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品号漫谈(上)

2021-10-25许艺峰

钢琴艺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亨德尔普兰奏鸣曲

文/ 许艺峰

在学习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作品号。每一种编号背后都有一段历史,可以说,作品号是整个音乐史的缩影。本文将依照时间顺序,回顾从巴洛克时期至20世纪,作品号的起源及人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其完善的。

多数情况下,音乐作品编号采用“Op.”(有时也会写成“Opp.”)作为开头字母,后面再加上数字。“Op.”是拉丁文“Opus”的缩写,意为“工作、作品”(另一个意思则是“歌剧”一词的复数形式),用这种编号代表某些作品的做法最早可追溯至15、16 世纪,而以创作时间为依据对音乐作品进行编号则始于 17 世纪意大利作曲家班基耶利(Adriano Banchieri),并在后来成为通用的编定方法之一。

作曲家普遍为自己的作品设立编号的做法始于 18世纪末 19 世纪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艺术家作为独立个体开始脱离雇主和赞助人而出现。此前,艺术家在人们眼里与一般的手艺人并无二致,甚至一位创作型艺术家也与一般的铁匠没什么区别。多数音乐家为宫廷贵族服务,他们作品的所有权也大多属于其雇主或赞助人,连作品的抄本也被严格限制,以防流向未经授权的公众。到了18世纪,人们开始意识到具有卓绝想象力艺术家的重要性,这种“天才”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被视为上帝显现人间的证据。直到19世纪,艺术家被看成与祭司一样,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他们渐渐开始独立,社会地位与先前也有了本质的区别。

另一个促使作曲家为自己的作品编号的原因是印刷术。印刷技术的迅猛发展一改过去手抄本传播慢、成本高的缺陷,使作曲家们达到了经济上的独立,使脱离赞助人而依靠出版自己的作品来维持生活变成可能。但如果要为自己的作品寻找出版和演出机会,那么对作品进行明确的记录、分类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到了 20 世纪,无论作品是否出版,作曲家都习惯于为它们加上编号,这种习惯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晚期。

将若干作品放在一个作品号中的做法始于 18 世纪,最开始通常是十二首作品,例如亨德尔《十二首大协奏曲》(Op.6),还有维瓦尔第《和声与创新的实验》(Op.8),其中包含了十二首小提琴协奏曲(著名的《四季》就出自其中的前四首);后来缩减到六首,例如巴赫《键盘练习》(Op.1),包含了六首帕蒂塔;到 19 世纪时,因为单个作品的篇幅越来越长,所以又缩减到两或三个,例如勃拉姆斯的 Op.21,包含了《原创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歌曲变奏曲》两首作品。如果同一个作品号里有两个版本或两种形式,那么则在“Op.”后用 a、b 等字母加以标注,例如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套曲《四季》编号为 Op.37b,目的是与他的《G 大调钢琴奏鸣曲》加以区分。

作曲家去世后出版的作品往往使用“Posth.”加数字作为编号,它是Posthumous 的缩写,本意为“死后的”,在音乐文献领域主要指代遗作。另外还有德语 Anhang 的缩写“Anh.”,意思是“附件”,收录的往往是一些改编的、丢失的、来源和真实性等不确定的特殊作品。

“WoO”是德语“Werke ohne Opuszahl”的缩写,意为“没有编号的作品”。历史上,很多作曲家都有一些特殊的作品,例如儿时的作品、写给学生练习用的作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他人的作品,等等。这些作品往往不重要,作曲家也没有赋予它们正式的编号,但随着人们对作曲家喜爱程度的增加,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些这样的作品被重新挖掘出来,这时候往往会用“WoO”编号来记录它们,尽管作曲家生前从未发表和承认过这些作品。

作品的编号有些是作曲家本人编订,有些则由出版商编订。但当出版商按出版顺序编订时则可能产生混乱,比如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从编号上看虽晚于《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Op.11),但实际上是创作在先、出版在后。还有贝多芬的《G大调随想回旋曲》(Op.129),看起来是晚期作品,但其实是作曲家 26 岁左右创作的。除此之外,出版商有时会用同一个编号出版若干作品,一部作品由不同的出版商出版时还会产生不同的编号,还有些作曲家没有为自己的作品设立编号,因为他们并未料到后人会如此喜爱他们的作品。为了解决上述乱象,音乐学家们创立了其他的目录和编号系统。

弗朗西斯·库普兰

法国作曲家、键盘乐器演奏家库普兰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先驱者,最著名的是他的羽管键琴作品。著作包括 1716 年出版的《羽管键琴演奏艺术》(L’Art de toucher le clavecin)和四册《羽管键琴作品集》(Pièces de clavecin)。作品集包括 27 个“Ordre”(“Ordre”是由库普兰首次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一种排列有序的曲集,比起传统组曲,“Ordre”在乐曲的数量和体裁设置上都享有更大的自由度),共计 234 首作品。巴赫深受库普兰艺术观念的影响,创作时借鉴使用了包括大拇指演奏在内的库普兰指法体系、装饰音、节奏等其他写作手法。

法国发行、研究早期音乐的 L’Oiseau-Lyre 公司曾以“OL”为开头字母,加上罗马数字为作品进行粗略的分类,如“OL II-V”代表羽管键琴作品、“OL VI”代表管风琴作品、“OL XI”代表世俗声乐作品等,但这个分类中并没有涵盖库普兰的所有作品。法国音乐学家考奇(Maurice Cauchie)1949 年出版的《库普兰作品主题目录》中,库普兰的作品用CW(Complete Works)、OL(Editions de L’Oiseau-Lyre)等字母缩写进行了分类,但这个分类最后也没能成为研究库普兰作品的权威依据。

库普兰作品缺乏系统性编号的其中一个原因是作品标题。与后来巴赫、莫扎特等作曲家用一种体裁创作若干作品不同,库普兰的作品普遍具有明确的标题,例如在《羽管键琴作品集》中,有描写人物的《女巫》、《莫尼克修女》;有描写物品的《闹钟》、《瓷器》;描写感受的《流畅温柔的感觉》、《丧魂落魄》等,作品标题之间少有重复,混淆的概率很低,如此一来便减少了为作品添加编号的必要性。另一个原因与库普兰作曲家和出版商的双重身份有关。1713 年,库普兰获得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发的20 年皇家出版特权,随即使用这份特权出版了《羽管键琴作品集》的第一册。从此以后,出版自由带来的便利使得库普兰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和向公众展示自己的作品。

表1 库普兰《羽管键琴作品集》版本概览

亨德尔

英籍德裔作曲家亨德尔有七部作品使用了“Op.”编号:《独奏奏鸣曲》(Op.1)、《大协奏曲》(Op.3/Op.6)、《管风琴协奏曲》(Op.4/Op.7)、《三重奏鸣曲》(Op.2/Op.5),其中有五部的作品号是由英国出版商沃什(John Walsh)添加的,除此之外,亨德尔的作品再未使用过“Op.”编号。

1858 至 1902 年间,德国亨德尔协会(Händel-Gesellschaft)在德国音乐学家、出版商克里桑德(Friedrich Chrysander)的领导下陆续出版了 105 卷亨德尔作品集,这是最早的亨德尔作品目录,而该协会的缩写“HG”也被用作亨德尔的作品编号。这 105 卷作品集几乎是由克里桑德一人完成的,雕版印刷也由他本人监制,但这项工作之艰巨远非克里桑德一人可以承受,再加上他经常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修改乐谱甚至伪造数据,最终导致了该版本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混乱。“HG”编号中有一个附件“HHA”(德语“Hallische Händel Ausgabe”的缩写,意为哈雷版亨德尔,哈雷是亨德尔的出生地),该附件原本是“HG”的补充,1958 年开始作为独立项目运行,该项目计划于 2023 年完成,届时将按作品类型分为七个系列,共计 116 卷。

目前最常用的亨德尔作品目录是“HWV”,它是德语“Händel Werke Verzeichnis”的缩写,意为亨德尔作品目录,由德国音乐学家贝塞尔特(Bernd Baselt)在 1978 至 1986年间创立。该目录共三卷,以作品类型为依据,如 HWV1至HWV42 为歌剧;HWV46a至 HWV71 为清唱剧;HWV425 至HWV612 为键盘作品等,每个类别里的作品再按创作日期排序,每首作品都附有开始几小节的乐谱,以及包括手稿、照片、早期版本在内的大量信息。

最后还有一种“B”编号,出自英国音乐学家贝尔(Craig. A. Bell)1969 年的著作《亨德尔: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主题目录》,现已不再使用。

表2 亨德尔《八首大型键盘组曲》(HWV426——433)版本概览

(续表)

巴 赫

巴赫除了将自己 1731 年出版的《键盘练习》编号为 Op.1 之外,再没用过“Op.”编号或其他编号记录自己的作品。目前最权威的巴赫作品目录是由前布赖特科普夫档案馆馆长、德国音乐学家施密德(Wolfgang Schmieder)编写的 Bach-Werke-Verzeichnis(德语:巴赫作品目录),该目录 1950 年首次出版,1990 年再版,目录的缩写“BWV”也被用作编号开头字母。该编号将 1128 首已知的巴赫作品按类型分类,例如BWV 525至 771 为管风琴作品,BWV 772 至 994为键盘作品,BWV 1001 至 1040 为室内乐作品等。“BWV”编号下的三个附录“BWV Anh.”则收录了二百余首丢失的Anh.1 至 23、真实性不确定的Anh.24至 155,以及后来证明并非巴赫所写的作品Anh.156至 189。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目前已经很少使用的编号:“BC”(Bach Compendium,巴赫声乐作品);“BNB”(Bachs Notenbibliothek,巴赫本人复制和改编其他作曲家的作品);“NBA”(Neue Bach-Ausgabe,新版巴赫,依据主要为手稿影印件与一些当代版本);“SBB”(Staatsbibliothek zu,柏林国家图书馆,依据主要为一些重要的手稿)。

表3 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版本概览

多米尼科·斯卡拉蒂

斯卡拉蒂一生共创作了555首奏鸣曲,它们多以三拍子写成,其中有三首为管风琴而作,约十首是为小提琴与数字低音而作,其余则是为羽管键琴、楔槌键琴与早期钢琴而作。1738 年,斯卡拉蒂以《羽管键琴练习曲》为标题出版了 30 首奏鸣曲,剩余的多以手稿形式被保存下来,其中相当一部分由斯卡拉蒂的学生玛利亚·芭芭拉女王收藏。在斯卡拉蒂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奏鸣曲一直无人问津,直到 1839 年,车尔尼以“CZ.”为编号在维也纳出版了其中的 200 首,这些作品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1906至1908年间,意大利键盘演奏家朗格(Alessandro Longo)以“L.”为编号,按调性顺序整理、出版了11卷,共计 545 首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但是按调性顺序编写的做法严重妨碍了对斯卡拉蒂创作风格演变过程的研究,而且朗格根据自己的理解修改记谱法,加入节拍器速度、奏法标记和踏板记号(他在编订巴赫、舒伯特等人的作品时也做了同样的事)。直到 1953 年美国羽管键琴演奏家柯克帕特里克(Ralph Kirkpatrick)编订的 555 首奏鸣曲集诞生,这些问题才得到解决。该曲集用字母“K.”作为编号(有时也写作“Kk.”或“Kp.”),以印刷和手稿收藏时间顺序为依据,内容上也更加忠于原始手稿和早期版本。

最后还有意大利音乐学家佩斯泰利(Giorgio Pestelli)在他 1967 年出版的著作《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中创立的“P.”编号,不过现在已很少使用。所有这些编号之间都有着较大的出入,例如《奏鸣曲》L.366 等同于K.1和P.57。

表4 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集》版本概览

海 顿

海顿只有很少的作品有“Op.”编号,音乐学家们曾两次整理、发行海顿的完整作品,第一次由罗马尼亚音乐学家曼德茨维斯基(Eusebius Mandyczewski)主编,钢琴奏鸣曲部分由卡尔·佩斯勒(Karl Päsler)负责,该项目始于 1907 年,1933 年终止,仅仅发行了11卷。第二次由波士顿的海顿协会组织,该协会由美国音乐学家罗宾斯·兰登(Howard Chandler Robbins Landon)与他的朋友们在 1949 年创立,相继由丹麦音乐学家拉尔森(Jens Peter Larsen)和德国音乐学家费德(Georg Feder)领导,旨在尽可能完整地收集和出版海顿的作品。协会最著名的学术成就是大型编年史《海顿作品》(JHW,德语“Joseph Haydn Werke”的缩写),1958 年开始发行,2018 年结束,共计 113卷,海顿的歌剧、古低音提琴三重奏等许多鲜为人知的作品都在这套作品集中首次出版。

目前最常用的是由荷兰音乐学者赫伯肯(Anthony van Hoboken)编写的《赫伯肯目录》,也就是我们熟悉的“Hob.”(有时也写成“HV”)。赫伯肯从1919 年开始陆续收集了从巴赫到勃拉姆斯的五千多份手稿、早期版本乐谱和书籍,其中有一千余件是关于海顿的,这些藏品 1971 年被奥地利政府收购,设立《大师档案》项目,存放在维也纳国家图书馆。“Hob.”编号的依据是作品类型,字母后面往往会有一些罗马数字,这些罗马数字代表该作品的体裁,如XVI代表钢琴奏鸣曲;XXVIII代表歌剧;X代表上低音维奥尔琴(也叫古低音提琴)作品等。

罗宾斯·兰登的第一任妻子,奥地利羽管键琴家、音乐学家克丽丝塔·兰登(Christa Landon)曾以字母“L.”作序号为海顿奏鸣曲进行重新排序。“L.”序号与“Hob.”编号虽然在数字上完全不同(如Hob.XVI:52=L.62、Hob.XVI:18=L.20 等),但在作品排序及创作时间的认定上有近一半是相同的,例如 L.36—47 与Hob.XVI:21—32、L.58—62与Hob.XVI:48—52,指代的都是相同的作品。

莫扎特

莫扎特生前出版的作品不多,其中只有极少的作品拥有“Op.”编号(如莫扎特9岁创作的六首小提琴奏鸣曲 Op.3,这套作品在“K.”编号中为K.10—15)。莫扎特的父亲曾为儿子整理过作品的目录,但这个目录仅限于莫扎特 1784 年之前创作的作品,之后的作品则由莫扎特本人整理、记录,此时离他去世仅剩下七年的时间。

“KV.”编号(有时也写成“K.”)是德语“Köchel Verzeichnis”的缩写,意为“科歇尔目录”,它出自奥地利植物学家、音乐学家科歇尔(Ludwig von Köchel)的著作《按创作时间排序的莫扎特作品目录》一书。1851年,科歇尔的朋友洛伦兹博士(Franz Lorenz) 匿名出版了一本名为《关于莫扎特》的小册子,该书的出现使人们意识到对莫扎特创作认识的不足,也促使科歇尔产生了编写完整莫扎特作品目录的想法。科歇尔目录最终于1862 年在莱比锡出版,该目录将作品划分为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小夜曲等 23 个类别, 编号从K.1 至K.626,并以莫扎特本人编写的目录和作曲家亲笔签名出版物等为依据,确定了每部作品的创作日期。目录下的五个附录“K.Anh.”则收录了Anh.I(丢失的作品)、Anh.II(莫扎特写的片段)、Anh.III(他人改编莫扎特的作品)、Anh.IV(真实性值得怀疑的作品)、Anh.V(归因错误的作品)。1877年科歇尔去世后,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Alfred Einstein,著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堂弟)于 1936 年编辑、完善了该目录。

除“KV.”编号之外,还有一种按新的时间顺序编写的“WSF”编号,出自波兰作家、翻译家自维泽瓦(Théodore de Wyzewa)1937 年出版的《莫扎特:童年到成熟期的音乐生涯和作品》一书,现已不再使用。

(待续)

猜你喜欢

亨德尔普兰奏鸣曲
手机上的奏鸣曲
米氮平结合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有效性研究
神奇的“艾司”
亨德尔,三更半夜偷学琴
饥饿奏鸣曲
印度“大头男孩”被尊为神
德裔英国键盘艺术家亨德尔
呼噜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爱上二手货的捷克富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