下移。

3.6 校企合作密切,学生实践能力提升

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生自身不仅有着清晰明了的知识框架体系,而且还有精通交通运输行业的专家为其指导作业和讲授行业内的实操,以此来弥补学生课堂上欠缺的理论知识。密切的校企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到企业进行参观并亲身体验工作内容,使学生对交通运输行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以后的工作做好了铺垫。此外学校应加大与经营不同业务的企业的联系,尽快开展合作,让学生在了解不同的行业背景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范围是什么,从而在以后的求职道路上更具方向性[3]。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下,高校必须要重视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取上述策略,更好开展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投入交通运输行业中,推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更好地发展建设。

猜你喜欢

实践性工科专业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