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交往、多元”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2021-10-24阴春英
阴春英
摘 要:《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历史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自主、交往、多元”理念立足于课堂实际,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育人观念,其意在能力和理论层面引导人才自我提升,从而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本文探讨将“自主、交往、多元”理念融入课程设计的具体措施,力求让历史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理论知识,培育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家国情怀和历史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课改理念;教学案例
历史课程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历史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新时代学生的历史素养。与此同时,历史史实和史论的结合也使它成为一门趣味性与专业性并存的学科,受到许多高中学生的喜爱。因此,针对历史学科特点,以授课实际为基础进行课改探究,有助于历史课程教育与时俱进,培育具有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一、新时代课改理念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自主”课改理念的提出基于学习主动权的让渡,从传统教学观念来看,学习和教学活动的实施者是学校和教师,但是“自主”理念的提出要求将主动权让渡给学生,从学习观和学习方法上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的习惯。倡导自主学习理念,使学生主动从教材文本之外拓宽知识,举一反三,同时也能对唯物史观和史评具有自身的看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好能力的基石。
(二)有助于坚守育人之本心,培养学生的个人素养和家国情怀
在“交往”理念的倡导下,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有助于坚守育人之本心,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谈到教育问题时,指出“基础教育是一项立德树人的事业”,这对历史教育明确教学发展的育人方向和价值方向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交往”意味着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立足于集体的智慧来发现议题、探讨议题、解决议题。将“交往”的理念引入高中历史课堂,鼓励学生针对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内容积极发表看法,并展示自身阶段性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塑造出和谐开放的课堂空间。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集体交流学习的氛围中领悟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以家国情怀观照历史、学习历史、发扬历史故事中蕴含的美德,使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向实处。
(三)有助于深化多元化教学,提高历史课程授课成效
“多元”理念包含教学资源的多元、教学手段的多元和授课方式的多元,在多元理念下进行历史课程的教授,能够使教师将时代的优势最大化,建设信息课堂、多元课堂。教师能够发挥网络的力量,在知网、历史学科网等网站上搜集到课本以外的历史文字材料、图片材料与视频材料等,也能将收集到的材料传至班群或者邮箱、论坛供学生查阅、浏览,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将教材中所展示的史事还原于具体的历史时空之下去学习,体味历史伟人的情感和情操;同时还能更新历史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方式将历史理论和历史故事还原成具体情境,将理论和史实转化为图片、视频和音频,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利用图片记忆和情景记忆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高中历史授课的效率和成效进一步得到提升,这也是信息数据时代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二、新时代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本质目的是为历史教学有效性提供优化指导,对其进行设计时需坚持系统性、科学性、生成性及动态性原则,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设计始终,最终实现为学生高中历史素养思维及识记水平的提升提供切实助力。
(一)系统性设计原则
高中历史设计是整体性、关联性的活动,应坚持系统性设计原则,将历史学科教学设计所涉及的多种元素进行整合,例如:学生主体、教学内容、教师主导、教学方式等,将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为整体性的实践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将各个历史知识元素、学习思路进行有机整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环境,也能够立足于多种丰富材料来进行实证,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水平和能力,进而构建整体性、关联性的历史知识整体思维,实现历史教学活动的最优效果。
(二)科学性设计原则
历史教学设计要严格遵循科学性设计原则,以此保持对历史的尊重及客观反映。历史教师要依据科学客观的历史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合理联想、理性分析,进而较为全面准确地梳理历史发生的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及各因果之間的内在联系。鉴于此,历史教学设计需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升其结构的多元性,确保学生可以清晰、全面且多方位掌握历史现象、认知历史本质。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严谨、求实求真的历史学习态度,最终达到学生在现实中灵活运用历史知识的目的。
(三)互动性设计原则
互动性设计是历史教学设计的核心设计原则,需对历史课堂中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行有序、弹性的设计,以确保历史课堂教学的顺利有效实施。历史教学设计借力课堂互动,可引导学生更加迅速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加灵活地运用历史知识、更多角度地解决考试问题等,推进学生历史识记知识的融会贯通。在进行历史互动性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以学生学习需求为中心,确保教学互动设计可切实对学生历史认知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历史识记疑难问题。
(四)生成性设计原则
新时代课改理念下,对高中历史文本教学、核心素养教学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直接表现为对常态历史课堂提出质疑,倡导推行自主、交往、多元的历史教学思想。因此历史教学设计也应遵循该教学思想指导,坚持生成性教学原则,加强历史知识之间的动态联系,为学生构建识记历史知识并对其进行问题提出、个体思考及创新性解决的灵动课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达成历史教师与学生的历史互动认知共识,以此给予学生历史关联思维、整合素质的提升空间。
三、基于“自主、交往、多元”理念下的高中历史课改措施探究
(一)引导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
推进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第一步,便是树立引导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摆正历史学习态度,自主加入历史学习过程中,借此培育自主学习能力与问题意识,完善学生的历史学科框架思维,提高他们的史料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课程学习任务,使学生能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以“开辟新航路”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重点设置一些预习问题,如“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让学生按照教材行文做好思维导图框架,以纸质作业的方式提交给教师审阅。其次,进行时空定位和引导式教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多用设问和反问的句式,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回答,比如:在“鸦片战争”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鸦片战争爆发前中英两国发展状况展示给学生,提示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对比中英两国在相同时间维度上的差距,通过纵向比较,引导学生思考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不平等条约的学习,教师可以制作表格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表格提示自主阅读课文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过程中,学生阅读教材、理解知识、提炼总结的能力都得到一定提升。
(二)加强课堂互动性,在交流中深化知识、应用知识
立足于“交流”理念,加强课堂互动性,使学生在交流中深化知识、应用知识。历史学科的学习可以分组进行,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实现内部的优化,使学习组内部的成员在课前和课后均能互相帮助,一起进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科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敢于将见解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创设交流情景,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辛亥革命”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针对“为什么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会在1911年的武昌发动革命”与“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的革命还是失败的革命”这两个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针对问题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分工,在上课过程中先留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请小组代表整理组内同学观点并代表发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对问题中所暗含的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和可能性以及辛亥革命的价值定位进行了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搜集、整理和归纳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习小组内充分讨论、解决问题,由组长将组内难以解决的课题反馈给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疑难点进行讲解。
(三)教学手段、资源及授课方式多元化,利用信息多媒体手段拓展知识边界
最后,还要促进教学手段、教学资源及授课方式的多元化,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首先,新时代的教育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保证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也能够深化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对于“五四运动”和“抗日战争”的学习,教师可以从百度或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上摘录相关的史评史料,将教材的基本史实与史评史料结合在一起,设置一定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当时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也能够立足于多种丰富材料来进行实证,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的水平和能力。其次,促进教学手段多元化,不仅能够以更为直观的平台载体展现多元教学内容,还能够促进教学的高效化。以“新航路开辟的经过”为例,让学生在地圖上将四大航线绘制出来,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动态的效果演绎各航线及航运的交换货物,加深对各航线的记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美洲的发现”等趣味的历史短视频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吸引学生关注,调动课堂氛围。最后,要促进授课方式的多元化,不能停留在原来教师一对多的授课局面,而是要加强课堂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度和深度不同的探究问题,为学生构建好能力培育的平台。
将“自主、交往、多元”理念引入授课实际,促进历史课程改革,是立足于历史教育长远发展目标做出的选择,通过引导式教学模式、加强课堂互动性和多元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问题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加强学生对人类文明史的熟知度和国家认同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新时代历史学科优秀青年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枝叶.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高中历史课教学的衔接视角[J].高教学刊,2019(16):108-110.
[2]孙彦.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高效运用探寻[J].课程教育研究,2019(20):175.
[3]李凤群.高中历史课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困境及对策[D].四川师范大学,2017.
[4]吕美莹.高中历史课网络教学的意义及主要问题[J].才智,2016(35):130.
[5]熊英,蔡明伦.试论史料在高中历史课前导入中的运用[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6(06):147-15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自主·交往·多元’深度学习课堂的高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研究”(课题编号:j-c/2020/21)、南京市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自主·交往:课堂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索”和首批南京市“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指向深度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的阶段成果。