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鉴德国“全球治理”培训经验,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

2021-10-25张彦著

国际人才交流 2021年9期
关键词:全球治理环境治理研究院

文/张彦著

2020年8—12月,笔者参加了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出资、德国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德国“全球治理”培训项目以及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德国联邦外交部和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联合组织主办的“全球未来”项目,接受了为期3个半月的培训。

德国“全球治理”培训项目主要面向新兴国家的国际发展合作领域青年专家,旨在通过与新兴大国开展人才交流合作以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议程,支持面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公共福利政策。自2007年启动以来,德国“全球治理”培训历来在德国波恩和柏林举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学术培训、机构拜访和技能培训。受疫情影响,2020年(第18期)的培训首次采用了远程在线形式完成了学术培训、技能培训两个部分,包含了形式与内容的创新。

德国“全球治理”项目培训对象主要来自新兴发展中国家,偶有来自欧洲发达国家的学员。2015年起培训对象集中在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和印度尼西亚这6个国家。自2007年至今,共培训学员378名,其中中国学员76名。德国发展研究院表示,根据其统计的历届学员名单信息,笔者是该项目自2007年启动后首位来自中国生态环境部门的参与者。笔者对此感到欣慰,也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新时代党的领导下、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际环境合作不断深入的历史背景下,青年专业人员更需主动学习、提高能力,勇于肩负起参与全球治理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

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和贡献

德国“全球治理”培训项目主要面向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南非等新兴国家的青年专业人员,同时也录取少数来自欧洲国家从事国际发展合作的青年专家。培训主要包括学术培训、机构拜访和技能培训三部分内容。学术培训的重点包括全球治理基本理论与概念、全球不平等与贫困问题、气候变化与绿色转型、气候正义、科技创新、可持续的数字化治理、经济发展的社会与环境标准、国际发展合作模式与可持续发展议程等;技能培训侧重于沟通、报告、数字化办公能力和领导力;机构访问通常选择德国和欧洲知名政府机构、国际性组织或大型企业,例如德国总理府、德国复兴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贸易组织等等。此外“全球治理”培训项目所面向的几个新兴国家的大使馆按年度轮流在柏林举办招待会,共同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建设,共同高举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的旗帜。项目不仅有理论学习,还强调实践,学员在参加培训时还需自主设计一个“变革者项目”,针对某具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系统变革的路径设计。

德国开设“全球治理”培训项目的历史背景在于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主要代表的一系列新兴国家的实力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国际政治经济力量格局发生了新的调整和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意识到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离不开新兴大国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德国作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经济大国以及欧洲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推动者,依托欧盟积极参与全球性的治理,在金融、环境、发展等各种治理方面的影响力不断提高,成为影响世界各种全球性社会事务的重要力量。德国为了维护和提升其在全球秩序中的地位,希望通过影响新兴大国、与新兴大国开展合作,以影响国际政治经济议程从而为其扩展国家利益创造条件。正是在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组织开办了“全球治理”培训项目,具体目标定位于“增强新兴国家青年专家参与全球性问题决策的能力;通过多边合作的途径和方式,探索建立一种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框架;让被培训的人员在回国后能够积极参与本国有关全球治理问题的决策,并能够促进与德方构建新兴大国合作网络”。2015年以后,培训项目再次增加了一个全新的工作宗旨,即共同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课程设置方面紧密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5℃温控目标。而2020年的培训是新冠肺炎疫情特殊时期下首次以在线形式开展的,课程中又加入了针对疫情冲击形势下经济复苏、欧洲绿色新政和国际发展合作未来趋势的相关研讨。

德国联邦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斯纳教授给本届学员上课

DIE对我国相关“全球治理”智库建设的启示

德国“全球治理”培训是德国发展研究院的旗舰国际援助培训项目,不仅得益于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的财政资助和德国外交部的支持,还得益于德国发展研究院作为全球顶级国际发展合作智库的自身运作模式与研究实力。

德国发展研究院(DIE)创办于1964年,位于德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波恩,是全球领先的致力于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政策咨询和培训合作的德国智库。其研究项目和领域包括国际发展与跨国合作、可持续的经济与社会体制、全球环境治理、政治秩序转型等。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20全球智库报告》,德国发展研究院在“全球顶级智库(美国和非美国)”排名中居第42位;在国际发展领域位列世界第3位,仅次于英国发展研究所和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最佳政府附属智库”类别中,位列世界第5位。

德国发展研究院通过组织和开展具有跨学科领域和多样性的政策研究、具有影响力的国家政策咨询服务和国际培训等各类活动,支持推广面向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全球性公共福利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并立身于国际研究合作网络之中。同时,DIE成功的关键在于它的机构独立性,这是由其创始章程所保证的。自1964年成立以来,DIE一直致力于发展研究、咨询和培训之间的交叉作用。这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是该研究所与众不同之处。而其在遵循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拓展国际合作研究、加强国际人才交流、以培训拓展未来合作基础等做法,都对我国相关“全球治理”智库的建设具有一定启示。

德国著名可持续发展学者德克·梅斯纳教授自2003年至2018年担任DIE院长,在任期间他将研究院的研究、政策建议和培训活动更紧密地放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挑战以及将应对挑战的新发现转化为实践成为DIE的研究焦点。在这一过程中,DIE注重研究分析工业化国家、新兴大国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模式,对国际发展与合作的创新贡献颇多。德克·梅斯纳的领导对于推动德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并将DIE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国际发展研究机构之一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德克·梅斯纳担任院长期间,DIE院内研究人员的数量增加了4倍,DIE与德国和国际研究界的联系也得到了全面加强。2018年10月,在执掌德国发展研究院15年之后,德克·梅斯纳被聘为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所长。2020年1月,德克·梅斯纳就任德国联邦环境署署长,德克·梅斯纳是德国全球变化咨询委员会的联合主席,并担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第四、五、六届外方委员。

加强全球环境治理与国际合作的叙事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先后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引领全球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宣布我国力争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和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重要平台之一。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党委书记周国梅在《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 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一文中,从展现大国担当、强化顶层设计、搭建合作平台、完善技术支撑、推动绿色投资、履行企业责任六个方面阐述了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的科学化、精准化、协同化方案,为共建“全球生态文明”提供路径支撑。

随着2019年欧盟提出“绿色新政”、2020年中国提出碳中和时间表以及中欧领导人宣布建立中欧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机制等一系列进展,在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全球环境治理成为中欧关系新的增长点。欧洲亦以灵活、务实的姿态寻求中欧战略合作。我们应在世界格局重构之际抢抓全球环境治理的变革机遇,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同时主动对接联合国“重建更好未来”相关理念,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打造更加安全、可持续、有韧性和更有能力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和经济,推动共建人类绿色命运共同体。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不断兴起的“全球环境治理”的理念指出,“通过具有某种程度约束力的国际规则来处理和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从而维持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其包含治理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制度、法规、规范、标准及其过程与行为,这些要素构成了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把握世界格局与国际合作的脉搏需要熟悉国际主流思维方式和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概念和叙事方法,再将有中国特色的理念推广到国际上去。西方学术界尤其擅长塑造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国际环境治理议程中的“国际通用概念”,相关例子屡见不鲜,如“强可持续性范式”与“弱可持续性范式”“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气候弹性”等等,而话语体系的构建本身也是国际话语权的一种体现。

张洁清在《国际环境治理发展趋势及我国应对策略》一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已展现出科学研究推动政治决策、参与国际环境治理的主体多元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责任趋同的重要趋势,在一个具有多元主体和共同责任的治理体系中,科学研究以及基于科研成果的一系列公约、协定和规则等成为塑造游戏规则的重要能力,即国际话语权。王卷乐等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技研究领域发展态势分析》一文中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例作出分析:研究显示生态环境科学研究是UNESCO科技研究的重要领域,生态环境学科是UNESCO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领域,且远高于其他学科,说明UNESCO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水平与较大规模,且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与UNESCO广泛开展联合研究。由此侧面可见,各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博弈与合作正体现在通过科学研究以对制度与规则的塑造和参与之中。

因此,要捍卫多边主义、增强国际影响力,还应该用国际上接受和可以理解的语言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从提高叙事的内容本身和易接受程度两个维度上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增大对外叙事的受众面和接受度。建议将掌握国际通用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叙事能力作为环境教育和对外合作与交流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通过与国际智库开展人员培训和交流、联合研究和研讨会、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等方式,加强学习全球环境治理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二是实现从参与、接受、适应、遵循已有全球环境治理体系,到积极参与推动改革建设引领发挥独特的作用之转变。三是在对外宣传上多用国际上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语言并结合具体实践案例讲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为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和研究注入中国生态文明的思考与实践。四是在充分掌握国际化传播规律和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还需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化的可持续发展理论,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全球治理参与过程中与西方治理力量进行长期对话和辩论,为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更好地提供学理支撑,从而可持续地有效传播中国国际发展知识。

做好绿色“一带一路”能力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展,智库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中国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了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论述。“十四五”期间,“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将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环境智库、深化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的重要任务。

2020年12月1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在北京宣布正式启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旨在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提供全方位支撑,打造“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领域的高端国际智库,搭建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将在打造绿色“一带一路”实践平台、凝聚全球环境治理合力、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发挥重要的国际高端智库作用。德国发展研究院及其主办的“全球治理”培训项目对于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研究、办好绿色“一带一路”能力建设有实际操作层面的借鉴意义。

一是德国发展研究院以研究、咨询和培训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支持面向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全球公共福利政策,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了桥梁。近年来,国际化智库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原始的传统运作模式,不断形成跨国智库网络并以此成为全球治理政策制定的积极参与者。跨国智库网络通过形成权威的政策知识以塑造政策辩论和议题设置来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德国发展研究院尤其注重参与跨国智库网络,往往与其他国家的重要发展研究类智库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共同发布政策倡议,并十分注重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政策对话活动,通过跨国智库网络有力塑造国际发展合作模式和议程。

二是德国发展研究院通过精心选拔录取“全球治理”培训项目学员(这些学员大多是各新兴国家相关合作机构选送或推荐的),并提供培训以及培训期间的资助,有效地和这些青年专业人员以及他们所来自的新兴大国的重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智库均建立了联系,为后续与这些新兴大国开展各领域的国际发展合作奠定了人际基础和知识范式基础。13年来的18期培训项目已经培训了来自中国等新兴大国和部分欧洲国家的共378名学员,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国际发展合作领域的“校友群”。德国发展研究院十分关注这个新兴国家的“校友”群体,并为该“校友群”持续发展提供了支持,如德国发展研究院以及由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组织主办的国际学术交流研究论坛和国际合作课题项目向“全球治理”培训项目“校友”群体开放,甚至为“校友”开发的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项目提供国际资金支持。

三是德国发展研究院重视发挥“智库外交”功能,积极创造“二轨外交”空间。“智库外交”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载体之一,对于收集情报、研判形势、制定对策、传播思想、引导公众态度、培养外交外事人才和锻炼队伍都有重要作用。德国发展研究院不仅通过跨国智库网络等渠道在机构合作层面发挥智库公共外交功能,还通过“全球治理”培训推动“二轨外交”——运用非官方人物,包括学者、退休官员、公共人物、社会活动家、非政府组织等多种渠道进行交流,推动政府间的官方“一轨外交”的顺利进行。例如,培训期间学员还在柏林参加由德国联邦外交部和德国外交关系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球未来”项目,与德国外交部官员和外交关系委员会的学者就国际合作进行深入交流;此外,“全球治理”培训项目所面向的几个新兴国家驻德国大使馆按年度轮流在柏林举办招待会,又为培训项目的学员创造了相互了解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治理的政策创造了空间。这种跨部门合作以及与新兴国家大使馆的合作模式有益于增进双、多边沟通与了解并凝聚共识,是值得借鉴的。

当前,国际生态文明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全球行动计划”正不断走向深处,以“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为平台,加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合作研究、办好绿色“一带一路”能力建设,或可借鉴德国发展研究院及其“全球治理”培训项目的经验做法。一是运用“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思维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可以借鉴一些国内外智库的访问学者机制,从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引进来”环境治理领域的专家学者,同时有针对性地从发展中国家“引进来”重点专业人员进行中长期培训,从而实现目标对象普惠与重点有机结合。二是深入贯彻《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中“推动党政机关与智库之间人才有序流动,推荐智库专家到党政部门挂职任职”的意见精神,加大全球环境治理领域“政府—智库”的“旋转门”机制建设,给专业人才提供“能上能下”的渠道,发挥新型智库“旋转门”机制在人才交流、人际关系网络建设和知识与权力连接方面的重大作用,为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拓宽国际合作路径和网络。三是建议通过跨国智库网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同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环境履约的项目开发和具体实践提供指引,例如在探索设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投资平台有关建议等的基础上,“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今后或可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投资优先领域和项目开发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战略指引。

猜你喜欢

全球治理环境治理研究院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EPC模式水环境治理项目施工噪声环境管理分析
陕西省红色文化教育研究院
不是我!是他捣乱!
中国参与极地开发与治理的前景透视
全球治理下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监管模式转变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公共危机的全球治理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